APP下载

论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
——对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一种反思

2014-01-30马俊领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主体生命

马俊领

(广东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 东莞 523808,majunling010@sina.com)

论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
——对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一种反思

马俊领

(广东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 东莞 523808,majunling010@sina.com)

通过分析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诞生及其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辩证法以及历史性悖论,讨论了主体性与奴役性的相反相成、理性还原为计算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不可逆转,彰显出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在伦理导向上与前者相比的优越性。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彰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依赖性,把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比个体功利价值更高的序列。并从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的多重起源、历史、制度和道德维度以及物质和政治蕴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的核心范畴: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通过不断探索支撑个体和群体生命主体间认同意识的多样历史元素以及关注生命文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本体论意义的路径来建构社会性生命文化的理论。

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生命主体;社会性认同;公共理性;审美判断力

1 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

1.1 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诞生

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是指把个体生命的知性运用、情感满足、意志执行、目标达成和幸福最大化作为生命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参数的知识模式。

近代以来,伴随着重大的文化运动,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式逐步建立起来。14~17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蔓延到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试图在意识形态上把人和人性从神圣权力和世俗权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7~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同样覆盖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则试图通过重构新的信仰体系和政治制度,把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性、人的思维和行为由于其理性导向而具有的主体性确立为现代性的永恒根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过程中的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和科学革命唤醒了生命本身的人性和个性,揭示了生命本身的内在价值和德性意义,虽然没有取消但极大地贬抑了作为外在力量的神性和宇宙总体性。由此,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逐步得以建立。

1.2 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辩证法及其历史性悖论

植根于人的生命本能和社会文明中的辩证法揭示出,孕育出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重大文化事件在提升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贬损人之为人的内在性和神圣性。人的生命和其他物种的生命乃至和无机物一道,成为实验科学和分类科学界定与分析的大规模客观素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的政治革命及其所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或新的霸权制度既把提升社会的福利水平和保障人的自由作为昭告天下的旗帜,又把对生命过程的总体管制作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掌控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古拉格的出现,集中展示了主体性与奴役性的相反相成,理性还原为计算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不可逆转。主体性的重要蕴含即使在微观领域也被欲望转换:极端自私被认同为个性,精于算计被等同于理性,以本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我行我素披上了自由的外衣。随之而来的是,在文化领域中意义的丧失、认同危机和传统的断裂;在公共准则领域中团结的消弭、合法化的丧失、规范的混乱和动机的丧失;在个性结构中的方向危机、教育危机以及由之造成的人的异化和心理疾病等。

2 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

2.1 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诞生

在本质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社会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存在形式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创造的,而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由社会性所支配的生命文化的构成要素是生命间交往模式、公共准则以及个性结构。[2]生命间的理解过程积淀为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交往模式,协调行为的过程积淀为生命间互守的公共准则,社会化过程积淀为生命个性结构。

由于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最终嬗变为以金钱、权力或其他强制性手段为媒介,以功利为取向,以对人和社会及自然的控制为最终目的之排他性拜物教,重建社会性就成为新型生命文化的精髓。

2.2 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把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比个体功利价值更高的序列

生命具有自然流变性和社会性。其中,生命的社会性是人的生命区别于自然物生命的本质特征。正是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和物质文明背景下,生命才获得了社会意义。可以说,社会的道德 实践 体制维度与社会的技术 物质 系统维度共同塑造了生命的内涵,生命与社会是一种相互投射和相互塑造的存在。

由于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价值使人的生命具有了更为鲜明独特的向度,是人的生命的标志性向度。正是生命的社会价值把人和自然界的生命最终区别开来。生命的社会性要求社会中的人包容、合作,把贡献当作一种乐趣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相互善待与尊重。

在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式的观照之下,生命社会性的文化意义、心理意义和政治意义相互联系,它影响了文化生命主体间认同、心理体验和政治布局的形成。文化的、心理的、政治的和交往的生命关怀向度又反过来影响生产性要素。按照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和制作的区分,生命的社会性既是实践和制作的起点,又因为实践和制作而得到强化。

3 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的核心范畴: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

3.1 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的多重起源

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具有多重起源:基于血缘的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基于文化的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基于政治的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和基于自我价值与他者价值统一的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

文化人类学认为,处在萌芽状态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是起源于血缘关联的,这种血缘关联满足了人类童年时期的归属需要。但是这种基于血缘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正如我们所发现的,后来成为政治安排的一种借口,在家族专制特色非常明显的中国古代皇权政体之下尤其如此。应当说,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是人类生命主体间认同的最初和最古老形态,这种形态迄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存在场域。

随着群体的壮大和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介入的增强,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概念逐渐被文化学意义上的虚拟的和想象的血缘概念所取代,由此产生了可以被称为血缘联想或者血缘情节的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而血缘联想或血缘情节的呈现方式与呈现历史则显示出了族群发展的轨迹。这种生命主体间认同方式已经是初步的文化生命主体间认同。这种初步的文化生命主体间认同进一步衍生出越来越远离血缘的、基于共同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的文化生命主体间认同。

政治性生命主体间认同常常和各政治派别或政治势力之间的角逐相呼应。因而,政治性生命主体间认同往往伴随的是政治宣传、政治鼓动和政治斗争。政治性生命主体间认同的生命物质基础在于个体对某种政治理念、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最终以此种政治类型能够给生命主体间认同者带来民主福利和物质福利的承诺为前提条件。一旦这种承诺不能兑现,政治生命主体间认同的基础也就消失了,作为其目标的行动归宿也就变得不明确起来。政治性生命主体间认同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生命主体间认同是和意识形态操纵紧密相连的。政治性生命主体间认同的复杂性还在于,它和其他类型的生命主体间认同相比更容易具有表面认同和内里排斥相互结合的两面性。以欧洲为例,从大约15世纪以来其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其宗教改革相互推进。前者,亦即政治民主化以保障公民的脱离教廷控制的宗教信仰自由为承诺,这也就是说,政治生命主体间认同与宗教生命主体间认同在西方是联姻的。政治生命主体间认同以对强权的恐惧、对敌人攻击的预设和对无政府混乱状态的避免为条件。在当代,对于大部分国家的大部分公民来说,战争的危险几近消失,但由于国家经济利益和个体经济利益之间以及国家强大程度与个体尊严实现之间真实关联和想象中的关联因素,政治生命主体间认同依然是一种强大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方式。

基于自我价值与他者价值统一的生命主体间认同则是生命主体间认同的最高级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的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生命主体间认同的另外一个心理学基础在于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和自我解释需求。长期的生命无根感或生命主体间认同真空会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和虚空感,因此,人有归属和被他者承认的需要。这种需要来源于人类的童年时期个体对单独生存的恐惧,这种恐惧一直由于物质的匮乏而且随着人类在道德和制度的实践领域的混乱延续至今。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个体需要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和谐,而认知不和谐将会造成心理焦虑和交往障碍。所以,基于自我价值与他者价值统一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既具有生物性的起源,也具有被他者承认的社会性起源,还具有认知和谐的心理学基础。

3.2 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的历史、制度和道德维度

在古希腊,公民、自由人、外来者和奴隶所得到的尊重、民主权利、经济权利包括经营和福利分配的份额是相当不同的。在中国的周代,奴隶和平民在人身自由和经济权利上相差悬殊。可见,抽象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是不存在的,生命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的生命,生命总是一定的象征符号标示下的生命。这些符号可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肤色;也可以是地缘意义上的故乡、祖籍;可以是社会物质意义上的财富以及获取财富的手段;可以是政治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以及生命样态提升的渠道;可以是文化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生活习俗、民族性格;可以是个体意义上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选择的自律、自由和自主性。

制度保障是生命样态其他保障的基础,而制度与道德的相互塑型使得道德也不得不借助制度使自己由自发的和没有强制约束力的生命主体间认同变成一种由强制力做保障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欧美的同性恋者一再争取合法婚姻的斗争历程都表明了制度对于生命主体间认同来说的重要性,都说明微观的选择需要宏观的体制予以合法化。

历史的延续并不能保证同宗同源就能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生命主体间认同,甚至会生发迥然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生命意识。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历史因素或者说历史语境对生命的社会价值实现的意义以及对生命主体间认同意识的塑形。

3.3 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的物质和政治蕴含

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及其所造成的心理 生命归属感具有现实物质和政治蕴含。根据列维纳斯的现象学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肯定,身体的需求是人生状态的原初密码:“在需求的具体事物中,使我们与我们自身远离的空间始终有待于去征服。必须跳过它,必须抓牢物品,即必须动手去工作。在这一意义上,‘不劳动,不得食’乃是一个分析命题。”[3]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的物质意义在于,生命总是政治语境中的生命。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中,特定的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意味着特定的权力信息表达,直接或间接关涉到由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世俗文化、种族肤色等所导致的福利分配。

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的物质蕴含和政治蕴含不得不说是生命概念最重要的实在蕴含之一,文化的、种族的、性取向的以及其他的一切生命主体间认同最后大抵以政治生命主体间认同和物质获取为基本的保障。

4 社会性生命文化的理论建构路径

社会性生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 生命相互塑造的实践过程和话语过程的统一,是生命主体性生成过程和生命主体间互认过程的统一。具体而言,生命主体间互认的形成既是一个社会境遇特别是文化语境对个体的置措过程,也是个体的生命主体性被不断激活和锻造的过程。同时,生命主体间互认过程的话语性特征明显,任何定型的生命主体间互认都将最终具有内在言说的和自我反思的连贯性。这即是说,生命主体间互认是社会塑型、他者命名和自我指认的协同产物。社会性生命文化建构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同生命主体的心理形态具有多样性,社会性生命赖以塑造的生活平台具有多维性,生命主体之间的多向度互动具有难以预知性,生命主体间互认的性质与社会团结及人生幸福具有密切相关性。

社会性生命文化建构与整合的合理路径,是能够产生社会团结、能够锻造生命社会价值的重要架构。为此,我们必须研究生命主体间认同模式的多样性乃至多元性,爬梳不同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方式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的嬗变轨迹,以期为社会性生命文化的形成提供一种理论支持。

4.1 社会性生命文化建构必须不断探寻支撑个体和群体生命主体间认同意识的多样历史元素

血缘生命主体间认同在自然经济时代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文化、政治、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实现生命主体间认同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大。血缘生命主体间认同作为一种最原始和最初级生命主体间认同形态主要适应于自然经济;政治生命主体间认同作为一种后继的生命主体间认同方式产生并盛行于威权区隔的时代;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生命主体间认同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为重要的生命标识。

但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元素充当生命的社会性认同形成的恒久基底元素,退一步讲,即使这个基底元素是存在的,比如是血缘和文化,它们也仅仅在某个或某些阶段起作用,并且起作用的方式也不断变化。这些元素不可能无条件地一以贯之地存在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而是不断被一些偶然因素所改写。战争、侵略、自然灾害、英雄人物或付诸实践的政治理论都可能感染既有生命社会基因、改变既有生命意识形态、转化既有生命主体立场、分流不同生命样态人群。

无论如何,由生命的生物性所决定的生存关切问题、由生命的社会性所衍生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由生物性和社会性共同决定的人身自由和心灵自由的关切问题,仍然是社会性生命文化建构过程中所首要关切的几个问题。我们必须基于这些首要关切的问题构建社会性生命文化,凝练不同人群的生命主体间认同共识。

4.2 建构社会性生命文化应当关注生命文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本体论意义

从生命文化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社会性生命文化要求生命主体做到既能自我持存,又不自我扩张为一种认识论上的霸权主义,因为这种生命霸权主义会以单一视角掩盖乃至强行消除他者视角,进而以单一自我利益剥夺他者利益。[4]当生命主体在认识论意义上能够做到厘清自我和他者的边界,做到自我持存与真诚交往并存时,生命主体间性才能拓宽人类的思维边界,从而消除主体性悖论,社会性生命文化才能得以建构。

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基于社会性生命文化范畴之下的生命主体间性视角往往导致道德上的普遍主义结论。这种普遍主义的明确性建基于生命主体间认同之上,最清楚地表现在对生命权利或基本社会尊重的平等配置的诉求方面。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被普遍接受的公平和正义观念必定是尊重大多数生命主体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的观念。并且,这种公平和正义观念的普遍性越大,被纳入到尊重范围的生命主体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类型就越多。因而,道德普遍主义事实上在当代具有程序上的特征,它设定了经由生命主体间包容和尊重达到理解和承认的道德交往路径,而并不强制推行某种充实着具体内容导向的价值观念。对社会性生命文化范畴之下的生命主体间性视角的强调应该成为我们在知识建构中克服单向思维、完成由认识差异到超越差异以获得可理解性和客观性的重要路径,也应该成为我们在道德建构中克服自我意识形态霸权扩张、缓解自我生命主体视角与他者生命主体视角紧张关系的重要手段。

生命的社会本体论意义在于生命和社会相互建构的共生和互生关系:生命作为社会最重要的建构性要素处在社会系统之中;社会作为生命最重要的存在平台,处在生命系统之中。生命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与政治系统乃至交往网络是个人安全感与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不同生命样态的主体从心理、政治和社会层面调适形成了有限稳定的相互认同方式与交往契机。人类生命文化史的纵深发展表明,一旦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发生危机,并且这种危机成为了社会关系或生命主体间认同关系的主流,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就会接踵而来,直至新的生命主体间认同关系从萌芽走向发展和稳定。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0.

[3]杨大春.堕落还是拯救:列维纳斯对“不劳动,不得食”的现象学分析[J].哲学研究,2011,(10):71.

[4]马俊领.身份政治:霸权解构、话语批判与社会建设[J].思想战线,2013,39(5):104.

〔修回日期2014-10-09〕

〔编 辑 李恩昌〕

On Social Life Culture Paradigm:A Reflection on Subjectival Life Culture Paradigm

Ma Junl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Dongguan 523808,China,E-mail:majunling010@sina.co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irth of subjective life culture paradigm and its dialectics and the historical paradox,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posing each other and yet also complement each other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bondage,irreversible of rational reduction for calculating rationality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and reflect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paradigm on the ethical guidance superiority compared to the former.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paradigm to clear the limitation and dependence of the individual life,the life of the social value is higher than the individual utility value sequence.And from themultiple life origin,history,system and moral dimensions aswell asmaterial and political discusses the core of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paradigm categories:social identity between life subjects.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to support individual and group life identity between themain body consciousness of various historical element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ural life epistemology,ethics and the path of the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Social Life;Culture Paradigm;Subject of Life;Social Identity;Public Reason;Aesthetic Judgement

R-052

A

1001-8565(2014)05-0598-04

2014-08-27〕

猜你喜欢

社会性主体生命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the Walking Dead
何谓“主体间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