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窑场掇罐烧造的源起和沿续略考

2014-01-30吴亚亦

中国陶瓷工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窑场白泥竹篾

吴亚亦

(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 宜兴 214221)

宜兴窑场掇罐烧造的源起和沿续略考

吴亚亦

(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 宜兴 214221)

文章阐述了宜兴掇罐的独特制作过程和特殊工艺以及掇罐装坯烧造技术在紫砂陶生产中的运用,对掇罐进行考证和探究是有一定的意义。

宜兴窑场;掇罐;规格;紫砂陶

0 引 言

宜兴烧造陶器的历史可上溯至5000年前。自古以来,无论烧造黄货中云斗、绿灯等日用陶坯件,还是烧造紫砂壶盆等,历史上都要用到一种被称作“掇罐”的特殊陶器。我们研究陶业,特别是研究紫砂产业的发展和演变,对掇罐进行一番考证和探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掇罐的运用体现了陶工先人的智慧

自从人类发现了火,用火将食物煮熟了食用更适合人类身体。人们便尝试着用泥土做一种陶器,里面可以盛放食物和水,放置于火上烧烤而不破裂,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摸索,于是,一种被称为“云斗”的陶器应运而生。这种陶器,有身筒,有盖,盖上有“的手”,便于保温和操作,关键是先人们还在云斗的身筒一侧装上了一根空心的把。这样,即使云斗烧得滚烫,手抓在把上,也不至于太烫手。

这种云斗,在以生产日用陶为主的宜兴窑场上,属于粗、溪、黑、黄、砂和紫砂六大门类中的黄货,也是宜兴所产日用陶器中可以直接放置火上烧煮的极少数品种之一,生产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

掇罐正是先人为制作云斗而发明的特殊陶器。

历史上,宜兴产云斗使用的泥料为白泥,白泥为白色。宜兴南部大潮山一带,多有蕴藏,据《宜兴陶瓷史》载:“至1990年,宜兴境内已发现白泥矿36处,探明储量538.74万吨,保有储量375.95万吨”。

用纯白泥制作的云斗,只要盛放进水便可以放在火上烧而不易爆裂,这是其它陶器不易达到的优势。其制作特点是里面上釉显得干净而卫生,外面不上釉而保持白泥原色,这也正是其不易爆裂的胎体原因。因为,白泥质地细腻柔润,相比釉层,有一定的抗热胀性。但这样的白泥胎体,进龙窑烧制时,由于受火不均匀,同时受松柴油脂燃烧和火头直接接触的影响,体外往往出现大量火痕和松柴脂粘痕。一是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影响云斗的质量和成品率。于是,先人们便发明了一种被称作掇罐的特殊陶器,将云斗装在掇罐里,密封好进龙窑烧造。这样,使传统的云斗烧造受火均匀,保持了外观的白净美观、器形完整而使正品率大为提高。

2 宜兴掇罐的独特规格和制作

历史上,宜兴窑场所用掇罐,其直径有相对统一的规定,一般是50至55厘米,这与龙窑的宽度有关。因为要保证掇罐装窑后各“臼”间有足够的间隙以便于走火,一般一节龙窑(鳞眼洞与鳞眼洞之间称一节)横向装3“臼”(垛),纵向装2“臼”,龙窑的宽度一般在2米多,一节之间距离为1米。掇罐的高度却是按不同器形的不同高度而有所不同。如装烧云斗的黄货窑掇罐,一掇罐装二层云斗,高度大约20多厘米。

宜兴掇罐使用黄龙山上一种特有的“青甲”泥加少量的东山甲泥混合而成。在黄龙山各种泥料里,这种泥的粒子比较密,都是一片一片的,泥性相对老,习惯上也称为“老甲”。

利用“青甲”制作掇罐,有一套完整而别致的工艺。比如,泥料备制采用“敲泥码”的方法,就是将泥料在摊场上堆成一条条“泥码”晒,晒干后,用一种专用的尖顶榔头敲打破碎,这是有别于其它滚压、淘洗等方法的;其坯体制作也与其它陶器不尽相同,全靠师傅用空手捏出来,底和边一体做成,与常见的其它陶器镶身筒制法完全不同。这样做,保证了掇罐的底和边有足够的咬力,从而使掇罐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掇罐的质量优劣决定其在龙窑里重复使用的次数。这是凭肉眼完全看不出来的。而重复使用的次数多寡又决定着龙窑烧造的经济效益。从现有资料看,好的掇罐,可以重复使用20多次,差的掇罐,二三次便破得不堪使用。

3 掇罐装烧陶坯的特殊工艺

传统的掇罐,只要进过一二次窑,便会破损。好的掇罐,都为瓣形破损,即如蒜瓣一般,破成若干瓣,每个瓣均是连底带边。所以,我们日常所见,但凡掇罐,没有完整的,人们将从龙窑上淘汰下来不堪使用的掇罐残片垒墙筑屋,露在墙体两面的,都是掇罐底面三角形的“瓣形”,很有意思。千百年来,这是宜兴窑场特有的一道风景。那破损的掇罐如何一次次重复使用呢?这又得益于宜兴又一项物产——竹篾。而且这种采用竹篾箍掇罐的技艺,也是宜兴窑场的独门绝技。

取湖父山里的毛竹,劈成一公分宽的竹篾,做成一只只专用的竹篾箍备用,这是开窑前的准备工作。这种竹篾箍是按掇罐的直径做的,都是一样大小,很巧妙地留有两只活拉手。开窑时,开窑师傅先用窑刀沿掇罐口一圈刮过,把外围清理干净。这时,上次装窑套在掇罐外围的竹篾箍早化成灰飞走了,掇罐又是满身裂纹,一不小心便会碎成数瓣。师傅拿过一只竹篾箍往掇罐外围一套,抓住两侧的拉手,用劲一抻一抽,就将掇罐紧紧地箍住了,再用窑刀一圈摧过,箍得越发紧密牢固,就像传统的箍桶一样,已经破裂得厉害的掇罐就又成为一个整体,方便搬运了。做这个竹篾箍有专门技术,当箍吃到力时会越抽越紧。

使用掇罐装烧陶器的装窑,一般由4至5人协作,各有分工,包括“装窑”“涂砂”“套里”和“拱拱头”四个岗位。具体的装窑操作有固定的程序和做法:先是装窑。其技术主要体现在“煞脚石”,就是最底下的一只掇罐,要用三角石将底煞平整。在坡度很大、底又呈鲫鱼背状、中间高、两侧低的龙窑里,要用三角石将直径50厘米的掇罐煞成水平,确保十多只七、八百斤份量的掇罐叠上去一点不走线;接下来是“涂砂”。这是为了防止烧窑时火头探进掇罐在云斗上留下火痕,于是,传统的做法是用砂浆将缝隙封死,这个砂浆,专门用黄龙山的黄石磨碎后加水调成。这种砂浆高温烧过后不会粘结,开窑时用窑刀一刮就碎,很好清理;待掇罐在“臼”上固定好以后,“套里”师傅负责再叠加上一层云斗和其它小坯件,将掇罐装满,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空间;当一“臼”掇罐叠到顶时,一般要有11至12只,装窑最后一个岗位“拱拱头”上场,他要将重达数十斤的掇罐盖板盖上,然后在盖板顶装上一层完全不怕留下火痕的另一种陶罐坯。

4 掇罐装坯烧造技术在紫砂陶生产中的运用

紫砂器使用掇罐烧造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这个史实最早见于周高起(1596-1645)《阳羡茗壶系·正始》:“自此(李茂林等人)以往。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罈釉涙”。就是说,自万历年以后,宜兴产紫砂器的烧造方式开始用“瓦缶”装陶坯进窑烧制,以免“沾缸罈釉涙”。这个“瓦缶”就是俗称的掇罐,也称匣钵。就紫砂业烧造工艺而言,这是最早的文字记载,几乎与所载事实同一时代,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据徐秀棠大师考证:“早期紫砂器的表面多会有带釉泪痕,如无锡文管会的‘大彬如意壶’,南京市文管会的‘吴经提梁壶’可作见证。”从紫砂壶欣赏鉴定角度,这也是鉴别早期紫砂器一个通行的识别知识点。

紫砂壶装入掇罐进龙窑烧造,使其制作和烧造工艺趋于完善。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革新,因为自那以后,紫砂器的表面不再出现意料之外的窑变,更不会出现不必要的火痕或釉泪,俗话说,不会“破相”,其烧造的过程能更好地体现坯体制作者的思想和灵感,使紫砂产业的艺术化之路更为扎实。

在宜兴窑场紫砂生产采用龙窑烧造的数百年间,掇罐一直在使用,到上世纪中后期,龙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掇罐还继续使用了数十年。根据有关人员整理的资料,最后一条龙窑——蜀山西南角的品胜窑(长约70米,宽约2.2米,在当时宜兴窑场的紫砂龙窑里属于最长的一条)烧造紫砂过程中一直使用掇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龙窑改隧道窑、烧柴改为烧煤、烧油时,仍然沿用掇罐烧造。比如,紫砂厂1974年元旦用煤作燃料的隧道窑(窑长54.4米)正式投产,仍然将紫砂坯装在掇罐里,掇罐再装在窑车上循轨道运行,一面进窑一面出窑,每隔半小时进一窑车,每天烧四十八车,这条窑到2004年才拆除。此后紫砂窑陆续使用更为清洁、节能、环保的电和气,传统的掇罐才彻底终结其使命。

这样算下来,宜兴窑场使用掇罐装烧紫砂器的历史从明万历年至上世纪末,一共延续了400年。在宜兴窑历史、尤其是紫砂发展历史上,宜兴掇罐,功不可没。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Zisha Pottery Firing in Saggars at Yixing Kiln

WU Yayi
(Jiangsu Yixing Zisha Pottery Factory, Yixing, 214221, Jiangsu, China)

This paper ha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making process of saggars for zisha pottery, especially their unique fabricating, loading and fi ring techniqu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m.

Yixing Kiln; saggar; specif i cation; zisha pottery

TQ174.74

A

1006-2874(2014)05-0044-03

10.13958/j.cnki.ztcg.2014.05.011

2014-06-15。

2014-06-18。

吴亚亦,女,高级工艺美术师。

Received date: 2014-06-15. Revised date: 2014-06-18.

Correspondent author:WU Yayi, female, Senior Crafts.

E-mail:zishaart@163.com

猜你喜欢

窑场白泥竹篾
造纸白泥制备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试验研究
碱回收白泥建材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何为黑胎青瓷
苛化白泥中碳酸钙含量分析讨论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Assembly集结号
重组竹用竹蔑炭化前后构造和性能对比
泥瓦匠的孩子
热河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