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
2014-01-30吉向阳
吉向阳
汝州市骨伤科医院,河南 汝州 467500
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
吉向阳
汝州市骨伤科医院,河南 汝州 467500
目的探讨并研究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
诊断;影像学;出血性脑梗塞;病患;研究
所谓出血性脑梗塞就是指因脑梗死灶内动脉自身在滋养血管时缺血,造成动脉血管壁坏死或者损伤,基于此若血管腔内的血栓溶解或者其侧支循环开放等相关因素导致已经损伤血管血流恢复,此时血液就会从破损血管壁中漏出,最终引起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1]。由于该疾病在临床上缺乏较为显著的特征性,因此在诊断上相对比较困难。鉴于这种情况,为有效且正确地实施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工作,我院利用CT与MR对出血性脑梗塞病患实施了诊断,下面笔者就诊断情况进行详细地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塞病患,其中男性病患为18例,女性病患为12例,病患年龄在45~76岁之间。既往存有高血病史的病患有10例,存有各种心脏病史的病患有20例,其中有9例病患为风湿性心脏病,有3例糖尿病,有2例分别为肺心病和冠心病,有4例病患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在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失语、呕吐、精神异常、眩晕、不同程度瘫痪等[2]。
1.2 方法
所用CT为全身螺旋CT,在检查过程中,对基层平行MO线进行扫描,其中层后与层间之间的距离为10 mm,连续进行九层的扫描,其中有10例在平扫以后再一次实施了扫描。第一次扫描的时间主要于发病后的1~2 d内所实施的,复查多于发病住院且接受治疗的1周后。有13例病患基于CT扫描再进行MRI扫描,常规用T2WI矢状面图像与T1W1、T2W1横断面图像,其中部分病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冠状面呈像,这种扫描多于发病以后的1周内实施检查。
2 结果
在发病当时利用CT检查发现有5例为病患为出血性脑梗塞,在3 d~1周内的复查中发现有23例病患为出血性脑梗塞,在1~3周内检查中发现有4例为出血性脑梗塞。MRI与发病以后的一周内实施检查。通过CT扫描检查发现有20例病患病灶处于其大脑动脉主干或者某一个分支供血区域内;有5 例病患病灶单独处于病患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在CT检查下出血性脑梗塞病患表现为不规则形状或者扇形的大片低密度灶,且边缘比较清晰;在高密度灶上分布小斑片状或者点状,同时存在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在MRI检查下可见出血性脑梗塞病患的脑梗塞内存在斑片状的混杂信号。CT扫描中可见的这些出血病灶都可于MRI显示。
3 讨论
在病理上,出血性脑梗塞一般表现于缺血性坏死组脑组织中,且参杂着一定的片状[3]。出血性脑梗塞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梗塞,在临床上当梗塞后且继发出血的时候,则病患的临床症状就会加重,在此时应该及时利用MRI与CT来实施检查与诊断。因出血性脑梗塞自身病理改变比较多样,因此CT在扫描与检查中,所见影像也存在不同,一般表现为椭圆形状、不规则形状或者扇形等低密度梗塞区,或者团块状、点状、环状等高密度影像。而MRI则主要表现为于梗塞区域内存在出血信号,MRI能够明确将亚急性期内由于CT值减低所发现的这些出血灶显示出来。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知,在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上,CT与MRI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MRI以及CT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为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撑。
[1]李鹏生.48例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与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1):61-61.
[2]陈小军.出血性脑梗塞的CT诊断分析[J].医药前沿,2013,(32):265-266.
[3]李万春.脑肿瘤卒中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6):1372-1373.
图分类号】R743.33
B
1674-9316(2014)13-0054-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3.032
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塞病患的影像学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CT检查下出血性脑梗塞病患表现为不规则形状或者扇形的大片低密度灶,且边缘比较清晰;在高密度灶上分布小斑片状或者点状,同时存在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在MRI检查下可见出血性脑梗塞病患的脑梗塞内存在斑片状的混杂信号。
结论从本次研究与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上,CT与MRI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临床上出血性脑梗塞少见,使得出血性脑梗塞在临床表现上缺乏一定的特征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诊断难度,随着MRI以及CT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为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提供了有利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