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五三”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4-01-29高宏全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改革体育

高宏全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身心素质,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在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笔者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改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生源特点、地方文化、师资力量、教学现状等条件,做出大胆尝试,构建和实施了“三阶段、三自主、三结合、三互动、三保障”的体育课程模式,以期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做贡献,为其他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针对研究课题的需要,分别在网络数字图书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以及中国期刊网(CNKI)、万维网数据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专著、教材、书籍、论文等,为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和论文撰写提供支持。

1.2.2访谈法对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进行专家访谈,改革前后与师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课程改革的感受。

1.2.3问卷调查法改革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以保障问卷调查内容能真实反映所研究的问题。

1.2.4统计分析法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并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重复运算,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五三”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1 “三阶段”模式

“三阶段”模式是指将体育课程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基础课(体育理论、太极拳);一年级下学期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选修课。

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以自然班学习体育课程,教师主要讲授体育理论和八式太极拳。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应注意的原则等。另外,把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太极拳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年级的下学期实施“三自主”的体育选项课模式;大二整个学年开设体育选修课,其中以学生比较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教学为主。

2.2 “三自主”模式

“三自主”模式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首先,教研室根据各个老师的专项特长选择其所开课程,结合每个时段上体育课学生的人数协调安排开课的项目和班级数,然后,把每位任课教师开设的项目、开课的时间公布在网上,规定相应的教学班人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课表和兴趣爱好、自己所喜爱的教师,在网上灵活选择体育课。“三自主”模式把体育课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中充分享受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了体育的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根据学院的师资情况,目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已开设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太极九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3.3%的学生能够如愿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2.3 “三结合”模式

2.3.1体育课程与职业教育的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大部分将在一线工作,因而特别要加强对职业特点的研究,充分模拟职业情景,使体育课从单纯的基础课变成一门学生职业能力的支撑课。为此在第一学期,学生按行政班授课时,我们就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了相应的训练内容。比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他们将来就业的岗位是营销员、市场管理员等,职业对他们的腰、腿力量和耐久力要求较高,因此体育课上就多安排了形体训练和体能素质训练等内容。

2.3.2体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人文精神的回归是时代的呼声,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因此,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体育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渗透审美能力、激发合作和适应社会能力、结合实际加强思维能力、培养精神品质的人文素质训练。总之,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2.3.3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结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应侧重于终身体育教学内容。高校是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当肩负起造就具有完备的体育文化知识结构的人才、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重任。高职体育为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供了实践环境,要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体育教育过程的终结,而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通过提高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使其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体育能力,促使其养成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2.4 “三互动”模式

“三互动”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现场与网络互动。

2.4.1教师与学生互动[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是高质量体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和方法。教师应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课前要组织开好准备动员会,让学生了解并参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完善与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信息互通与调控疏导,掌握学生对各层面知识及技能的学习状况[3]。在体育课堂上要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自律性更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4.2课内与课外互动运动能力作为一种操作性技能,需要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提高,但目前的体育课授课时间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只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才能真正达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这就要求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训练,还要根据授课内容教给学生锻炼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课外练习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再重复,只是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检查和督促。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练习的效果,增加课程容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4.3现场与网络互动近年来各院校还积极构建体育文化网络课程,除了有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详细教案,还有相关的视频和补充材料供学生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登陆网络课程,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教学材料进行自学。现场与网络互动使体育学习更具自主性、全面性、系统性、生动性、能动性。

2.5 “三保障”模式

“三保障”模式是指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三项措施对高质量体育教学的监督。

2.5.1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规,适时修订和完善各类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覆盖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教学管理的各环节,管理文件体现与时俱进的改革思想和时代特征,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实现教学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工作的领导,树立全员教学质量意识,坚持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协调;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长期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建立和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和机制,发挥学生对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作用。

2.5.2强化体育教学改革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快选拔和培养中青年重点教师和学术骨干,适当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并内部挖潜;另一方面,按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广泛选用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中的有机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用科学、发展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2.5.3广泛开展科学研究首先,重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理论,以先进的研究成果指导学校教学。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构建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模式;其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准确定位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方案,探索新的课程模式。

3 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3.1 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与学生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关联归类,变为学生想学的内容,使其产生学习要求,进而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通过一些恰当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维共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3]。通过对我校体育课改革前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改革后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远高于改革前。

表1 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程度和学习积极性(%)

3.2 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评价

改革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习体育非常轻松愉快。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了较高的评价,95.9%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效果非常好。总体来说,改革后学生对体育课的认可度非常高,而且人数远高于改革前。体育课程改革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为课程模式的继续改善和推广提供了可贵的经验(见表2)。

表2 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状况的评价(%)

4 “五三”体育课程模式实践中的问题

(1)由于师资力量限制,部分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并未开设,结合地方文化的项目特色尚未形成,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体育项目的选择需求。

(2)目前网络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生动性尚有欠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还达不到精品课程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改进。

(3)新模式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加上体育教师“重武轻文”的倾向性和自身惰性,部分老师参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够,尚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求。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五三”体育课程模式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此模式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保证了教育的实用性和全面性,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第三,“三保障”措施既保障了该教学模式的有序运行,又促使其保持内部动力继续优化。

(2)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和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热爱程度远高于改革前。

(3)体育课程模式改革后学生对体育课的评价提高,对体育课的认可程度远高于改革前,体育课程改革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

(4)“五三” 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综合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经过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5.2 建议

(1)适度扩充师资队伍。填补轮滑、健美操、武术等专项教师空缺,尝试开展龙舟等顺德地方特色项目,以满足选项课中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

(2)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网络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外体育学习资源,吸引更多的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

(3)转变体育教师思想、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充电”,不仅要掌握体育的有关技术技能和教学方法、手段,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修养,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4)教师应加强体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并把研究成果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教体艺(2002)13号文件.

[2] 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13~816.

[3] 张伟健.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2):125~128.

猜你喜欢

体育课改革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改革之路
体育课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