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8例
2014-01-29田永军杨松涛胡晓梅
田永军 杨松涛 胡晓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 50 ~60岁多见。其临床表现以眩晕、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等为主,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很多, 各种疗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寻找高效疗法仍是当代医学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课题。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辨病辨证相结合”到“病理过程与证相结合”[1-4]的逐步完善,也为骨科疾患传统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源。2005年7月~2008年7月, 作者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结合运动疗法治疗1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 男性53例, 女性115例, 年龄最大为69岁, 最小为20岁;病程最长者10年, 最短者5 d,平均病程为67周。
1.2 西医诊断标准 采用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诊断标准:①曾有摔倒发作, 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Ⅰ段和Ⅲ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监局新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颈椎病的“中医症候诊断标准”执行。①风寒阻络症。②气滞血淤症。③气血不足症。④肝阳上亢症(排除)。
2 方法
2.1 观察方法 通过患者治疗前、中、后自觉症状的改变和医生体格检查的结果, 进行评分, 来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内容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肢体麻木等自觉症状的改善情况;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变化;击顶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颈屈伸试验、椎动脉压痛点试验等相关检查及舌脉象的改变。
2.2 一般治疗 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尽量减少低头工作习惯,治疗期间不上网, 不久坐, 睡眠时枕头高低及位置合适[6,7]。
2.3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结合运动疗法 ①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 大枣五味药物组方而成, 本方去原方中温燥药生姜、大枣, 加仙灵脾、川芎、秦艽、甘草,厚朴五味药物, 1剂/d(绿色药业免煎剂配方, 为保证中药使用的一致性), 1周为1疗程。②运动疗法 颈部肌肉的抗阻等长收缩力量锻炼:利用自体的手臂力量来对抗颈部, 颈部保持在中立位, 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 每次收缩5 s后, 放松5 s, 每组5次, 每天3组, 1周为1疗程, 1周后改为隔日锻炼。耸肩及扩胸运动:每组耸肩及扩胸各20次, 3组/d, 1周为1疗程。1周后改为隔日锻炼。颈椎关节的活动度练习:颈部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 每个方向5次, 每天3组,1周为1疗程, 1周后改为隔日锻炼。耐力锻炼:倒走、健身跑、游泳、羽毛球等耐力性运动项目均可。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疗效评定”的原则精神,结合本临床观察特点, 修订判定标准如下: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改善率≥90%;显效:75%≤改善率<90%;有效:30≤改善率<75%;无效:改善率<30%。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168例中159例系中度椎动脉型颈椎病, 9人系重度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时间1~3周, 其中1例重度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时间长达5周左右。临床痊愈86例, 显效60例, 有效22例, 无效0例, 有效率100%, 无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目前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及发病因素主要有血管内因素、血管外因素、动力性因素、交感神经因素及体液因子等[8-10]。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也是本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11]。血管外因素包括机械性压迫因素、软组织牵系因素等。
4.2 关于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作用机理如下[12]:①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 解除引起血管痉挛的外在因素。②解除小关节紊乱及颈椎侧弯, 增强肌肉、韧带、小关节囊等组织的紧张力, 加强颈椎的稳定性。③改善颈椎椎间关节的功能。④矫正不良的身体姿势。⑤调节神经生理和生化过程。进行运动疗法时应教育患者宜循序渐进,逐步适应, 持之以恒, 切忌操之过急或中途停止。
4.3 关于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椎动脉型颈椎病其病机及临床症状均与血痹有类似之处, 可归入血痹论治。治疗上也多遵仲景金匮“血痹虚劳”之意, 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根据病情对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加减变化, 加仙灵脾、川芎, 合原方中黄芪、芍药共奏补肾温阳活血之功, 其中黄芪既补益气血, 更能助运瘀血, 故药量也最大, 一般用至30 g左右, 恐有聚湿生痰之弊, 代以秦艽、甘草、厚朴, 化痰祛湿,芍药合甘草, 缓急止痛止眩。现代药效学研究也证实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管损伤效果[13]。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 仙灵脾有抗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及改善椎基底动脉环的代偿功能之效, 芍药、厚朴有显著降低肌肉张力的作用[14]。全方配伍合理, 经临床验证效果满意。
4.4 临床观察结果及分析 168例患者临床治疗结果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率100%, 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椎动脉扭曲试验等改善最为明显, 本临床观察中, 疗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5周以上(1例), 一般患者1次治疗即可缓解眩晕症状,3~7次轻症患者即能痊愈, 症状较重的患者, 必须经过2~4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完全消除症状, 通过对84例患者2年的随访, 作者发现, 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症状不易复发, 治疗时间较短的患者复发的可能性有增大的趋势。
本临床观察中运动疗法加中药疗法能够发挥两种疗法的协同作用, 运动疗法解决发病的血管外因素, 中药治疗解决血管内因素, 优势互补使效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 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极少, 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1]李振英, 张性贤, 许自诚, 等.中西医结合点之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5(3):259-262.
[2]李振英, 王克万.试论“证”与“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辽宁中医杂志, 1985, 11(8):3-6.
[3]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193-194.
[4]匡调元.人体新系猜想.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17-138.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46-348.
[6]李志鹏, 张建新.颈枕治疗颈椎病临床运用概况.吉林中医药,2009, 29(4):365-366.
[7]刘宝新, 徐敏, 黄承军, 等.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防治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颈腰痛杂志, 2012, 33(1):17-20.
[8]杨学良, 孙建民.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意义.中国骨伤, 2009, 22(5):352-353.
[9]苏春海, 菅凤增.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 9(2):113-116.
[10]史达, 孙银娣, 张平安, 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颈腰痛杂志, 2011, 32(1):60-61.
[11]陈艳君, 鲍海萍, 孙文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液流变学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9(2):179.
[12]曲绵域, 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68-169.
[13]施旭光, 朱伟, 黄兆胜, 等.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其配伍抗炎镇痛的比较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5, 16(2):93-96.
[14]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745-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