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学人文素养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设计问题的思考*
2014-01-29岳林琳程乐森
岳林琳,程乐森
(潍坊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whu1221yue@126.com)
医学人文
提升医学人文素养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设计问题的思考*
岳林琳,程乐森**
(潍坊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whu1221yue@126.com)
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素养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发展与现状,从通识教育的认识、课程体系的设计,不同教育环境的差异,系统制度规范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对此提出了几点思考,包括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因地制宜规划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精心设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支撑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制度规范。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素养;通识教育;制度规范
人文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理念的推行,既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的一种反思,也旨在形成一种思路与理念转换的新型且独立的高等教育模式。理念的落实与模式的转型,主要通过课程的重新设计来实现。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发展之路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期间,很多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进行了通识教育课程的重新设计和教学改革,尽管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设计模式,但一些有益的探索值得肯定。相对于一些综合性高校而言,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性教育特色明显,在这近20年的时间内,高等医学院校也进行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通识教育理念逐步推进和落实,但毋庸讳言,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短板”制约着通识教育理念和思路的更新。因而,对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价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1.1 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综合性大学和专业学院为主的大学设置格局。大部分的高等医学院校都是在此期间组建起来的。这一时期的高等院校调整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体现在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方面,则是开始大力推行专业教育,以专业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把“育人”等同于“制器”。[1]该时期的高等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取向非常明显,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既没有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更谈不上人文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对现代大学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通识教育的理念开始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复兴。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新认识则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高等院校的各项工作重新开始步入正轨,并适应经济社会体制的变革对高等行了改革试点。如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开始了新时期通识教育实践的探索,迄今为止,武汉大学已经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1995年,全国高校第一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在武汉召开,自此,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全面进入高等教育的视野。
1.2 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现状
如前所述,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主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设置来进行和完成。通识教育意在弥补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缺陷、适应现代高等教育需求的比较新颖的一种教育理念。其精髓在于打通不同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教授能沟通所有专业和领域的背景知识,达成高等教育塑造“全人”的教育目标。[2]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通用的模式可以套用,在推行通识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不同的高等院校间往往都是根据本校的教学环境进行具体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如台湾高雄医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共有19门,基本是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进行通识教育,这些课程涵盖了政法、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再如台湾大学医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包括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疗社会、医疗法律、医疗伦理、美学等内容。[3]总而言之,台湾地区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方面还是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成熟,通识教育的效果不亚于一些重视并推行通识教育较早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国内的高等医学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方面有所差异,但总的来看,受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影响,不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其同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我国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军事体育类课程,这类课程在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2 对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评价
2.1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存在问题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医学院校没有从传统的“专业”教育的思维中彻底转换过来,认为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各类医学专业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远比学习一些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重要。这种旧有“路径依赖”思维可以从一些医学院校轻视文科专业建设,重视医学类相关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很多医学院校把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理解为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或概论课,认为可供选择的课程越多,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就越好。很多课程的设置既挤占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又与通识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2.2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不尽合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并不低,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所占比重过高,而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相对较小,绝大多数为10%以下。以英语学习为例,在缺少一个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其随学随忘的特征非常明显,为了巩固知识,英语课程往往设置了很多学分,挤占了一些其他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而且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语的学习并没有被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这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一种缺失。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还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既缺乏课程设计的长久规划,也缺乏推动通识教育理念落实的组织机构,这也是影响通识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4]
2.3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往往忽视了不同教育环境的差异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识教育理念对于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中西教育环境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自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成为我国每一所高校的年度工作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如像西方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一样,大学前两年全部学习通识课程,后面再分专业,或者实施“后本科职业教育”,即先读完通识教育的本科,再分专业进行学习,是不现实的。教育环境的差异,还体现在高等医学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尽管高等医学院校自扩招后设置的学科门类趋向齐全,但医学类相关专业仍然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主体专业。因而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要反映专业需求,不能陷入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泛而不精”或过于“求同”的误区。
2.4 缺乏支撑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系统制度规范
通识教育课程应该依据一个怎样的标准来设计,由谁来设计,设计多少比较合理,每门或每类通识教育课程怎样开设,由谁来开设,怎样考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效果,由谁来考评,依据怎样的程序考评,考评的结果如何使用以促进通识教育效果的提升等等,对这些与人文科学素养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密切相关的问题,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设计出一套系统的制度规范予以规定。缺乏制度支撑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很容易陷入随意性的困境,影响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完善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
3.1 要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要营造重视通识教育的氛围和环境,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医学院校,都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是通识教育理念落实的重要环节,通识教育课程不是选修课,也不是概论课,而是承载着弥补不同专业间“沟壑”重任的精选课和必修课。认识到了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就要转变传统“专业”教育思维对通识教育理念落实的羁绊,把通识教育课程与一些医学类必修课程同等重视。唯有先更新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才能趋向完善。
3.2 要因地制宜规划通识教育课程设计
中西方教育环境的差异决定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科学素养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只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而不可能复制或完全模仿他们的通识教育模式。也就是说,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除了中西方教育环境的差异,高等医学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间也是存在差异的,这样像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没必要全部趋同,如前面所说的英语,普通高校的文科专业可以要求的高一些;再如医学伦理学,在医学院校中加强医学伦理教育,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医疗背景下,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和通识教育效果的发挥,固然需要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但更为重要的是怎样把设计好的课程体系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首先,需要更新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营造重视通识教育的教学环境,要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不是选修课也不是概论课,而是浓缩了通识文化的精髓课,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对于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全人”不可或缺;其次,要转变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互动式、参与式、情景模拟与角色互换等等,这些教学方式都应该被引入通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再次,要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不能以最终的期末卷面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而是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况,综合纳入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中来。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证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
3.3 要精心设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有必要对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哪些课程需要继续设置,哪些课程可以被取消,哪些课程需要增加学时和学分,哪些课程则需要精简课时等,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评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才能符合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由学科权威组成的通识教育委员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要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才能符合科学和理性的原则,才能日渐走向完善。
3.4 要构建支撑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制度规范
在人文科学素养和通识教育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独立高等教育模式的21世纪,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要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必须构建起支撑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制度规范。只有在一系列制度规范,比如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机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标准和依据,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效果的评估等的引导下,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素养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才能逐步走出当下的误区和困境,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发挥作为落实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的功能。
[1] 王义遵.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2-9.
[2] 岳林琳,程乐森.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模式[J].教育评论,2014,(1):114-116.
[3] 陈庆余,谢博生.医学生的通识教育—台大医学院推展通识教育的经验与规划[EB/OL].http:// www.ncu.edu.tw/~cage/quarterl/0203.htm.
[4] 岳林琳,程乐森.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与思路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9(4):113-118.
〔修回日期2014-04-23〕
〔编 辑 李恩昌〕
Rethinking of M edical Colleges'Humanities Literacy an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Design
YUE Lin-lin,CHENG Le-se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China,E-mail:whul1221yue@126.co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higher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ystem of general education.Some thinking points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including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design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lanning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careful desig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building support the system and standards for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edical Colleges;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General Education;Syatem and Standard
R195
A
1001-8565(2014)03-0429-03
2014-03-18〕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编号:YBKT2011053)的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E-mail:lesenche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