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母乳性黄疸的临床分析
2014-01-29王凤玲刘贵华赵金胜杨梅罗
王凤玲刘贵华赵金胜杨 梅罗 萌
(1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妇婴医院儿科,辽宁 盘锦 124010;2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妇婴医院皮肤科,辽宁 盘锦124010;3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检验科,辽宁 盘锦124010;4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妇婴医院内科,辽宁 盘锦124010)
98例母乳性黄疸的临床分析
王凤玲1刘贵华1赵金胜2杨 梅3罗 萌4
(1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妇婴医院儿科,辽宁 盘锦 124010;2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妇婴医院皮肤科,辽宁 盘锦124010;3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检验科,辽宁 盘锦124010;4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妇婴医院内科,辽宁 盘锦124010)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9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暂停母乳喂养,采取以蓝光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全部治愈。其中15例患儿在治疗5 d后痊愈出院,23例患儿在入院5~10 d后出院,其余60例患儿在住院10~15 d后全部康复出院。结论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是母乳性黄疸的主要特点,其发病原因是多元性的,在临床治疗上主要是以暂停母乳喂养为主,再适当配合蓝光疗法,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减少其肝-肠循环,防止产生神经损害。
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新生儿
近些年来,随着对母乳喂养的大力提倡,人们对母乳喂养的好处有了更多的了解,使得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症,其常见的病因为高胆红素血症,在以往临床治疗中,多数人认为母乳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对新生儿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临床报道的增多,都表明了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危害严重[1],若不及时恰当处理还可能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患儿及整个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母乳性黄疸患儿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母乳性黄疸患儿98例,男55例,女43例;均为足月产儿,平均孕周为39.5周;新生儿体质量2.61~3.65 kg,平均体质量3.18 kg;顺产63例,剖宫产35例,其中催产素引产14例。轻度(血清胆红素<205.2 μmol/L)24例,中度(205.2~342.0 μmol/L)59例,重度(血清胆红素>342.0 μmol/L)15例。早发型黄疸16例,晚发型黄疸82例。患儿除黄疸外,其他的一般情况良好,患儿的生长发育正常,体质量有增加,不存在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大便及尿液颜色正常。患儿的母亲均为健康产妇,在分娩后的0.5~1 h开始母乳喂养。辅助检查:患儿的红细胞压积、网积红、血红蛋白计数均正常,肝功能检查正常,乙肝表面抗原显阴性,肝胆B超正常,血培养显阴性,排除败血症。血型化验,排除ABO及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的可能。
1.2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2]
①新生儿以母乳喂养为主或是纯母乳喂养;②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14 d发生,但是不会随着生理性黄疸的消退而消退;③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增高,并且是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④排除病理性黄疸;⑤在暂停母乳喂养的2~44 d后黄疸迅速减轻,再给予母乳后黄疸加重。
1.3 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发生黄疸后,病情逐渐加重、持续不消退,患儿的巩膜及全身皮肤显黄色,且颜色鲜明有光泽,呈金黄色或橘黄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患儿的一般状况良好,无感染、肝功能异常等特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黄疸。
1.4 治疗方法
对轻度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暂停母乳喂养,改为配方乳,在停止母乳喂养的3~5 d后,胆红素水平下降显著,有18例患儿胆红素下降50%以上,占75.00%。对于中重度母乳性黄疸患儿,在停止母乳喂养改为配方乳的同时,给予间断的蓝光疗法,需注意在光疗过程中给患儿补充水分;静滴白蛋白、口服思密达、茵栀黄口服液以及中药等治疗,直至患儿黄疸消失。中重度母乳性黄疸患儿74例,治疗时间5~15 d,平均治疗7.8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患儿的预后良好,无神经系统损伤病例发生。
2 结 果
本组母乳性黄疸患儿98例,在出生的2~14 d发生,患儿发生黄疸后均暂停母乳喂养,改为配方乳,对于血清胆红素在205.2 μmol/L以上的患儿采取蓝光疗法,8~16 h/d,连照3 d,同时辅助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及中药等药物治疗,全部患儿临床症状逐渐减轻,直至黄疸消退。98例患儿中,15例患儿在治疗5d后痊愈出院,23例患儿在入院5~10 d后出院,其余60例患儿在住院10~15 d后全部康复出院。全部患儿预后良好,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 讨 论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的黄疸,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14 d经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但是患儿无其他临床指征,且足月儿多见。目前,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医学研究人员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肝-肠循环增加有关[3]。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患儿血清胆红素以间接的胆红素升高为主,一般情况下,患儿发育正常,暂停母乳喂养症状可有效缓解,预后效果良好,临床上很少有关于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但是有研究资料表明,患儿发生母乳性黄疸后血清胆红素升高,会使得患儿发生神经功能损害的风险增加。以往临床上对母乳性黄疸的重视程度不够,但是随着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现代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加强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诊治对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母乳性黄疸所产生的危害是间接胆红素升高,透过血脑屏障,进入新生儿的脑脊液与神经细胞结合,可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并且造成细胞内的钙离子超载,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引起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新生儿的脑部及全身器官发育危害严重,此外,还可增加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因此,临床上应提高对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警惕其可能产生的各种神经损害。
母乳性黄疸虽然预后良好,但是容易对新生儿父母带来心理负担,因此,应加强对新生儿父母的健康宣教,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具体如下:新生儿出后应早开奶,可以在4 h之内哺乳;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天可以适当增加喂奶次数(不少于9次),促进胎儿尽快排出胎便[4];给新生儿补充肠道益生菌,促进新生儿的消化道吸收。分娩完成后,新生儿父母按照以上预防措施喂养新生儿,可有效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母乳性黄疸按照新生儿体内血清胆红素的多少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种,一般情况下,轻中度的患儿可在门诊进行治疗,暂停母乳喂养,改为配方乳,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或者是思密达治疗,体内血清胆红素较高时可配合蓝光疗法,一般治疗7 d左右即可痊愈;重度母乳性黄疸患儿需住院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治疗母乳性黄疸最基本而又简便的方法就是暂停母乳,改用配方乳代替,一般症状较轻的患儿在停用母乳喂养后症状会明显减轻,症状严重的可结合药物治疗和蓝光照射治疗,一般均可痊愈。对于早发型患儿应坚持少量多次喂养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胆红素的排出,减少患儿的肝-肠循环;晚发型患儿需停止母乳72 h。临床上应警惕并及早预防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发现症状及时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 吴英杰,刘荣,高新.母乳性黄疸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20):489-490.
[2] 常立文,刘婕,陈晔.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272-273.
[3] 苏晓谦,蒋晓梅.42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18):58-59.
[4] 赵静,陈丽,陈辉.302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疗效观察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4):2.
R442.4
B
1671-8194(2014)09-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