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的信仰

2014-01-29山东祁春风

名作欣赏 2014年34期
关键词:韦伯知识分子信仰

山东祁春风

学术的信仰

山东祁春风

这是一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一些社会调查显示,“信仰缺失”名列当前社会病态的首位。信仰并非宗教专属,宗教只是一种发展程度较高的信仰形态。无论是对神,还是对主义、主张的信服,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准则,都能称之为信仰。世界上各种文明演化出纷繁复杂、多彩多姿的信仰。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蕴含着种种信仰,如敬畏天命、大同世界、天下苍生、仁与孝,等等,也曾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引导中国人的灵魂。近代以来,传统信仰被颠覆,启蒙与救亡成为中国人的新信仰,然而,吊诡地导向了个人崇拜的狂热。劫难过后,人心尚未平复,商业文化与消费主义却在世纪末袭来,使断裂了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人更加迷失。因此,信仰缺失已成为中国当前社会种种症结的源头,同时,每个中国人都面临着重建信仰的命题。对于从事学术事业的知识分子来说,建立与坚守学术的信仰,便成为历史与人生的使命。

建立学术信仰

一般而言,信仰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家庭、党派、宗教组织、社会团体等,但知识分子对于学术的信仰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寻求态度。首先对信仰的对象即学术应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信念。在现代意义上,学术是指对自然、文化及人类本身的理性认知。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理性主义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冲击了传统文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做过一次影响深远的演讲《以学术为业》,他在演讲中把这一过程视为理性化的推进与世界的除魅:“……可见理智化和理性化的推进,并不意味着人对生存条件的一般知识也随之增加。但这里含有另一层意义,即这样的知识或信念: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其实,当时的韦伯已经深切感受到西方社会中基督教信仰失落后的苦痛,但他坚持学术进步的信念,肯定学术的价值:一是生活实际用途,二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幸运的是,科学的贡献还不限于此,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还可以帮助各位达到第三个目标:头脑的清明”①。由于承认理性发展的限度与后果,并在一定程度上调适了学术的功用,时至今日,韦伯的这次演讲已过去将近一百年,但主要观点仍然未过时,甚至对比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简单否定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韦伯对于学术的认识和信念更有建设性意义。当然,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科学主义盛行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分野,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学术内部,人文学科应通过合适的方式规范科学的走向,只有拥有全人类视野、融通理性与价值的学术才能让我们真正“头脑清明”。

其次,对信仰的主体即从事学术的知识分子自身应有深刻的领悟,不仅要确立自己的职业身份,更要履行自己的重大责任。这也是韦伯所谓“以学术为业”的题中之义。据翻译者冯克利的解释,“业”的德语原词“Beruf”具有双重含义,一是“职业”,二是“天职”。韦伯以此赋予了“以学术为业”强烈的信仰色彩。具体到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陈思和在《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一文中,把他们的价值取向概括为三种意识:失落了的古典庙堂意识、虚拟的现代广场意识和正在形成中的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陈思和显然认同后者:“我所说的岗位具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知识分子的谋生职业,即可以寄托知识分子理想的工作……但知识分子的岗位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工作,是因为它本身寄寓了人文理想。”“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还表现在一种批评的职能上。”“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人文理想,还只是知识分子岗位意识中最表层的部分,尽管它已经包括了知识分子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但我们所指的知识分子的岗位,还蕴含了另一层更为深刻也更为内在的意义,即知识分子如何维系文化传统的精血。”②陈思和的思考留有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代痕迹,侧重于人文知识分子与“人文理想”的问题,但他对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的界定与马克斯·韦伯的“Beruf”有相通之处,也具有双重意义:“知识分子的岗位”不仅指寄托人文理想的一种谋生的“职业”,还意味着知识分子这一身份所带来的维系文化传统的“天职”。

因此,建立学术信仰的过程,“以学术为业”,就是开始信奉学术可以使自己与他人“头脑清明”,学术有利于社会发展与维系文化传统的信念;同时超越把学术视为谋生职业的浅层次认识,寻找具有责任感与神圣感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

坚守学术信仰

如果说建立学术信仰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坚守学术信仰更是知识分子毕生的操守。首先要有献身精神。一是从世俗意义上看,从事学术可能并不会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或者较高的社会声望。尤其在当下中国社会,“官本位”思想还很顽固,市场化又造就了资本新贵,而知识分子不过是“专业技术人员”而已,他们从事艰巨的学术劳动,而物质收入、社会地位却并不匹配,因此,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就需要一种献身精神。二是从学术发展上看,正如韦伯所指出的,与艺术领域不同,学术领域要受到“进步过程的约束”。每个从事学术的人都很清楚,自己的成果很快就会被超越,因为学术没有完成的概念,永远需要对话与超越。从事学术的知识分子的最大成就也不过是成为学术发展链条中的一环,这也需要献身精神。三是从个体生命意义上看,献身学术就是把人生的苦痛、孤独以及难得的喜悦与学术事业融为一体。正如王国维那流传甚广的“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这是研究学术的最本真的献身精神。

其次,从事学术要有极大的热情。虽然学术是一项以理性为主导的活动,比如细致地搜集数据或资料,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严密的逻辑思维、规范的形式等,但这一过程也需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否则无法忍受学术活动枯燥、繁琐、繁重的一面。反之,学者从学术活动中也应该能够产生热情,比如做出了一个合理推论、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时将会出现某种近似于“激情体验”的感受。从这一方面看,如同其他信仰一样,学术信仰与热切的情感体验也是密切相关的。韦伯甚至说:“没有这种被所有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没有这份热情……没有这些东西,这个人便不会有科学的志向,他也不该再做下去了。因为无论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韦伯还提出了热情与灵感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热情是灵感产生的前提,而灵感在学术活动中是关键性因素。“我们得承认,热情是‘灵感’这一关键因素的前提。”“工作和热情,首要的是两者的结合,能够诱发想法的光临……总而言之,想法是当你坐在书桌前绞尽脑汁时不期而至的。当然,如果我们不曾绞尽脑汁,热切地渴望着答案,想法也不会来到脑子里。”③韦伯对学术与热情关系的生动阐述,对我们坚守学术信仰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再次,从事学术要有坚定的意志。意志能够保证持续的行动,能够克服信仰追求中的各种困难。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曾子的这句话,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其实曾子不仅道出了儒家的“士”所必须具有的品质,而且也给所有追求信仰者提供了指南。“以学术为业”与“仁以为己任”皆可称为一种信仰,也同样“任重而道远”,需要坚毅的个人品格。一方面,克服学术本身的困难需要坚定的意志。学术是非常专业化的工作,立志从事学术的人必须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学术又是繁重而持久的工作,并且学术中困难重重,暂时的失败不可避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者的意志出现问题,学术将很难起步,或者半途而废,甚至功亏一篑。另一方面,抵御学术外部的诱惑和干扰也需要坚定的意志。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日益丰富的生活让人觉得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追求和拥有,对比之下,高校官场化、商场化,潜规则流行,使学术之路看上去不再那么神圣和美好。在这种学术环境中,“士不可以不弘毅”,只有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才能坚守学术的信仰。

学术信仰的意义

无论对于学者自身,还是对于整个学术的健康发展,学术信仰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其一,学术信仰关乎知识分子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落实。每一种信仰都带有终极关怀,比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如何超越生死等。宗教信仰把终极关怀寄寓在彼岸世界的存在。儒家文化中则有“三不朽”之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于是,文人以“立言”为不朽之途径,如司马迁自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然而,现代世界已经除魅,传统价值已经崩毁,似乎只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意义;从学术本身看,专业化程度很高,各人的研究领域狭小,问题琐细,学术活动也似乎失去了超越性的意义。胡适曾写过一篇文章《不朽——我的宗教》,试图融合中西文化,在终极关怀层面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朽有种种说法,但是总括看来,只有两种说法是真有区别的。一种是把‘不朽’解作灵魂不灭的意思。一种就是《春秋左传》上说的‘三不朽’。”他认为“三不朽说”比“神不灭说”好得多,但也有缺点,于是提出“社会的不朽论”,即个体“小我”是会消失的,但社会“大我”永远不朽。胡适说:“我的宗教的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需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贻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④实际上,胡适的“社会的不朽论”,在融合现代的个人主义的同时,仍有儒家文化的“三不朽”说的精华。而胡适能够取得学术与思想上崇高的成就,与其“社会不朽论”也许不无关联。因为,对于胡适这样的现代知识分子而言,学术正是“小我”对于“大我”所负重大责任的具体形式和途径。学术的信仰可以落实知识分子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其二,学术信仰是学术道德的原动力,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为了整治目前学术界的乱象,专家们给出了不同方案。有的人认为根源在于政府部门对于大学的过度干预,以及大学的行政化管理,解决方案便是理清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去除大学的行政化;有的人认为学术制度不完善,主张建立科学的学术制度,包括科学的评价、评奖、监督制度等;还有的人认为学术道德的失范才是罪魁祸首,因此要加强学术道德的培养。也许这是一项综合整治的工程,但就其中的学术道德而言,不仅需要建立外在的诚信评价体系,也需要建立内在的学术信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信仰起码能够造就两方面的道德诚实:一是对知识的诚实,拥有学术信仰的人绝不会为了其他目的而歪曲知识,破坏学术规范;二是对自我的诚实,如前所述,学术信仰关乎学者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对于拥有学术信仰的学者来说,破坏学术规范必将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是绝不肯这么做的。

①③〔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43页,第24—25页。

②陈思和:《犬耕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5页。

④胡适:《胡适文存》(第1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27页。

作 者:祁春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2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韦伯知识分子信仰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抵达最终目的地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勇气
信仰的旗帜
五月是什么
信仰之光
论信仰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胸有成竹时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