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反思 中国科幻新生面
——读郑宇科幻长篇《追踪四亿年前的凶手》
2014-01-29福建郑波光
福建郑波光
科技时代新反思 中国科幻新生面
——读郑宇科幻长篇《追踪四亿年前的凶手》
福建郑波光
厦门青年作家郑宇二十五万字长篇科幻悬疑小说《追踪四亿年前的凶手》,完成于2006年11月, 2009年8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部小说并非作者纯粹的向壁虚构,这是作者从1993年5期《奥秘》刊登的《四亿年前的人类化石之谜》(陕西《蒲城县志》八百多年前关于“仙蜕”的保护和记载)一文中得到信息,获得了灵感,在立足本土的原创基础上,展开的非凡想象。蒲城南宋金代时期的县令叫马扬,小说主人公就叫马阳(“扬”与“阳”两字同音异字),这是对马扬县令的特别尊重和别致纪念。时间跨度,四亿年;地理跨度,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人物关系(今人之间、古人之间、今古之间、好人坏人之间),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由于作者对古玛雅的特别尊崇(作者认为古玛雅人比今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借助玛雅古书的独特破译,寻觅追踪四亿年前凶手的途径,穿越时间之门,千辛万苦,最终找到凶手,制裁凶手。我国内蒙古毛乌素沙漠的遗迹、神秘的地洞、远古的文物,均提供了沟通古玛雅的信息。玛雅幽深漫长的隧道、奇异悬浮的金字塔、凶猛的剑齿虎,以及四亿年前奥陶纪鲜活的三叶虫,在小说中有许多生动的看点。
郑宇是一位很认真、很执着的科幻文学新人。从2004年发表处女作《幻觉游乐场》(《科幻画报》2004年4期)、《哲学连队》(《山西文学》2004年7期),开始科幻文学的创作生涯。2007年4月为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科幻文学与民族自主创新研讨会”,撰写了《论21世纪中国科幻发展的困境与契机》这篇一万八千字的长篇论文,此文获得与会者一致好评。他十年来发表科幻短篇几十篇,科幻长篇三部,另外两部是2011年9月安徽少儿出版社同时出版的《洛比迪亚星历险》《机器龙城堡探秘》,每部十一万字,而《追踪四亿年前的凶手》是他出版的第一部科幻长篇。
作者所坚持的科幻理念,一是反思科学,反对对科学一味地顶礼膜拜。作者认为,反思科学绝对不是反对科学,而是促进科学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是反对科学过度滥用。二是给科幻小说摆正位置,反对把科幻小说仅仅置于“少儿科普读物”这种非文学的定位,让科幻小说能够进入纯文学领域。如世界科幻名著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与纯文学经典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追踪四亿年前的凶手》,是作者科幻理念的一次初步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尝试。
“科学会不会存在问题?”这是作者创作科幻小说时的思考,也是科幻创作的理念。这不是一个小问题,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里需要回顾一下历史。20世纪20年代曾经展开相当激烈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哲学家张君劢与地质学家丁文江领头,卷入论战的有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梁漱溟等一大批知名学者。这场论战最后以“科学神”战胜“玄学鬼”这一不大公平的结局告终,这是上世纪相当令人遗憾的历史大事件。近一百年来的历史是,“科学”被神化、被滥用,无限膨胀,没有节制。科学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支配自然,总不能善待自然,一直到不择手段,走火入魔,转基因、克隆等反自然,甚至不惜毁灭自然。科学早已异化为反科学,成为科学自身的反面,从而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诸多问题。
科学有造福人类和祸害人类的两面。它的负面已经遭致自然无情的、严厉的报复。
这部小说头四章就从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中国的沙尘暴——写起。全书头四章标题依次是:“野外特别考古队”“在沙尘暴中返程”“扑朔迷离的化石”“伊金霍洛旗的访客”。小说对沙尘暴昏天黑地寸步难行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而毛乌素沙漠,居然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当年树木茂盛的“野猪林”,也就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那个野猪林,现在早已是寸草不生,彻底沙漠化了。这是不可思议的,令人触目惊心!毛乌素沙漠可以说是中国环境恶化的活标本。小说从这里起头,可谓用心良苦。
小说是作者科幻理念的体现,却不是理念的简单图解。艺术比理念更丰富、更多解,也更富有思想的张力。
故事发生在中国国家考古研究所,由所长魏黄安亲自担任领队,由所长最得力的助手、国内最年轻的古人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马阳担任副领队,组成一支野外特别考古队,前往事发地点,抢救已被破坏的“仙蜕”化石碎片。他们心情迫切,忐忑不安,在首都刑警的有力帮助下,截获国际文物盗窃集团的卡车,并且顺利将化石运回北京。借助高科技的高超手段,终于将一具四亿年前的人类化石(“仙蜕”)完整复原了,同时将其安全置放在考古研究所防备森严的藏品库里。
然而吊诡的是,在扫描实验室里,对这具四亿年前人类化石生前模样复原的结果,竟然跟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阳的相貌一模一样。与此同时,一名神秘的凶手若隐若现,他企图阻挠研究所对化石的科研工作,甚至袭击研究所,杀害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后来,又杀害证人。马阳明明不可能在现场,而从监控录像看,这人居然又跟马阳相貌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一个人。马阳有口难辩,被公安局拘押,成了唯一的犯罪嫌疑人。
马阳,是这部科幻小说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知识精英的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还不多见。这是一个具有很高人文素养和忧患意识的现代科学工作者形象,他个性上有洁癖,在与女性接触中有点腼腆,性格内向,但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心生活。他关注尖端科技,关注文化异常,关注社会发生的一切变化,对中国,对人类,他有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而且,他具有文化人所具备的宽容、敏锐和切中肯綮的批判性。
小说表现的是国内乃至国际的尖端科学。实际上,科幻小说常常要面对的就是尖端科学,因此,它通常需要作者具备超前思维。读者对象应该是相当广泛的,青少年、中老年,乃至科学家、文学家。这部小说表现的是考古学、人类学,可以说,人类学是尖端中的尖端,因为它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领域。
马阳就是国内考古学、人类学青年研究者中的顶尖人物,一位知识精英。不仅如此,他还是国内少数精通玛雅象形文字的文字学家。当他无辜遭到囚禁期间,刑警队李队长交给他一个八角形彩陶瓷盒,里面放着一本厚厚的极为珍贵的金箔古书。他一看便脱口而出:“这是古玛雅留下来的金箔古本!”他非常激动,完全忘记自己处境。直到李队长告诉他破译玛雅古书,判罪时给他减刑,他才强烈意识到自己无辜屈辱的处境。是彼此已有爱意的女刑警钱芳的暗示,他才强压愤怒,勉强接受。小说在这里有一段颇有意味的描写:
马阳接过一个微型的投影机,李队长对他说道:“里面是所有金箔古书的数码照片。你可以根据它来破解。需要什么我们会及时提供给你。”拿着手中打火机大小的微型投影机马阳真是百感交集,他想不到竟然会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一项考古研究。(28章)
这里描写一个知识精英在遭受不白之冤时的精神苦难,同时交代小说在以后情节进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构件——微型投影机——的来历。在这小小的一段描写中,我们大致可以感受到作者叙事描写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
在马阳身上,作者写的是,当一个人面对不白之冤,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凶手,他百口莫辩,又不能退缩,只能孤身一人去追踪凶手,最终为自己洗脱罪名。这人一定非常勇敢可敬,他的人格和精神一定极其强大。马阳就是作者所要着力塑造的精神特别强大的现代理想人格。
孤立无援的处境,激发了马阳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在马阳的自救过程中,小说设计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构件,一件是在藏品库中他无意间捡到的神秘玻璃片,这玻璃片只要有一点光源,便可以反射成超强光束,成为可以杀伤人和切割物的激光武器;一件就是微型投影机,不但其中金箔古书的照片,让马阳在细心研究后找到古玛雅隧道的具体地点,而且尔后在幽深黑暗的古玛雅隧道里,还让他获得宝贵的光源。这两个构件,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产物,他为马阳以后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自救经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科幻小说中的人物,通常要用科学幻想所必需的超常规的手法。小说写到,在时间隧道中,“因为走错了时间,导致我们由一个人变成无数个人”,一个马阳变成无数马阳,有善有恶。这才有杀人犯马阳和无辜者马阳。四亿年中,在不同时段,许多马阳都尝试重返四亿年前,成功者寥寥,失败者多多。马阳在玛雅隧道中就遇见许多未来探索者的遗骨。当他成功回到四亿年前的时候,他遇见先他而至的成功者老人马阳,老人由于与史前智慧的结合,无比聪颖通脱。年轻马阳和老人马阳的对话,包括老人用心灵感应与他的对话,是高智能者的对话。高瞻远瞩,精彩迭出,富于启迪。从38章到40章,这是全书最精彩也是作者最用心、最得意的三章。尤其是《你的世界》(39章)中,马阳(已经吸纳老年马阳智慧的主人公马阳)作为科学家和思想者的双重身份,对地球、对人类,发出许多屈原式的“天问”,这一章也可以叫作“21世纪科技时代的天问”,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其实小说是分“明暗两条线”来写的。“明线”是马阳遭遇了未知的凶手;而“暗线”则是“科技时代”的人类正在遭受一种“无形力量”的毁灭,而它,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形容为“凶手”。
2014年7月7日厦门修定
作 者:郑波光,福建厦门集美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
编 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