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的洪流 个人的悲剧
——读毛剑杰《真实版的“红色娘子军”》

2014-01-29山西赵斌

名作欣赏 2014年34期
关键词:娘子军洪流命运

山西赵斌

时代的洪流 个人的悲剧
——读毛剑杰《真实版的“红色娘子军”》

山西赵斌

“红色娘子军”随着革命样板戏及电影的热播而在几个不同的时代被家喻户晓,与之一并在人们心中定格的是这一群体在革命洪流中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高大上形象。毛剑杰的《真实版的“红色娘子军”》则以史料为基础,试图从历史真实的角度,丰富我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并由此在文学版的“红色娘子军”与历史版的“红色娘子军”的比较中,让我们思考革命、历史、个人、人性、人道等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我们思考文学的叙事效应。

1930年前后的海南岛还处于环境封闭、思想落后的状态,女子们到了十五岁左右就要嫁人,嫁人之后几乎都过着“守活寡”的日子,再加上民风俗约对女性的限制,她们毫无幸福可言。年轻而朝气蓬勃的生命置于物质短缺、枯燥乏味的生活中,以至于外界任何一点变化都足以搅动她们内心的一潭死水。就在这时,革命之风吹来一张布告:“英雄的乐会县妇女们,拿起枪来,和男子并肩作战。”一直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的这群女子,终于看到了改变自身痛苦命运的曙光,她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她们要生存、要反抗、要靠自己改变自身命运,而历史中的革命洪流,就给她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在改变自身痛苦命运的自觉选择与投身反抗的激情中,红色娘子军在作战中也创下了非凡的功绩:“这百多名女兵,在其存在的短短五百多天里,竟与国民党军血战了五十多场”,“有一次娘子军参加主力作战,打败敌军后,以连为单位计算缴获,女子军还占第一位”。历史、革命、个人、人性、人道,在这时,是统一的、一致的。

按照文章的说法推算,这些女战士参加红军的时候,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姑娘,她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阅历去认识历史、战争的残酷性和危险性。在娘子军成立短短的一年多以后,这种残酷性与危险性就突出地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力量对比的悬殊中,敌对势力的疯狂围剿,女子特务连的排长王运梅曾说:“入伍时我知道这支队伍是要打仗的,但也没感觉害怕,只知道被枪打中了才会死,打不中就不会死。”另一方面,则是如鲁迅所说的,革命过程中的“污秽和血”,这就是发源于中央苏区的“肃反”运动。在“肃反”运动中,包括女子军特务连中的许多革命同志相继被捕入狱,成为了革命内部斗争的牺牲者。革命、历史、时代的复杂性及其与个人命运的冲突,就这样残酷地呈现在她们的面前,并且愈演愈烈。

虽然她们也为被批斗的同志奉上了一掬同情的泪水,也曾于生命的骨节脆响中透出她们本有的良善与柔情,但终究是被这一洪流所席卷,置身其中,她们已无从选择、无力选择,人性、人道在这一洪流中,虽然充满了温情,但却显得是如此的软弱。

这样的一种冲突与残酷,在这之后,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次次地在红色娘子军成员们的身上有着具体的体现:“娘子军”在国共的斗争中左冲右突,历经磨难,终于到1937年12月底,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后,才得以喘息。但当她们告别了烽火岁月后,才发现面临的是回不去的生活:大龄的压力、风俗的制约、参加革命的“劣迹”、家人的胁迫……在生存的压力下,她们不得不违背初衷,委身下嫁,回到了她们曾经力图改变的命运轨迹中去。然而,厄运却远远没有结束,这成为了她们在“继续革命”、保持“革命纯洁性”的“文革”中被批斗的“祸根”。“文革”中,她们是“十恶不赦的叛徒”,“屡遭批斗,被打得遍体鳞伤”,身体和心灵受到了双重的摧残,有的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其中,几许是生存的合理性,几许是斗争的残酷性,几许是革命的迷狂,几许又是历史逻辑性的必然?如此种种,着实令人唏嘘感叹!

1960年,以女子军特务连为原型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拍摄上映,造成了很大的轰动;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又将《红色娘子军》搬上舞台,成为大陆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在十年生活八个戏的“文革”时代,作为革命样板戏的《红色娘子军》更是风靡一时,“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些作品中,“娘子军”们被塑造成了英雄人物,最后的结局是英雄战胜邪恶,革命取得了胜利。但历史的讽刺之处在于,当荧屏中的“娘子军”正风光无限地接受全国人民的敬仰膜拜之时,真实的“娘子军”们则是其时人们眼中“十恶不赦的叛徒”,正接受残酷的政治“批斗”。当前进的历史车轮碾压过她们的血肉之躯,在艺术的辙痕里留下的竟是她们令人向往的倩影。文学的叙事,不仅是对真实人物真实状况的遮蔽,同时也是对艺术、对历史所应持有的虔诚之态的大打折扣。

诚然,电影版《红色娘子军》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当时“国内高举反帝反修的大旗,在电影创作中也不断批判修正主义思想,在电影题材上片面强调所谓‘歌颂大跃进,回忆革命史’,创作者们都非常谨慎地避开揭示现实生活矛盾问题的题材”,在这样的创作生态下,女子军特务连个人所遭受的灾难被部分地遮蔽以及其真实的处境被涂改,也就不足为奇了。电影在单一的叙事模式中回避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进步之间的矛盾,强调革命与个人的同步发展,这样的处理遮蔽了战争与革命的残酷性。革命人物神圣化、理想化,革命对象丑陋化,革命活动浪漫化,这些艺术手段在鼓动人们参与斗争的热情方面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过度地美化、伪饰,也势必会破坏文艺的审美特质,会让人们看不到真实的历史而失去有效的镜鉴。

因此,如何处理艺术和现实、“文”和“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这是基于文艺所带给人们的巨大影响而言。尤其在20世纪的中国,可以说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品格与理想追求。由此,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在面对文学版的红色娘子军与历史版的红色娘子军的差异时,一部分人鼓吹革命、歌颂革命,一部分人则更多地致力于反思革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世纪以来,文艺又遭遇了新的困境:在当下“娱乐至上”的消费文化大潮之下,对待历史、面对苦难,人们更少了忧思,取而代之的则是把一切都“娱乐化”的腔调,非“戏说”,则“大话”,不但诞生了一批“犬儒主义”知识分子,就连经过历史检验留存下来的经典也在众人的嘻嘻哈哈中消费掉了。“娘子军”中的“幸存”者也搭上了时代的快车,再次成为了英雄,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以“红色娘子军”为名的纪念园、教育基地纷纷建成,“王运梅、欧继花、卢业香、王先梅等四位健在的娘子军也被请进纪念园”,“每天,她们头戴八角红军帽,佩带工作卡,容光焕发,与游人见面、合影,唱当年的红军歌”……

那些经过血火煎熬的人们,不应被尘封,不应被遮蔽,更不应该被娱乐消费。记住并理解她们,是为了继续前进。

作 者:赵斌,《名作欣赏》编辑。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欢

娘子军洪流命运
刘毕新
命运的更迭
前进,中国
抗疫第一线,攻“冠”娘子军
命运秀
活在短视频“洪流”里的年轻人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