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泗直管区水资源监测管理现状及对策
2014-01-28张富山侯婷婷
孙 铭 张富山 侯婷婷
(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徐州 221018)
沂沭泗直管区水资源监测管理现状及对策
孙 铭 张富山 侯婷婷
(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徐州 221018)
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工作,必须提高直管区内水资源监控能力,完善水资源监测手段。本文介绍了沂沭泗直管区水资源监测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取水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加强水资源监测平台建设的直管区水资源监测管理思路对策。
沂沭泗直管区 水资源 取水计量 监测管理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2012年9月14日,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2~2014年)》(水资源〔2012〕411号),提出开展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近期目标相适应的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为支撑水资源管理定量考核工作奠定基础。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是解决水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必须加强水资源监控设施建设,实时掌握来水、取水、排水动态,保证第一手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细化,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提供手段和依据。
一、沂沭泗直管区水资源监测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取水计量监测现状
根据2011年水利普查,沂沭泗直管范围内(含南四湖支流入湖口5km以内)共有取水口455处(规模以上311处),其中农业用途取水口413处,工业用途取水口20处,生活(包括生态)用途取水口22处,目前安装计量监测设施的仅有20处。
2.退排水监测现状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入河排污口监测实施方案》,制定统一的入河排污口调查、监测、质控、成果编报等要求。沂沭泗直管区的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自动监测站投入运行,水资源管理保护系统建成,对直管区纳污红线控制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行政边界断面、水功能区等监测现状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流域四省水政安监、水资源和水文部门对直管区的省界断面、重要饮用水源地、重点水功能区、水污染联防重要控制断面水质、湖泊藻类、富营养化和水生态等展开监测,并建设了自动监测站,基本实现了对省界河段、水污染联防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的实时监测。
4.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水资源管理逐渐走向定量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取水、排水、行政边界断面、水功能区等监测计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原有的监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沂沭泗直管区取用水户计量监测水平的总体较低、监测手段缺乏、应急反应滞后,尚未达到能够满足管理需求的监测、计量、信息管理能力,还远不能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管理层面的问题,由于在水资源管理的事权划分上对于流域宏观管理和必需的一些直管工程范围内的微观管理职责还不够清晰,地方水利部门具有事实上的管理权和分配权,难以实现对有关信息的监测和管理;水资源监测的设施比较陈旧,监测、传输、处理的手段比较落后,站点管理也跟不上。
二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现有的取水工程大都缺乏完善的计量设备,且计量主要通过人工计算确定,不能连续或实时计量,准确性受到设备条件、人为因素等影响;目前耗水的计量主要采用估算方法,对于农业耗水的计算在技术上存在较大难度。
二、沂沭泗直管区水资源监测管理思路对策
取用水户未实现实时监测,难以考核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测能力不足,不能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无法实现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难以考核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行政边界断面水量水质在线监测设施缺乏,不便进行区域水资源管理。结合沂沭泗直管区水资源管理实际,重点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加强取水计量监测体系建设
根据水利部《关于加强取用水计量监控设施建设的通知》要求,在沂沭泗直管区内,到2015年前,工业和生活取水口实现计量或在线计量监测的比例达到90%;农业取水口实现计量或在线监测的比例达到60%。要以贯彻落实该通知要求为契机,继续加强直管取水口的监督管理,逐步提高对工业、生活取水口以及取水量较大的农业取水口的监管,掌握沂沭泗直管区的取用水情况。其中已纳入国家、淮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监控系统的取水口,为避免重复建设,
可直接提取这些监测系统的数据。
2.加强水资源监测平台建设
沂沭泗直管区内重点入河排污口、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和省界河湖断面,已经实现了对排污口的信息收集,实现了对国家江河湖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100%的监测、基本实现了对省界河段、水污染联防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的实时监测。因此,在沂沭泗局的“三定”方案框架下,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施,建设沂沭泗直管区数据中心,开展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实现与淮河水利委员会、地方水资源监测管理平台的衔接,提高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