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三条红线”实施 努力开创淮河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014-01-28苗建中
苗建中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蚌埠 233001)
深入推进“三条红线”实施 努力开创淮河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苗建中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蚌埠 233001)
近年来,淮委按照国家和水利部的部署,立足淮河流域基本水情,认真总结治水实践,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不断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目前已覆盖淮河流域省级、地市级行政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水资源统一调度成效显著,确保了重点地区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水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成效突出
1.规划编制,强化了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配置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委编制了淮河流域四轮流域综合规划。1979~1986年编制完成了《淮河流域(含山东沿海诸河)水资源评价》报告。1982~1985年淮委又组织并编印了《淮河及山东半岛水资源利用》报告。2008年完成《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务院于2010年10月批复。2013年《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获国务院批复;规划编制从法律上确保了淮河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需求。
2.制定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开展水量分配与调度,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
为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淮委专门制定了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淮委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所需的制度体系、指标标准体系、执行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健全水资源台账制度,建立了流域与区域水资源管理台账对接机制,严格落实“三条红线”。一是制定流域控制指标。提出了2015年各省用水总量、水源类别、行业用水控制指标和2020、2030年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成果;淮河区2030年“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为:用水总量控制在742亿m3以内,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二是开展淮河流域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淮河流域第一批水量分配河流“淮河、沂河、沭河水量分配方案”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组织的技术审查。淮河流域第二批水量分配河流“沙颍河、涡河、史灌河、洪汝河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已全面开展。三是以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组织开展水量调度工作。淮河流域第一批水量调度河流淮河、沂河、沭河水量调度方案的编制工作已全面开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开展两个年度的水量调度工作。
3.严格开展取水许可管理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保障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深入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制定了《淮河水利委员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查工作管理办法》,严把报告书审查关,2002年以来淮委共审查审批了约164个流域重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强化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立项和审批条件的刚性约束,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落实建设项目取水、用水、退水的各项要求。扩大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促进经济发展布局、重大产业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协调。
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和日常监督管理,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管理,规范取水许可审批行为。每年定期开展水资源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的行为。
4.开展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节约用水水平
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把用水定额标准作为进行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和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的重要依据,充分挖掘节水潜力,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和计量管理。积极探索用水户水平衡测试工作,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
积极推动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自2002年水利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淮河流域共有徐州、郑州、淄博、淮北、泰州、广饶、平顶山等7个城市分四批纳入到试点建设之中。目前,淮河流域七个试点城市已全部验收完毕,且取得了良好成效。
5.强化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管理制度建设,确保一期工程顺利运行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安排与部署,淮委牵头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2014年2月16日国务院令647号颁布)、《南水北调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试行)》(水利部水资源〔2013〕466号发布)、《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13~2014年度水量调度计划》(水利部水资源〔2013〕477号发
布)、《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14~2015年度水量调度计划》(水利部水资源〔2014〕318号发布)均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并印发实施。
组织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应急预案(报部送审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14~2015年度水量/水质监测方案》;积极协调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省际矛盾,促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6.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提升了流域机构水资源监管能力
淮委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的领导下,稳步推进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的实施。实现对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跨省河流监测全覆盖,对流域面积500km2以上河流水量监测70%以上;实现对淮河流域39处省界缓冲区和394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全覆盖;通过与省信息共享,工业用水大户监测100%,用水总量监测占比达到70%以上;大型灌区取水量信息监测20%以上。到2014年底,将基本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相适应的重要用水户、重要水功能区和主要省界断面三大监控体系,基本建立淮河流域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框架,初步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水资源监控能力,逐步增强支撑水资源定量管理和“三条红线”监督考核的能力。
二、新形势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的高度,围绕国家水安全保障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想。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开创淮河流域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1.深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对水利工作的指示精神,要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并完善各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从源头上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水资源有偿使用等管理措施,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维持河流生态流量和湖泊、水库、地下水合理水位,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着重提高用水效率,抓好用水定额管理和用水计划管理,实施重点用水监控。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实施入河湖排污总量动态监控。
理顺和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
2.积极推进重大水资源配置与河湖连通,加大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和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改善水环境,增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按照兴利服从防洪、区域服从流域的原则,优化完善主要江河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
3.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节水优先,着力强化“三条红线”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定额和节水强制性标准;大力推进节水减排,加快用水结构调整和用水方式转变,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工业、生活节水,加大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力度,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污染严重河湖的综合治理,有效引导淮河流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4.尽早建成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围绕涵养水源,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加强地下水监测和超采区综合治理,强化河湖水域保护,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在重点水源工程方面,强化水源战略储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水源可靠、水质优良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以“提质升级”为主要目标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构建城乡多水源供水格局,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提升应对特大干旱与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
5.强化推进南水北调东线水量调度管理。在与相关省沟通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南水北调东线年度水量调度计划,编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应急预案。组织对水量调度计划执行情况、工程运行情况、水量计量统计情况、水质监测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规引水、违反调度指令等行为,严格按照《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等规定查处。
6.推进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二期建设工程。在一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淮河流域取水在线监控范围,工业和生活取水按实际用水量实现计量和在线监测的比率达到90%以上,实现区域与流域机构的信息同步,对淮河干支流大中型水库、跨流域调水工程、重要引水涵闸等实施远程监控并保障其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