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区水资源合理配置面临问题及建议浅析
2014-01-28郑朝纲
杨 运 郑朝纲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蚌埠 233001)
淮河区水资源合理配置面临问题及建议浅析
杨 运 郑朝纲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蚌埠 233001)
淮河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在不同区域和用水户之间的有效分配,从而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淮河区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淮河区水资源合理配置面临的问题,并从水资源配置工程、“三条红线”管理、水资源调度、水资源监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合理配置 问题 建议
淮河区(包括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处我国中东部,东临黄海,南邻长江流域,北与黄河流域接壤,流域面积为33万km2。淮河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能源基地,工业发展快且潜力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在不同区域和用水户之间的有效分配,从而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水资源合理配置一般意义上指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科学调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因此,本文对淮河区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淮河区水资源合理配置面临问题及相应建议。
一、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淮河区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1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77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74%,地下水资源量扣除与地表水资源量的重复水量为234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6%。淮河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30.2亿m3,可利用率为48.8%,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30.1亿m3。
淮河区供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2012年,淮河区总供水量647.6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461.6亿m3(其中跨流域调水135.5亿m3),地下水供水量181.5亿m3,跨流域调水量85.4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4.4 亿m3。2012年淮河区总用水量647.6亿m3,其中,城镇公共用水15.8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63.4亿m3,工业用水量104.3亿m3,农田灌溉用水401.0亿m3,林牧渔48.4亿m3,生态环境14.9亿m3。
目前,淮河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0.87万座,塘坝58.44万座,引提水工程1.93万处,配套机电井约150万眼,跨流域调水工程43处,形成了约708亿m3的年供水能力,其中淮河流域606亿m3,山东半岛102亿m3。淮河区初步形成了淮水、沂沭泗水、江水、黄水并用的水资源利用工程体系。
根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到2020年,淮河流域多年平均缺水率将降低到3.6%,中等干旱年缺水率降低到4.9%,特枯干旱年缺水率降低到6.6%。然而,淮河区的水资源配置结构仍不是很合理。如广大的淮北平原既是我国的粮棉油主产区,又是重要的煤电基地,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相对脆弱,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而淮河以南地区水资源相对丰沛,拥有多座大型水库,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在淮北平原及南四湖缺水地区,目前仍然是以高污染高耗水企业为主,且是未来中部崛起区主要高污染企业和高耗水企业的接收区,水资源与产业结构布局不匹配。
二、水资源合理配置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长期存在
淮河区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加之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使水资源量减少,且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使得淮河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形势长期存在。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强化节水,合理规划使用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力求满足区域或用水户对水量的要求。
2.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部分地区污染治理水平、监管能力低,再生水回用率偏低,存在直排、超标排放现象;主要支流仍严重污染,部分水体功能下降甚至丧失;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化工等主要污染行业工业源排放的COD和氨氮分别约占全流域总量的85%和90%;城镇生活污染排放比例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较低;生态用水被挤占导致河湖有水无流或干涸萎缩,中小河流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这些污染问题都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满足不了用水户对水质的基本需求。同时某种程度上,这些污染问题也需要通过水资源合理
配置来控制,如控制高耗水项目的用水需求,促使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分质供水等。
3.水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当前水资源配置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水资源数量上的供需平衡,同时要追求区域发展与水相关的各类主要因素的平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为水生态平衡。对淮河区而言,需要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水生态进行修复,以此为基础,将生态环境需水作为约束来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才能更加合理有效。水生态修复涉及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水工程管理与调度、水环境水景观综合整治等多领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从流域层面看,目前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二是没有形成良性运行的投入机制,三是对涉水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4.水资源配置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引江济淮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二期等调水、引水骨干工程建设滞后,“四纵一横多点”的流域水资源总体布局尚未形成,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配套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影响水资源配置和调度能力,制约了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管理。
5.流域水资源管理亟待加强
一是流域用水效率和效益总体较低,缺少流域管理手段;二是省际河湖敏感地区多,权属不清、职责交叉;三是水资源监控能力不足;四是没有违法处罚能力。
三、建议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淮河区水资源配置将面临城乡饮水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外流域调水比重越来越大等新的形势。为更好地进行开展淮河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快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
以流域综合规划和水资源配置规划为基础,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通过跨流域、跨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增加水资源的时空调控能力,提高水资源整体承载能力,缓解重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优化供水结构,合理调配水资源,形成地表水与地下水、本地水与外调水、新鲜水与再生水联合调配,蓄引提、大中小相结合的水资源供水网络,完善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建立水源配置合理、调度运行自如、安全保障程度高、抗御干旱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城乡安全供水保障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
2.加强流域“三条红线”管理,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体系
(1)用水总量控制
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管理工作,制定重点区域水量配置方案,扎实开展淮河流域计划用水管理工作,合理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沿线重要省际湖泊水资源管理等。
(2)节约用水
完善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用水审计制度等。继续进行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在水土资源较匹配的地区适度发展灌溉面积,为粮食安全提供水资源保障。开展节水理论与节水应用技术研究,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加快节水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增强节水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节水宣传,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一步提高流域内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
(3)水功能区达标建设
全面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开展水功能区达标示范建设,加强水功能区水质及入河排污量监测和通报。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规范入河排污行为,减少入河排污量。加强内源和面源治理,实施水资源保护工程,进一步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状况,维护河流系统健康。
(4)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体系,制定指标核算实施方案,配合水利部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完成、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推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3.加快水资源分配与调度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提高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以流域水资源规划为基础,编制主要跨省供水河流水量分配及调度方案。统筹考虑防洪、供水、生态用水和南水北调调水要求,研究制定跨省湖泊水量分配及调度方案。编制水量年度调度计划及管理方案,指导南水北调东线水量的调度。加强水资源费使用监督管理,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制定水源替代和水源结构调整方案。
4.继续加强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提升水资源监控、预警水平
重视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建立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框架,实现中央、流域和省市区水资源管理过程核心信息互联互通和主要水资源管理业务在线处理,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5.建立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补偿机制,推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水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及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用水调度。实施水生态监测,建立河湖水生态系统监控体系。优化重要闸坝防污调度,减轻水污染影响,进一步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状况。对流域内重要河湖湿地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河湖系统健康。完善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开展地下水监测站网规划和地下水水质预警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地下水综合治理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