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体育健康教育转型发展探析

2014-01-28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办学学科院校

马 申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体育与军事教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

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开展“新时期教育理念大讨论”的背景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做到“转观念、促转型、抓建设”是当前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也是建成一所合格本科院校的保障.如何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的办学定位,尽快实现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两大跨越,达到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两大提升,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学校升本给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尽管目前许多学者和体育教师均在关注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并且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尝试,但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过渡时期体育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结合新建本科院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学校转型为契机,寻求改变教师教育观念以及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体育健康教育

1 学校转型期制约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育健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如果从整个教育这个大层面出发来分析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转型期学校基本处在本专科教育并存阶段,多以专科教育为主,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校园氛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办学规模从小到大、办学层次从专科向本科的两大跨越.升本在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挑战.

然而,学校转型期制约体育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体育教育资源却发展缓慢,造成了体育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升本后办学规模由小到大、办学层次由专科向本科跨越,前期的专科体育教育对现有的体育教育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始终停留在过去的专科教学体系上,缺乏对体育学学科的理解;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了体育工作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另外,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会影响体育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是实现合格本科院校的必备条件

学校升本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切实转变到本科教育认识上来,这样才能用思想引领行动,用行动改变未来.为此,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转、怎么转及转后如何做等,均需要进一步讨论与思考.

学校转型期教师应始终树立办大学的思想意识,即建立“思想秩序”问题,体育教师应用思想引领行动,用行动改变未来工作,要充分理解大学教育的功能、使命、价值及内在动力等[1].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专科层面的小本科教育理念上,要树立大学体育健康教育理念,要从大学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尽快适应本科体育教育,力争做到思想意识与实际行动的统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抓住机遇,开展本科体育教育大讨论,这不仅关乎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上层次的最佳时机.因此,以学校升本办学总体规划目标为引领促进教师思想转变,使教师真正树立办大学的理念,从而实现教师理念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3 对体育学学科、专业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是实现学校转型的必要保障

大学必须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三大功能的基础则是学科建设.然而,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体育学学科作为一个边缘学科不值一提.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学学科认识和理解仅局限于体育院校学者,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学学科认识相对匮乏.因此,有必要了解学科与专业的概念,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转型期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最早的体育科学体系是属于教育范畴的一个科学分支,是为了培养体育师资而设置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体育师资的科学体系有了新的发展,伴随身体健康活动、竞技运动及体育人文的科学理论与学科的发展,使体育科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原来用于教学体系所包括的内容[2].为使体育科学中的各类学科协调发展,避免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在体育发展史上便有了体育学这个新学科和新概念.而且体育科学体系不同于教学体系,它的实际内容既包括又超过了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也是发展变化的,在体育教学中应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依据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建立各自的体系[3].

《辞海》对专业的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表明了两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4].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该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水平.

4 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夯实人才基础,实现体育工作跨越式发展

学科发展规划主要由学生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目标、师资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目标、科研工作目标组成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等.其中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是按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做高做强为目标,实现学科与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的.因此,学校升本后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制定学科规划引领方向

学科发展规划是学科未来发展的指南.结合学校升本后的总体规划目标,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找准研究方向,保持好自身的特色,重点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重点学科,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学科及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研究上水平,人才培养上质量.根据现有的教师研究特点成立学术团队,以体育健康教育、体育人文科学及运动训练学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他学科并进的方针.以学科发展规划为指导,在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验室整体建设方面实现突破,使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4.2 打造教师队伍,夯实学科建设基础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根据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凝练不同研究方向,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培养学术团队中的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在同等条件下,参加学科梯队的教师优先评职评优;在职务评审中,按学科梯队设岗,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优选中青年教师推上教学、科研领导岗位等.学术队伍的建设夯实了学科建设基础,直接促进了体育科学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符合学科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显得非常必要.

4.3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突出群、竞体育的特点与亮点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校体育工作本着“体育教学中心、群众体育为重点、竞技体育为亮点”,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这一基本思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力争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实现以下几方面突破.

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课程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宗旨;在教材建设方面力争出好教材,扩大教材的影响力,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试方法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做到“一个贯穿、两个脱离、三个照顾”,即:(1)过程评价贯穿整个体育教学.(2)教、考两脱离.(3)对体弱、病、残开设保健课;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竞技运动成绩方面要抓传统特色项目,发挥传统特色项目的优势、以点带面力争全面开花.

4.4 以校园体育文化为引领提升服务意识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有时会成为校园文化的重头戏.因此,应加强校园体育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同时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基础加大对外服务工作的拓展,实现体育科研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大众.新建本科院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与社会的进步及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应服务于社会,为共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做出贡献.

5 结 语

学校升本即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地挑战,应充分认识目前学校办学现状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及时总结开展全校及部门层面的“学研”活动,举全校教职工之力、凝心聚慧,树立本科教育理念.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体育部门应制订体育健康工作长期发展规划,采取多途径多方式不断促进和推动体育健康工作可持续发展.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开拓创新本科体育健康教育观念,增强对体育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拓展领导体育教育观念,激发本科体育健康教育活力,以科学发展观践行学校体育工作,强化体育工作对学校办学能力、健康发展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综合评价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

[1] 发展规划处.转教育理念,促水院转型——我校召开“新时期教育理念学习研讨活动”动员大会[EB/OL].2013-07-10[2013-08-20].http://www.zjweu.edu.cn/Art/Art_4/Art_4_4468.aspx.

[2] 杨 桦.关于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5.

[3] 李 勇.我国体育学学科类目研究评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42-144.

[4] 洪世梅,方 星.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55-57.

猜你喜欢

办学学科院校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