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于历史和本土之中的文学之花
——台湾《国文》掠影

2014-01-28湖北苏祖祥

名作欣赏 2014年31期
关键词:国文文言散文

湖北 苏祖祥

植根于历史和本土之中的文学之花
——台湾《国文》掠影

湖北 苏祖祥

典雅而古朴的封面上,是一幅高度写意的黑白画:似乎是从历史的云烟深处,穿过巴东三峡,穿过逶迤秦岭,穿过赤壁空明,穿过兰亭暮春,白衣飘飘的诗人骑在奋蹄疾驰的黑骏马上,正向你我绝尘而来;右下方点缀以高洁的兰草和奇崛的石头,是中国画常见的背景衬托——这就是台湾翰林出版的高中《国文》课本的封面,文艺范儿十足地把我们带进课文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引领我们去欣赏那摇曳多姿的文学之花。

不妨先从《国文》课本的装帧、页面、编排体例说起。装帧方面:典雅而活泼,十六开本,繁(正)体竖排;素雅的花朵,作者的画像(照片),每篇课文必有的插图(少则三幅,多则八幅,课文最后注明图片来源),色彩鲜亮,封面和内页都是彩印的铜版纸,体现教材吸引学生的感性认知的目的;正文是小四号字体,注释是五号字体,页面天地宽阔,字的间距无论是横排还是纵列都疏朗开畅,切实保护学生视力;每册课文十三或十四篇。页面排版方面:每篇课文开头必有两百到三百字的题解,两百到三百字的作者介绍(重复出现者再次介绍),体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原则;每页正文大约占页面四分之三,注释大约占页面四分之一;每页正文最多十四纵列,少则七列,每列最多二十三个字(最多字数合计三百二十二字,人教版高中《语文》一页最多可超过一千字);每条注释都另起抬头,注音字母标注读音,每页下部注释多则十多条,少则一两条,配以插图,或者留白;每篇课文起始页码必为偶数页(第三册第六课第67页无一字,只有插图),每段开头用红色方框汉字数目字标明段落(长文则标明大段落),为学生着想落实为具体的细节;每篇课文后设置两到三个“问题讨论”,通常是对课文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对学生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参考价值;课文无论长短,绝不吝惜纸张,绝不压缩篇幅(人教版《语文》中的荀子《劝学》四段,三百六十字,注释说明是节选但经过编选者剪接;《国文》中的《劝学》则有七段,一千零五十字),绝不压缩字句,页面布局不显局促仄狭。种种细节让尊重经典、教育至上、学生至上的原则看得见、摸得着。短文三四页,长文多至二十二页(张爱玲《倾城之恋》)。每册教材随附《附册》,有“附录选文”一篇(如《琵琶行》《伤仲永》等),该册每篇课文的“赏析与结构表”(两页)。编排体例上,文言文、语体文交错编排;台湾教育部门发布的2010年《课程纲要》所建议之三十篇文言选文,均匀分布在各册教材中,用“◎”标明。

其次对入选课文即范文做个简单分析。《课程纲要》“编选原则”要求文言范文所占比率为45%至65%。就翰林版《国文》所选范文来看,文言文、文言诗歌课目数为五十三课,篇目数为六十九篇(课目数和篇目数产生区别是由于有些课文选有两篇、三篇诗文),语体文课目数为二十八课,篇目数为三十四篇;文言诗文课目数所占比例为65%,文言诗文篇目数所占比例约67%。(这里统计的数据,文言诗文数目包括《附册》的“附录诗文”。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文》版本不断更新,我所统计的第一册到第四册版本为2013年8月版和2014年2月版,而第五、六册新版可能未出,统计和分析的版本是2008年8月版本、2009年2月版本,因此有的地方衔接不连贯,有五篇课文重复选入、三十篇文言选文中郑用锡《劝和论》漏选的问题。)三十篇文言选文充分考虑到时代、作家、文体、地域的代表性:先秦选入六篇,有历史散文、政治论文、劝勉论文、文学、史论;汉魏六朝选入七篇,有历史散文、文论、表文、序文、小说、散文、书信;唐宋选入七篇,有疏论、说理散文、传奇(小说)、游记、写景散文;明清选入七篇,有寓言、散文、游记、论文、小说;台湾题材亦即本土化文章选入三篇,有散文、论文、序文,均为文言文。除三十篇之外,另外入选教材的文言选文的篇目情况是:先秦十篇,主要选自儒、墨、道、法诸子散文及《诗经》;汉魏六朝七篇,主要是诗歌、书信、赋体散文、史论;唐宋十四篇,主要是诗词、散文;元明清八篇,主要是元曲、明代戏曲、小说、散文。

再来看语体文范文情况。现代语体文选入九篇,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序文。(值得一提的是,翰林版《国文》中一个作家入选两篇课文的,古代作家有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现代作家有张爱玲的《天才梦》《倾城之恋》;当代作家有两人,余光中两首诗《藕神祠》《白玉苦瓜》,郑愁予两首诗《错误》《客来小城》。)当代语体文选入二十五篇:台湾本土作家作品二十二篇,有些作家在大陆也极负盛名,如龙应台、余光中、蒋勋、席慕蓉、张晓风、简媜、王鼎钧、白先勇、纪弦、痖弦、林文月等;当代大陆作家唯有余秋雨《阳光雪》入选;外国作品有两篇,一篇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这里有一个统计上的问题。芥川龙之介本来是日本现代作家,但翻译者是翰林版《国文》编辑者,所以把这篇小说列入当代语体文)的《竹薮中》(亦即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的本事,而“罗生门事件”如今也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篇是美国物理学家理查·费曼的《发现事理的乐趣》。

从入选范文的体裁来看,一百零三篇作品全部是文学作品:小说十五篇,诗歌二十九篇,戏剧一篇,散文五十八篇。教材编辑者对文学作品如此看重,其意图何在呢?《国文》“编辑大意”第三条说:“本书编辑目标,在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增进文学作品的欣赏程度,及开拓生活视野,关怀生命意义。”

是不是《国文》教材只看重文学,而不兼及其他呢?当然不是这样的。以上介绍的只是必修《国文》教材之一的“范文”,还有如下两种必修教材:《写作练习》——可采用命题作文、情境写作、短文及应用文写作等方式进行,以教师命题为原则,也可指导学生自由命题,每两周两节,前五个学期每学期写四篇作文,第六学期写三篇作文;《文学、文化名著阅读》——选读文学、文化名著,并要求学生撰写阅读报告,每两周两节,由各校国文教学研究会自选教材。

除《国文》必修有三种教材之外,还有五种选修教材。一、《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读为主,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培养道德伦理意识及淑世爱人精神;汲取古人之生命智慧,明辨是非,并落实于日常生活;省思文化要义,结合在地特色与当代思潮,以达继往开来之目的。”(“教育部”《课程纲要》。以下均此,不注出处)二、《区域文学选读》,“酌选当地之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原住民文学及母语文学,并兼顾区域文学发展之特色”,教材应凸显区域特征,尊重各族群之主体地位,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学校所在之区域文学的兴趣;呈现文学在地性,激发学生对乡土的认知与感情;启迪多元文化,尊重各族群、各地方的文学表现。”三、《小说选读》,编选内容“古代、现代与翻译小说不拘”,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提升小说欣赏与创作的能力;开启文学与人生的对话。”四《、国学常识》,注重于文字发展、传统国学领域如经史子集的介绍,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学发展与传统文化之基本认识;提升学生广泛阅读国学著作之兴趣;引导学生体认中华文化之精神,以厚植文化创造之基础。”五、《语文表达及应用》,“其内容包括演讲、辩论、报道、口头问答等,以及便条、名片、书信、自荐函、公文、对联、题辞、启事、自传、履历表、广告词、新闻稿、文案设计等;写作练习之内容,包括各种文类之命题写作与各种方式之引导写作”,以期达成如下课程目标:“提升学生语文表达及应用之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因应各种不同需要,灵活表达及应用语文之能力;指导学生从语文之表达及应用中,体认自我定位,了解群己关系,进而拥有正确之处世态度及良好之人际关系。”

台湾高中《国文》教材在1999年经历了一次大革新。此前是“部编本”一统江湖,此后则进入教科书民营化时期。“教育部”发布《课程标准》,民间业者邀集专家学者进行编纂,再由“教育部”审查,一般称为“审定本”或“民营本”。目前高级中学国文科之民营本,主要有翰林、大同信息、中正、南一、三民、龙腾各家(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本文介绍的版本是翰林出版的《国文》。

民营本《国文》教材普遍具有多元化、简易化、本土化、生活化、实用化与活泼化的特点,更能符合时代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土化主要由乡土文学体现出来,而乡土文学的含义,古继堂先生有如下说明:“一为了区别于西化,它具有坚实的民族性的内容;二为了区别于空洞虚无,它具有真实性的成分;三为了区别于陈腔滥调,它具有鲜活的泥土色彩;四为了区别于古色古香,它具有现代意识和城市意识。”(转引自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因此,我们在理解《国文》教材的本土化特点时,不应把本土化与固守一隅、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怨妇情节、孤岛意识等同起来,而应该把本土理解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空间,理解为本土情怀、家园情怀、乡邦情怀与天下意识、现代意识、城市意识的融合,理解为族群观念、民族根基、文化基因与地球村、国际贸易、世界体系的相与为一,理解为罗大佑、邓丽君、齐秦、蔡琴、李宗盛、张惠妹、伊能静、周杰伦、庾澄庆、范逸臣的一唱三叹、反复致意。

本土教材具有如下几种类型:“由历史出发,引发民族之爱;由地理探索,点燃乡土情感;由民俗文化,揭起思念情怀;由生活回忆,唤起温馨怀念;由乡土记载,诉说风土民情;由人物描写,寄托坚毅精神;由现代意识,带动生活气息。”(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我们从简媜的《河川证据》中可以领略到大气磅礴的情怀,从纪弦的《狼之独步》中可以体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刚毅执着,从龙应台的《在迷宫中仰望星斗》中可以体察到马英九式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是在怎样的人文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从陈列的《玉山去来》中可以感悟到玉山的狂放遒健和作者内心的深沉省思。于是我们看到,台湾教育所收获的成就,表现在经济发展、艺术高度、人文底蕴方面,在在让人刮目相看:亚洲四小龙之一,全球IT制造重镇,知名电子品牌宏碁、华硕、HTC,殷海光、林毓生、侯孝贤、杨德昌、李安、魏德圣、罗大佑、邓丽君、周杰伦、方文山、三毛、琼瑶、刘墉、龙应台、王鼎钧、齐邦媛,台湾地区领导人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人访问大陆所表现出来的谦冲平和、古风犹存……这些都是华人的骄傲,不由得让人发出慨叹:郁郁乎文哉!

历史植其根,本土固其元,文学立其诚,这应该就是《国文》所追求的目标。

作 者:苏祖祥,湖北仙桃中学教师,写作者。

编 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

猜你喜欢

国文文言散文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