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大厦上的价值困境
——读索尔·贝娄短篇小说《银碟》

2014-01-28江苏武跃速

名作欣赏 2014年31期
关键词:贝娄伍迪

江苏 武跃速

域外文苑

物质大厦上的价值困境
——读索尔·贝娄短篇小说《银碟》

江苏 武跃速

近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成为西方历史进程的主旋律,经由几百年奋斗终至繁荣昌盛,成就了今日的现代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一大批城市作家,如伦敦之狄更斯、巴黎之巴尔扎克、都柏林之乔伊斯、芝加哥之索尔·贝娄等。他们用自己的艺术之笔,审视着现代人的忙碌生活,由此勾画出了城市的五彩杂色、精神的困境和沦陷,在时间深处接住了历史列车向前飞奔时漏下的人性斑驳,成为经典的现代叙事。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犹太裔美国作家,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1976年由于其“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贝娄长期居住在芝加哥,也长期描写着芝加哥并重构了芝加哥,给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输进了一个学者型小说家的理解与感悟。20世纪后半期的美国进入消费社会,在物质喧嚣中,心灵归宿何在,如何掂量人的道德人性,是他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中持续叩问的大问题。

《银碟》是贝娄短篇小说名作,写一个六十岁的成功商人伍迪,在给八十多岁的父亲送葬之后,陷入对自己一家人以及处世方式的恍惚回顾,并试图给出一个价值评判。伍迪是典型的物质主义成功形象,高大结实,面色红润,坐在自己宽敞的办公室俯瞰着一幢幢摩天大楼。由这样一个角色来思考现代人生的价值,是别有一番意味的。

伍迪的追溯开始于父母的矛盾结点,也可看作他人生之路的分叉处。他出生于一个移民家庭,父亲是波兰犹太人的弃儿,偷渡到美国后以各种苟且方式获得生存机会,并练就一种坦然的无赖性格,这一走向成为伍迪后来被迫生存逆转的重要砝码;母亲来自英国,和家里的其他成员参与一个基督教团体,这一笼罩着上帝之光的小岛成为伍迪后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参照。在伍迪十四岁那年,父亲将家庭扔给了社会救济站,离家和情妇同居,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原因很简单,父亲平生“最大的爱好是女人、弹子、纸牌和骏马”,没有责任感,自然和虔诚的母亲格格不入。而伍迪受母亲影响,从小就进入宗教团体,后获得资助在神学院念书,预备以后当一个牧师,相信“这个世界应该是个爱的世界;它迟早会获得新生,成为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他尽管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么想,但这是他的情感立足点。

因此在伍迪面前,从小就有两个对立的世界并且相互蔑视。母亲一方无疑代表着传统的信仰原则,重视精神生活,在她们眼里,父亲就是一个可耻的无赖,是堕落的象征;父亲一方站在现实点上,认为那些整日传道的家伙根本就是一群愚蠢的傻瓜,尽管真诚却活得不真实,他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能懂得利益的真谛,还用各种行为“教育”儿子“开窍”。比如,在他离家那一天,他让儿子将打零工赚来的钱交给他去买汽油,这样他才能够开车出走,用伍迪后来回忆时的口气说,就是自己拿钱帮助父亲遗弃自己,父亲的隐含态度是“给你一个教训,看你以后再相信你的父亲不”,充分表现了父亲的无行。这个有些夸张的“教育”方式,在性质上很像巴尔扎克《高老头》中那位拉斯蒂涅在伏盖公寓受到的社会“教育”,明白无误地传达了现实世界没有底线的利益规则。

本来,伍迪依附在母亲的根基上,两个世界本可以互不干扰、各自成章,但“银碟事件”使他的命运瞬间改写了:伍迪被父亲说服去找资助自己念书并维持着一个慈善机构的斯科格隆太太借钱,父亲当然编造了一套无懈可击的理由,使得儿子能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依然将他带到了斯太太的客厅。这位总是能为自己找到机会的父亲,十分利索地在中国式的古董陈列橱前,掏出小刀撬开柜锁取了一只银碟,不动声色地塞到自己身上。伍迪被这种赤裸裸的偷盗激怒了,在父亲不肯将银碟放回橱里后两人便扭打在地上。小说详细描绘了这场扭打,一边是对精神、德行的虔信,一边是获取物质的无行、无赖,互不相让,惊心动魄。当年“银碟事件”的结果是,父亲如愿以偿偷走了银碟,伍迪被神学院开除,从此漂进了社会的汪洋大海。

这是父亲刻画在儿子身心上的关键性一笔,粗暴地扭转了伍迪的人生方向。无论如何,不管伍迪愿意与否,从“银碟事件”后,父母两个世界对他的争夺战,在一场极富象征性的搏斗中结束了。至于后来他如何在现实社会跌爬滚打,如何依循着生存法则获得成功,小说都省略了,只是写到老年伍迪精于世故、轻浮、爱开玩笑,是一个“快活的虚无主义者”,显然继承了父亲之道。但他毕竟从小受过宗教神学的浸润,后来还上过夜校,读过有关生态学、犯罪学以及存在主义哲学的书,订阅《科学》杂志,因此他在埋葬了给他诸多“教育”的父亲之后,站在那座物质大厦的顶端,倾听着一阵阵教堂钟声陷入深思:父亲的路和母亲的路,其中蕴含着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呢?

他的首要问题是:父亲为什么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父亲生活在物质匮乏年代,公平地说,父亲做人的方式也是现实生活造成的,他是弃儿,因为眼睛生病被家人抛在迁往美国的中途利物浦,一落地就初步尝到了物竞天择的味道,因此早早学会了如何去满足自己活着的基本需求。伍迪曾善意并好奇地和父亲谈起“银碟事件”,想听听父亲将儿子前途葬送掉的感想,父亲冠冕堂皇地说:“那又怎么样呢,孩子?”这件事“对我没有一点坏处,但是对你大有好处”,而后来的事实恰被父亲说中,伍迪成为消费社会的主角,有能力在经济上养活全家,包括分居的妻子、情人等,还间或周游世界,曾将一包大麻从非洲偷偷带回芝加哥,喜滋滋地塞在感恩节的火鸡里享受美味。老年伍迪回想到和父亲在斯太太客厅中的厮打,还想起自己在非洲旅游时在游艇上目睹的相同一幕:一只小水牛来河边饮水,突然一只蹄子被鳄鱼咬住,随后被拖进了河里,它舞动四蹄苦苦挣扎把河泥搅得一片翻腾的情景,正是伍迪和父亲在斯太太客厅里那场扭打的翻版,让老年伍迪唏嘘不已。这种生存法则在人类世界被命名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赤裸裸竞争现实的理论概括。作家贝娄曾谈起他在中学时候的阅读,各种读物上充斥着成功、发财的榜样,表面上的光环掩盖着弱肉强食的残酷。伍迪的父亲并不懂得这些大“道理”,他在这条道上只是个轻量级的小角色,他只是按照本能简单地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临终时父亲要扯掉给自己输液的各种管,伍迪使劲按着奋力挣扎的父亲,这个场景再次使他想起和父亲因为银碟而起的打斗。伍迪感慨眼前这个执拗粗糙的生命,为什么总也“按不住”,他总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实现那些大大小小的目的。走出小说,伍迪的这个问题即是:物质主义为什么在历史中如此强硬,牵引着现代世界列车轰隆向前?而在其倾轧下分明是人的心灵上划下的累累伤痕。我们该如何面对?

伍迪的第二个问题是:父亲和母亲的世界,谁的是有意义的?母亲的世界很简单,仁慈、善良、虔诚,在一个物欲喧哗的世界保持着一方纯净之地,而他们都是爱的使者,是与物质世界对立的精神高地。但小说写到,伍迪的母亲和两个妹妹在这种生活中基本上没有生存能力,她们都靠伍迪养活,两个妹妹都是老姑娘,脾气古怪,年过半百还和母亲住在一起,有时还需要送到精神疗养院住一段。伍迪想到她们年轻时活泼美丽,但没有享受人生,该如何评价她们的生活?她们这样走过一生真的有意义吗?面对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两极世界,他在价值理念上跌进一个大大的问号中。他最后的发问是:生活到底是什么呢?走出小说,我们感慨精神价值观念的美丽与苍白,坚守这种理念的人们在物欲的汪洋中几无立身之地,他们已经被挤压到一个角落,连自己的生存空间都难以保住了。也许这更能体现20世纪的转型特征:现代化在社会层面本就是一个除根的过程,现代人原来的生命依据随着各种迁徙已经失落,为了生存被裹挟在物质目标的滚滚洪流中,没有安顿。

伍迪的问题是一个当代的哈姆雷特问题,简单,痛切,无解。美国悲剧大师奥尼尔在1930年代就曾指出:“我们想方设法占有灵魂以外的东西,虚掷了灵魂。”(弗吉尼亚·弗洛伊德:《尤金·奥尼尔的剧本——一种新的评价》,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索尔·贝娄也在其小说中描写了这样一个丢失了“上帝”而“得到了一切”并且忧思不安的人。这是现代大师的世纪性质询。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弥漫于许多正在现代化路上的国家,尤其是那些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一边是迅速耸起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正在沦陷的人性底线。人们奔忙于无止境的生存目标,顾不上过问心灵的病痛。也许,在这样的残酷现实面前,只有艺术的亮光,方能照射到那些被遮蔽了的精神弯曲之处。

作 者: 武跃速,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编 辑:赵斌 mzxszb@126.com

《名作欣赏》“先秦典籍新读”栏目征稿

《诗经》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承载的仅仅是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当代人阅读《诗经》,除了感受古代美丽的爱情、忧伤的感叹,还应该学习些什么?《诗经》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尚书》在佶屈聱牙的表述里,珍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礼仪价值、法理情理和人性光辉?透过生涩古奥的文字,《尚书》中有哪些内容是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可贵的文化资源?

还有《礼记》《周易》《左传》《论语》《孟子》等“经”和“传”,还有《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商君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诸子百家,以及《孔子家语》《尹文子》《子华子》《尉缭子》《公孙龙子》《慎子》等已被当代很多人遗忘的“生僻古籍”,当我们将它们放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重新细读,会有哪些新鲜的发现?

我刊开设“先秦典籍新读”栏目,意在回到经典,追根溯源,从本民族最初的文本中,发掘出契合当代精神的珍贵资源。

《名作欣赏》的办刊宗旨是:关注中国当下的公众生存现状、人文话题,力求把中国思想界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高层学者深入浅出的文章,转化为公众的精神资源。注重以文学文本为载体,注重文体的鲜活。

真诚期待能以全新视角、理性精神,站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制高点,重新阐述先秦古籍的专家学者参与。稿件要求既立足先秦典籍文本,又能拓宽视野,有真知灼见和全新思考。以不超过五千字为宜。投稿邮箱:zyy_1972@126.com。责任编辑:张勇耀。

猜你喜欢

贝娄伍迪
看了伍迪·艾伦的食谱,才知美国中产吃这些
伍迪·艾伦妻子:他从未性侵养女
索尔·贝娄作品集
索尔·贝娄的婚姻
贝娄,歧路上的流浪者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Midnight in Paris《午夜巴黎》
站立的画眉
炉石·回家
喜剧大师的畸形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