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的成长是国家进步的标志”

2014-01-27

时代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王石民办博物馆

时代人物:您曾参与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的剧本创作,您觉得这部剧为什么会火起来?

王石:《渴望》的出现主要是北京电视台花钱搭了一个室内剧的摄影棚,没有戏唱,说不过去,于是找一伙人琢磨一个室内剧。我有一个朋友叫林福地,他那时拍了《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是室内剧的行家,对《渴望》的拍摄很有贡献,因为大陆没有先例,剧本创作主要有李晓明、郑效农和我。我写了1-6集,以及后20集。这是一次集体创作。当时那么轰动完全是意料之外。一个戏为什么会火,为什么不会火,神仙也说不清。

时代人物:自《私人订制》及春晚掀起一轮吐槽高潮之后,很多人说王朔、冯小刚与属于他们的时代都一起消失了,您如何评价这两个人?

王石:我不想评论王朔,也不想评论冯小刚。因为他们在文学上,在电影方面成就很高,我怕乱说话会伤及朋友,特别是冯小刚,他几乎没有干别的事,一直在做电影,可惜这个纪录被今年的春晚打破了。他不是干晚会的人,太难为他了。

时代人物: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学界对鲁迅的反思?

王石:反思是个好东西。对鲁迅为什么不能反思?鲁迅有局限,我们也有局限。他的特色是尖刻,过度尖刻容易偏激、片面,所以尖刻不意味着深刻。鲁迅完全否定中医,把中国文明史归纳为“吃人”二字,又说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都是片面之论。不过,否定传统的不是他一个人,是谭嗣同、陈独秀、胡适等一批人。也不只是中国人。马克斯·韦伯认为少一份传统,才能多一份现代化;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现代化理论,基本是同样的调子。

时代人物:如今有“精英文化,草根文化”之说,有人说精英文化才是一种趋势,您怎么认为?

王石:我不认为精英或者草根哪一种会成为趋势,各有各的趋势,一万年以后精英还是精英,草根还是草根。这只是相对而言。

时代人物:您谈到文明和文化时说,文明更侧重于物质上,而文化则是精神上。请问中国现在是不是文明比较发达而文化还比较落后呢?

王石:也不能这样说。之前我引用了钱穆先生的说法。他比较赞成的是基本价值、理念、精神层面的东西,文明可能是比较物化的一种东西,应该予以区别。钱先生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思想,他说,《说文解字》里面说,“文”,物之法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东西掺杂在一起,古人是这样理解“文”的。钱先生还说,能够说明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文化”的字,认为是“道”,更接近现在我们所说的“文化”的意思。不过这个“道”字被日本人拿去用了,我们说茶文化,人家说茶道,指的是一种基本精神的东西。

时代人物:在民办博物馆协作体成立大会上,您反复提到文化的发展需要“民间的力量”,请您就这个问题具体谈一谈。

王石:我所说的“民间的力量”,或者说社会力量,我认为很重要,这次在西安创立全国民办博物馆协作体,就是希望发展民间力量,社会力量,我感到民间、民办、民营这类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础,基础,指的是那个大柱子底下的基底,就是那个墩儿,那是很重要的。整个建筑是架构在那个基础上。与民办相对应的是官办,与社会相对应的是国家,或者文化的主体是人,是人民,是公民,发展文化主要靠社会和民间。不能只有国家,只有官办。我一直有一个认识,认为在文化问题上,我们几十年的重大教训之一是把文化政治化,是把文化意识形态化。一个政党,一个政府理所当然要表达自己的主张,理所当然也要借助文化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似乎很自然,无可非议,但是这样一来,就容易把文化绑架了,把文化丰富的内涵窄化了。文化变成政治的说教,这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教训,不能发展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文化。这样等于毁灭文化。

时代人物:这种“文化被绑架”体现在哪些方面?民间文化组织又将充当什么角色?

王石:政府讲文化,商人讲文化各有算计,前者是政治宣传,后者是商业利益,这没办法避免。在这一点上社会组织似乎更能代表社会的良知,代表文化的精神。因为它没有这种过于势利的盘算,只是,社会,以及社会组织还处在弱势,还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希望改变的。全世界都认可小政府大社会,但做起来很难,想想看,我们这样说着说着,政府越来越大!

时代人物:您还提到民间博物馆体系的成立是一个机制创新,那么这个机制创新的亮点在哪里?

王石:一个不必回避的问题就是现在在我们国家成立行业协会,还有很多的不便,所以很多很需要建立的行业协作平台,不能以协会的方式一步到位地建立起来,因此,在一个全国性的社会组织的主办之下,去建立协作体平台,实际上达到了一个行业协会的交流。这样的作用逐步发展起来,向行业协会过渡。

时代人物:吕建中先生提出的“民间的故宫博物院”,您觉得应该怎样理解?

王石:我猜想他(吕建中)是希望能够联络协作体内部的博物馆,来组织一些顶级的、珍贵的藏品,能够在一些地区建立一种文博院,去向人们展示这些珍贵文物。因为故宫是国家的,所以他把这个比喻成民间的故宫博物院,就是说协作体联合起来有可能调动更大的力量、更珍贵的藏品,去做一些更高端的展览。

时代人物:现阶段,在民办博物馆蓬勃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您觉得怎么去破解这些问题?

王石:现在我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不是特别多,就我所耳闻的来说,关于我们目前民办博物馆的定位、生存、发展都很不完善,现行的法律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适应这样的现状,所以需要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在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方面,有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可靠的统计,在先进国家,一辈子没有进过博物馆的人,大概有40%。我不知道我们的状况是怎样,但肯定是很不够的,博物馆在功能的发挥上也有很大的欠缺。我们知道毕加索,但未必有人知道他前后左右的故事和背景,这些都可以在博物馆获取,但很少有人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博物馆的功能我觉得应该更多地被发挥起来。

时代人物:您如何评价吕建中和他的大唐西市?

王石:我觉得吕先生的大唐西市的贡献是相当突出的,可以说是民办博物馆行业的一个代表人物,尤其是他在丝绸之路文化的宣传和传播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并且将民办博物馆产业化,这个想法很好。像他这样的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人,我觉得他所做的工作也很了不起。

时代人物:您谈到“中国社会”,是一个狭窄的,夹缝的概念,应该怎么理解?

王石:社会是什么?谈到“社会”这个词,在上学毕业时老师会说,“毕业就要走上社会了,和学校它是不一样的”;在军队复员转业时部队也会说“你们即将要走向社会”。“社会”是什么呢,因为所有的都是国家,连人民公社的一个社员也是国家,几乎没有人不在体制内,所有的部分都在体制内,就是所有的部分都是国家,除了家庭,直接就是国家。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中间地带,应该就是社会存在的部分。比如待业青年、刑满释放人员、残疾人……总之就是不在国家体制内的,是非常狭小的一部分。现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中国的社会在成长,社会的成长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的出现,包括我们中华文化促进会,还有很多社会组织,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当然,民办博物馆在改革开放以前也没有。

时代人物:“社会的成长”具体体现在哪里?

王石:举一个例子,艺术院团企业化以后,很多人有意见,说过去国家那么穷,却花那么多钱来养活艺术家,现在真正有钱了,反而将它推向市场。好像现在的艺术团要么就是国家,要么就是市场。它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有很多社会的基金,在支持它,因此就有一股很雄厚的社会力量,在支持着这样的文化艺术院团。当社会这个中间部分太薄弱的时候,就只好要么靠国家,要么靠市场。所以文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社会要发展起来。

时代人物:您在文促会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让“社会”发展起来?

王石:是这样的。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文促会”。在这个过程中,我在实现我的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

时代人物:您曾经当过军人,教师,以及剧作家,后来又担任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副会长,在这些身份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王石:如果选一个,我倾向于社会工作者。我不是一个好老师,因为没有坚持下来,半途而废,不能说好。也不是一个好的剧作家。我写戏,比如《渴望》,属于临时抓夫,和李翰祥导演合作电影也是被他裹挟,不是职业性的。但我恐怕可以说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社会工作者。我的老友问我,创立了什么公司。我跟他说,我创造了一个社会。这么说有一点儿夸大其词,有点吹牛,但是也不是不着边际,我不间断地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创立、生存、发展,工作了二十多年,如今,文促会已经有近四十个地方组织,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士等海外组织,三十多个专业机构,或者,也可说是一个社会。

猜你喜欢

王石民办博物馆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博物馆
作家梦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王石,退出万科是进步
露天博物馆
不醉不行
王石审判王石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