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从反腐延伸到制度环境的变革
2014-01-27赵晓
赵晓
核心提示:打击国有企业贪污腐败的行为将不能替代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而要从反腐开始,进一步延伸到整个制度环境的变革和完善。
经历过去30多年的深刻变革,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影响力、控制力不断提升。国有企业不仅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显著,在证券市场,无论是市值还是利润贡献,都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革、国内面临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国企改革不能回避腐败问题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已逐步向市场化转型,但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国有企业至今仍然遍及各行各业,同时在能源、电力、金融、钢铁、通讯、化工以及交通等行业占据着垄断地位。
由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大,国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此并行的是,国企腐败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如今发案金额动辄几十亿元乃至数百亿元,且腐败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利益集团化趋势。
国企腐败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国企腐败的源头同样来自于其与公权力的密切关系。国企大多由中央或地方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设立并直接管理,因而天生具有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这就为国企寻求权力庇护、享受“特殊”政策待遇以及控制国家金融资源等埋下了“寻租”的预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几家大型国企的高层管理人员先后被带走调查,并牵涉到一大批相关国企高管,这一系列事件既展现出国企反腐前所未有的深入,也暴露出国企腐败的严重性。
腐败症结在于制度不完善
国企腐败的根本症结在于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由于上世纪90年代发轫的一轮经济改革不彻底,使得国企处在特殊的双重制度环境下。
从经济方面来看,国企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参与市场竞争,但市场竞争游戏规则的裁判员通常是各地的政府部门,作为运动员的国企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地位往往不严格遵守游戏规则。
处于这种双重制度下的国企,在监管缺失、产权不明以及市场调节无效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以企业改组、关联交易、收受回扣以及提高管理成本等方式来隐匿、转移和挥霍国有资产的行为。
鉴于上述原因,打击国企贪污腐败行为将不能替代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而要从反腐开始,进一步延伸到整个制度环境的变革和完善。
首先,国企必须实现政企分离。要把国企的行政化和市场化身份相分离,剥离其特权身份,这样才能使政府真正作为市场竞争的维护者推动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使国企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完善国企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的现代化运作。将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引入国企内部,完善企业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年终审计制度,实现企业监督和管理的去行政化。
最后,建立和健全对国企的监督机制。在社会监管方面,全国人民作为国有财产的所有人,理应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国企实施监管和审查;在内部监管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命运密切相关,赋予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和监督企业的权利,不但有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对打击贪污腐败和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未来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资与民资实现共赢,部分垄断领域向民营放开;二是对国资进行分类监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企将被分成公用事业型、服务型和竞争型。前两类国企中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公司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放开竞争性业务;三是重视研发能力培养、加快产业升级,打造全球范围有竞争力的国企;四是央企继续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注重经营效益的提升。
而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国企如何分类监管、如何破除垄断、如何看待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红利比例,针对国企改革的诸多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均给出了答案。
《决定》提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决定》还提出,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企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这一点,可以说是抓住了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要害。资本运营具有很显著的投资银行特征,主要进行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公司证券发行等业务。未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也将主要开展这些业务。
总之,无论是国企反腐,还是国有资本的运营,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支点杂志2014年1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