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的全球比照
2014-01-27曹和平
曹和平
核心提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有长期战略。从当今世界竞争趋势看,其建设重在产业而非行政体系竞争。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中国制造全世界42%的布匹,外汇储备达到3万多亿美元,出口份额、工业产值以及汽车销量目前均居世界第一。那么,与现有的开放式经济模式或经济格局相符合,世界格局背景下的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应进行怎样的规划和定位?
重在产业而非行政体系竞争
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解需打破计划经济思想的禁锢,从当今世界竞争趋势看,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重在产业而非行政体系竞争。
比如,美国,纽约、芝加哥等世界城市控制着全球金融命脉,洛杉矶、西雅图、亚特兰大、底特律等中心城市掌握着全球特定行业的话语权;而在德国,法兰克福是金融与交通中心,汉堡是水上物流中心,慕尼黑是工业中心,汉诺威是展会中心;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分别是其东京地区、大阪地区和中京地区的核心城市,共同组成了日本东海道城市群。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这些城市的发展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行政定位为主,如100多年前,当时人口仅20万的纽约被美国政府定位为“国际大城市”,巴黎则被定位为法国经济中心,英国则把伦敦、曼彻斯特等几个城市定为“国家重要资源城市”。
其次,是行政资源配置与市场化同步阶段。如在各国行省的建设中,都有1-2个中心城市成为省级重点,这个阶段持续到20世纪中叶。
最后,是国家中心城市与都市区发展阶段。这大约是近二三十年,各国按照自身的资源进行都市区划分,相应地规划“国家中心城市”进行资源配置,如前面提到的法国、美国。
国家中心城市需要长期战略
21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是什么呢,恐怕是东方经济增长模式和西方经济增长模式的共同成长。这个共同成长的时代,需要奠基一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则托举出大国经济。
中国中心城市发展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早在清代,武汉和上海作为开放口岸,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专业性国家中心城市”的雏形;民国时期,有上海、重庆、北京等“特别市”;改革开放后又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2005年,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正式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然而,作为其中3个省会城市的经济顾问,笔者发现国内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没有20年以上的长期战略——如北京市虽然在讨论国家中心城市,但关于“世界城市托举世纪大国”的观点在北京市中层领导里尚未形成共识。
具体而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进行规划时,需要以下几项重要战略分析作为依据:
第一,行业评估与行业聚集。即便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有其局限之处,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如将重庆作为全国金融中心便是不合适的,将上海作为重工业核心区域也是不合适的;
第二,商圈规划,包括红利区、产业商圈等。有观点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市区不宜发展工业,统统要搬迁,这其实有些偏颇,因为就连繁华的曼哈顿也还有600多家制造企业;
第三,高端服务业规划。一些中心城市在规划中忽略了高端服务业,而以生产与消费性服务业代替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又代替高端服务业。一个城市,不从高端、中端、低端来分类服务业,就永远搞不清这个城市究竟需要什么;
第四,交通物流规划。这是国际性城市规划的重要筹码。全球80%以上城市因流通而兴,五大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均处于某个区域的中心地带,但地理不等同于交通便捷,水陆空交通网络的完善是下一步重点。
武汉天然的“洲际”优势
目前,国内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尚未有一个中部城市。但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第二大经济体,中部势必需要一个城市来扮演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角色,而武汉也当仁不让地迎来这一重要机遇。
尽管互联网时代冲淡了地理区位优势,但是,互联网、物流业及其他实体经济仍将建立在发达的地理交通上。从交通要素来看,武汉距离京津沪粤及成渝城市群500至750公里,以武汉为中心的1000公里为半径画圆,可覆盖全国10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因此,从欧美等地来中国找落脚点的企业,直觉上便将武汉作为首选对象之一。
从城市规划来看,武汉自古以来属于商业属性与行政属性并存的发达城市,其发展思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每个卫星城都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有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又能互相协作。一旦将这种潜力挖掘出来,将带来巨大的产业前景。
例如,武汉市新洲区阳逻经济开发区与汉口直线距离并不远,但由于眼下交通不便,当地有17万产业工人中每天有3万人要花1小时往返于阳逻和中心城区之间,其他人只能住在企业提供的宿舍里。
如果投资50亿元建设一条江北高速干线,就能将阳逻与汉口距离缩短到20分钟车程。这样在阳逻五六公里外就会自然形成一个商业配套区,其土地价格会从100万元/亩涨到350万元/亩左右。这种土地增值的空间,将吸引到无数的大型金融机构前来投资。
这应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具备典型意义的案例,不但体现出武汉的产业潜力和区域带动力,更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城市规划是合理、科学的,就能够吸引到金融、产业的注入。
武汉是中国天然的“洲际城市”,没有必要自我定位为内陆城市,更没有必要站在北京、上海下面去思考。应该超前思维,预设一些将政策、商业战略结合起来的公共平台,培育出更多阳逻这类“规划、产业、金融”的案例,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发挥出未来中部地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产业魅力。(支点杂志2014年1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