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措施
2014-01-27李丹云
李丹云
(辽源市东丰县小四平镇卫生院,吉林 辽源 136300)
浅谈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措施
李丹云
(辽源市东丰县小四平镇卫生院,吉林 辽源 136300)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护士职业的危险因素,促使大家更好的做好自我防护。方法统计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护士出现损害的种类,以及自我防护措施的效果。结果14名护士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其中包括:物理性、化学性、血液、心理压力、暴力伤害等,通过自身防护职业感染率降低,工作积极性提高,心理压力减少,护患关系和谐。结论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加强护士自身风险意识,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能力,同时领导、社会关心爱护护理人员,是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必要措施。找出最佳防护方法健康手段。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护士职业的特殊性使身体及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和心理压力,工作环境中针刺伤、消毒剂、化学药品、噪声、放射物质、血液等感染物的危害,超负荷的工作量、外界暴力等也是压力源,我院通过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加大投入人力、财力,改善不利环境,缓解护士自身心理压力,有效地规避了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现将收到的效果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统计本院32名护士,年龄19~55岁,平均38.7岁,护士中2年中有14名共发生针刺伤,其中工作年限在1~5年的护士8名,占针刺伤总数的57.1%,5~10年有4名,占针刺伤总数的28.6%,10年以上2名,占14.3%。32名护士中工作年限1~32年,平均工作年限15.2年。32名护士中健康体检24人次检查出疾病,占护士总人数的75%,统计患病种类: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乳腺、风湿症、颈椎病、腰间盘、失眠、脑供血不足、皮肤疾病等。
2 危险因素
2.1 针刺损伤:毛秀英等[1]调查发现我国护士针刺伤调查发生率高达80.6%,低年资护士相对高发,主要由于护理工作中心理、技术都不太成熟,遇到突发事件容易心理害怕,临床如给艾滋病、HIV、丙肝等感染者注射、手术缝合时心理紧张、害怕,稍微不慎针头、刀、缝针都会刺破手发生锐器损伤。另外,护士工作中防护意识薄弱,操作过程中不能按要求正确处理针头,手术刀片用手装卸,缺乏职业防护方面的培训。
2.2 物理因素:各种护理操作过程中使用的电动吸引器噪声、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产生的臭氧、电刀释放气体等,是对神经、眼睛、皮肤和肺最危险的刺激。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排泄物、血液、分泌物,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等,经常使用凉水洗手,很多患有风湿症、颈椎病、腰间盘、皮炎,不重视自我防护增加了被各种传染病感染的机会。护士的工作比较琐碎繁忙,护士三班倒,工作中有时需要搬运一些重物如氧气瓶、静点瓶箱,难免过度劳累,导致腰部损伤等。
2.3 化学因素:医疗中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眼睛可引起灼伤,如甲醛、戊二醛、含氯剂等一些化疗药物可致皮炎、脱发、哮喘、鼻炎和癌症等。
2.4 心理压力:护士因频繁更换班次生活缺乏规律,常年夜班、加班引起新陈代谢紊乱,科室护士的短缺导致工作负荷大,医疗纠纷的增多,医患关系矛盾,使护士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沉重,面对竞争的社会压力,院考、市考不断,职业不被重视家属的不理解。
2.5 暴力伤害:据报道抢救室护士被躁动患者咬伤、扭伤都是很常见的事,因医疗纠纷患者或家属打伤医护人员的实例也时常发生[2]。有些精神异常患者和酒后患者、打仗后上医院治疗过程中往往情绪不稳定,医护人员经常受到伤害。
3 防护措施
3.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医疗机构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出相关防护制度,建立各种操作规范,在日常护理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把理论培训、书面考试和技能演练相结合,注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进行职业防护教育、遵守操作规程已被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3.2 避免针刺伤: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合理建立锐器用后的处理办法,护士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正确操作,尽量避免针刺伤、刀割伤、玻璃锐器损伤,抽血或注射后禁止双手重新盖帽,在操作采集、传递锐器器械运送保存过程时不要直接传递,以免互相误伤,废弃物丢弃放在锐器盒中,不能乱放,锐器盒装容器应加盖,不能超过2/3,无锐器突出,安全的销毁。不慎发生针刺伤后应尽早报告,检测艾滋病、梅毒抗原、丙肝抗体、乙肝化验项目,彻底处理伤口,对于乙肝患者针刺伤的污染,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被HIV针刺伤污染的伤口,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点报告,立即抽损伤者和患者的血液,进行流行病学跟踪观察,及时进行专门指导处理,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进行血液检测HIV抗体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
3.3 预防物理因素污染: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班次,弹性排班,做到工作劳逸结合,提高护士的免疫力等。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按防护标准配备设施,加强预防观念,树立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其他污染物时,尤其是皮肤或黏膜破损时更应戴双层手套,减少黏膜或皮肤直接接患者,如果操作可能会溅到面部时,应戴面罩或防护镜,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避免发生接触感染,一旦污染时按规定的要求上报,及时处理,并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由感染科专业跟踪指导,做好护士健康保护。
3.4 化学污染的防护:化疗药物和消毒剂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毒性,配制化疗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抽吸药液时,尽量减少药液外溢,必要时戴防护镜,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冲洗,若溅入眼内,应到眼科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5 min,打安瓿需用无菌纱布包住,以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应放入含氯消毒剂中浸泡统一处理,含氯消毒剂禁止用热水配制,以免引发灼伤。使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时,应戴墨镜,减少在室内逗留时间以减少对身体损害。
3.5 心理减压:护士长要鼓励护士参加文娱活动,拥有健康的人格,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状态。掌握护士心理、生活、工作情况,感情上接近护士,不要让情绪不良的护士带着情绪上岗,调节好作息班次,要充分时间休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领导要重视护士的福利待遇,提高护士事业成就感,调动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看待护理自身价值,心情愉悦的爱岗敬业,加强沟通技巧,促进医患和谐,减少心理压力。
4 结 果
统计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32名护士共发生过针刺伤14名,护士年轻的针刺伤较多,护士年龄较大组身心疾病较多,通过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定期心理学辅导减压,使职业损害有效的降低。
5 结 论
护士是医院中发生职业损伤最多的高危人群,被刺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3]。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强化职业安全教育风险培训,严格规范消毒隔离措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4]。提高护士的防护保护措施,提高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职业危害因素。
社会各级领导要重视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加强治理医闹、不法分子等寻事闹事者,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能够使护士的身心保证健康,合理调配人员,减少护士的劳动强度,避免一些职业病的发生,使护士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效率。
[1] 毛秀英,吴欣娟,徐辉,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6):422-425.
[2] 李黎 余咏梅.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降低护士职业危害[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88-89.
[3] 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10-712.
[4] 王慧芳.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自我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1(19):394-395.
R192.6
B
1671-8194(2014)28-03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