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7例
2014-01-27粟英
粟 英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急救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冠心病病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1〕。老年患者因其特殊性,MI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但常因年龄因素,被筛除在静脉溶栓治疗之外〔2〕。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老年AMI患者采取小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95例,诊断标准〔3〕:①心电图检查出现典型的AMI动态演变图形;②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及心肌酶超过正常值的2倍并呈动态变化;③有胸痛症状且持续时间>30 min;④临床症状出现≤12 h。排除有溶栓禁忌证(近期脑出血、活动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液病、严重肾疾病等)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61~77岁,平均(68.3±4.7)岁;梗死部位:前壁8例,下壁14例,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5例,前壁+下壁6例,下壁+后壁+右室梗死9例。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60~79岁,平均(68.1±5.2)岁;梗死部位:前壁7例,下壁15例,前间壁6例,广泛前壁4例,前壁+下壁8例,下壁+后壁+右室梗死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绝对卧床、吸氧、镇痛、镇静、扩冠及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等常规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阿司匹林嚼服,300 mg/次,1次/d,3 d后改为100 mg/次,1次/d,长期服用;肝素钠皮下注射7 500 U/12 h,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调整用量,使APTT保持在正常的1.5~2.0倍,7 d后停用。观察组采用小剂量UK溶栓治疗:阿司匹林嚼服,300 mg/次,1次/d,3 d后改为100 mg/次,1次/d,长期服用;UK 50×104U,用10 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 ml 5%葡萄糖液体中,30 min内静脉滴入;溶栓治疗后12 h皮下注射肝素钠7 500 U,12 h/次,根据APTT调整用量,7 d后停用。
1.3冠脉再通判断指标〔4〕(1)输注溶剂开始后2 h内,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回降≥50%;(2)在发病14 h以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提前;(3)输入溶栓剂后2~3 h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或束支阻滞改善或消失,或者下壁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伴有或不伴有低血压;(4)输入溶剂开始后2~3 h内胸痛基本消失。同时具备以上2项者为再通,但3及4项组合不能判为再通。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冠脉再通率(53.19%,2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8例)(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8.51%,4例)、休克发生率(2.13%,1例)及5 w病死率(6.38%,3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9.58%,19例;12.50%,6例;22.92%,11例)(P<0.05)。
2.2两组出血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血5例(10.36%),其中血尿、消化道出血各1例(2.13%),局部出血3例(6.37%);对照组出血4例(8.33%),其中血尿、血痰各1例(2.13%),局部出血2例(4.17%)。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AMI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后,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续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AMI发生后1~12 h内大部分心肌呈现固样坏死,坏死组织周围的心肌细胞处于缺血时的休眠状态,心肌间质出现水肿、充血及大量炎细胞浸润,生物电活动终止,但在一定时间内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仍维持正常〔5〕。早期再灌注治疗对AMI患者近远期生存率有重要的影响,尽管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已广泛开展,但静脉溶栓治疗仍是临床不可替代的再灌注手段之一,对缩小MI的范围、保存心室功能、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剂量UK治疗AMI的血管再通率可高达62%〔6〕,但老年患者溶栓治疗有较大的风险,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有报道显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小剂量溶栓剂联合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方案,患者出血发生率、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及30 d病死率均有显著降低。UK由人肾脏细胞合成,从尿液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目前多采用基因技术制取〔7〕。UK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纤溶酶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及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UK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4 参考文献
1陆 曼.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36例疗效观察〔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1):71-3.
2王 敏. 老年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安全性分析〔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9):2343-4.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5.
4赵 霞.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474-5.
5邓翠贞.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2):96-8.
6Wall TC,Phillips HR,Stack RS,etal.Results of high dose intravenous urokinase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1990;65(3):124-31.
7陈 珍.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4):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