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肠套叠32例首诊误诊的分析

2014-01-27陈东亮李春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8期
关键词:肠套叠阵发性包块

张 薇 林 泉 陈东亮 李春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闽东医院,福建 福安 355000)

小儿肠套叠32例首诊误诊的分析

张 薇 林 泉 陈东亮 李春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闽东医院,福建 福安 355000)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首诊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2例误诊首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肠套叠患儿曾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腹泻病、急性胃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经空气灌肠复位28例,手术治疗4例。结论小儿肠套叠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保持高度警惕,详细询问病史,细心、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直肠指检检查,及时进行合理的辅助检查,可减少误诊、及早治疗。

小儿;肠套叠;误诊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而早期症状不典型者,加之有些临床医师对本病认知不够,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09年4月至2014年6月32例来院前被误诊的小儿肠套叠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9例。年龄<6月龄6例,6月龄~2岁19例,2岁以上7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 20例,24~48 h 10例,>48 h 2例。

1.2 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20例,呕吐26例,血便10例,精神萎靡15例,腹胀8例,发热、咳嗽3例,12例腹部似可触及包块,19例经开塞露通便或直肠指检可见血迹。

1.3 首诊误诊情况:误诊为急性感染性腹泻13例,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肠痉挛5例,急性胃炎2例,肠梗阻1例,急性阑尾炎1例。

1.4 治疗及预后:本组中28例经空气灌肠治疗复位成功(87.5%),4例空气灌肠失败后经手术治疗复位。

2 讨 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①早期症状不典型。典型的肠套叠的临床症状为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具有这4大典型症状的患儿,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早期以上症状往往不典型,仅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腹泻,或发热、咳嗽,而血便及腹部包块又是临床诊断肠套叠的主要依据,极易做出肠痉挛、腹泻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诊断。Ugwu等[1]报道64例中有32%的病例为不典型病例。因此症状不典型是误诊的主要原因。②病史询问不够详细。轻信家属的叙述,只重视原发病的诊断,忽视了并发肠套叠的可能,以及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应用抗生素、激素、解痉剂等掩盖一些症状,从而误诊的情况并不少见。另外部分患儿可只在发病早期有较轻阵发性哭闹,而后阵发性哭闹不明显,加之婴幼儿反应性差,表达不确切,若家长观察不仔细,首诊临床医师又疏忽询问这方面的病史,往往会被误诊为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呕吐在儿科较为常见,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常被误诊为内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等。而血便又容易被误诊为感染者腹泻等。③体检缺乏耐心细致。婴儿急性肠套叠时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压痛包块是诊断的重要体征。另外右下腹空虚、腹胀,后期合并肠坏死出现腹膜炎体征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一些次要体征表现。所以必须耐心细致的检查腹部。但由于小儿顺应性差、恐惧心理、哭闹不合作,不能很好的进行查体,往往不易触及包块。加之部分医师尤其是基层卫生院医师对本病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常出现漏诊、误诊。④不重视肛门指检及开塞露通便。肛门指检对本病有特殊意义,且简单易行,血便一般多发生在肠套叠后5~12 h,行肛门指检带出血便的阳性率可以达到60%~80%[2]。这对肠套叠诊断有极大的价值。对于体检不配合,腹胀明显的小儿,还可行开塞露通便,即可缓解肠道梗阻症状,又可观察粪便性状,为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⑤忽视必要的辅助检查。肠套叠早期X线腹部平片并无特异表现,B超检查具体有方便、快捷、无创等特点,对于腹部包块触诊不满意者,可常规行腹部B超或彩超检查,肠套叠患儿可见“同心圆”征,有助于确诊。对于只有阵发性哭闹无明显血便、未触及腹部包块,B超亦无典型发现者,可进行诊断性空气灌肠检查。这不但能提供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而且对于确诊为肠套叠的早期患儿,90%可通过加压复位达到治愈目的。

2.2 误诊的预防。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临近的肠腔所致的绞窄性肠梗阻。本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80%发病在2岁以内,尤其以4~10个月小儿多见。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健康肥胖儿多见[3]。早期明确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专科医师应不断学习、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熟悉掌握肠套叠的临床特点,面对疑似、不典型病例,应保持高度警惕,详细询问病史,细心、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直肠指检检查或开塞露通便。与患儿家属积极沟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合理的辅助检查,如腹部B超、空气灌肠,尽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发病48 h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肠坏死、穿孔,均可进行非手术治疗-灌肠疗法。对于发病超过48 h,且一般情况较差,肠梗阻症状重,怀疑肠血运障碍、疑为复套者应手术治疗[4]。

[1] Ugwu BT,Legbo JN,Dakum NK.Childhood intussusception:a 9-year review[J]. Ann Trop Paediatr,,2000,20(2):131.

[2] 关飞,陈晓明,黄文涛.1143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J].广东医学,1999,20(12):968.

[3] 陈金兰,宋翠萍,李荣.小儿肠套叠的误治及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69-70.

[4] 刘贵麟.我国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现状[J].临床外科杂志,2006, 14(5):275-276.

R726.5

B

1671-8194(2014)28-0158-01

猜你喜欢

肠套叠阵发性包块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以腹部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子宫内膜癌一例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