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4-01-27曹凤华霍世会郑大勇李晓芸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8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静脉

曹凤华 霍世会 郑大勇 李晓芸

(吉林省前卫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曹凤华 霍世会 郑大勇 李晓芸

(吉林省前卫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1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展开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30例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在发病后接受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在发病后未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总有效率为86.2%。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血管介入治疗可促使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对患者预后加以改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临床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但由于其发病较急且病情较重[2,3],患者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形成较高的致死及致残率。为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对1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1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MRI或头颅CT确诊。其中男75例,女55例,年龄58~73岁,平均为(64.6±5.1)岁;其中53例头痛、恶心,38例肢体活动障碍,13例意识障碍,10例语言障碍,16例吞咽困难。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消毒、铺巾,进行局部麻醉。使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进行脑血管造影,导管分别于主动脉弓、右无名动脉、左右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冒烟造影(共采集6个系列)。确定病变位置,再将导管超选择至靶动脉,经导管灌注肝素钠12500单位(溶于100 mL 0.9%盐水中),将40万单位尿激酶溶于100 mL 0.9%盐水中,经导管快速团注射,溶栓。术中患者心率、血压、血氧平稳,意识清楚,无不适等异常情况。遂拔出鞘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术后复查头部CT均无颅内出血。

1.3 观察指标:使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灌注分级判断血管再通情况。利用NIHSS评价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观察,以24 h中NIHSS提高4级以上为神经学检查提高;在介入治疗3个月后,利用MRS标准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分,1~2分:患者完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3分:生活可部分自理;4~5分:彻底丧失生活自理能力;6分:死亡。以MRS评分为0~3分为有效,以MRS评分为4~6分为无效,统计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用(x¯± 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P<0.05为二者差异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130例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分析:在血管介入前经脑血管造影发现大脑前动脉闭塞31例,大脑总动脉闭塞62例,颈内动脉闭塞37例。

2.2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对比:130例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22.4±1.3)分,治疗24 h后NIHSS评分为(16.4±1.1)分,治疗24 h后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105例患者(80.8%)在介入治疗24 h后患者神经学检查提高。在介入治疗3个月后利用MRS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有效112例(86.2%),无效18例(13.8%)。

3 讨 论

在现代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老龄化社会逐渐到来下,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4]。该病过去采用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尚无理想治疗方法,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为静脉溶栓治疗,这一方法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通常需长时间用药,且治疗效果不稳定[5],因此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下,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因疗效确切及低致残率[6]等优点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我院在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均采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经3个月介入治疗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2%,这相较于国内已有研究中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增高,说明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佳。已有研究揭示,治疗时机延误是导致静脉溶栓治疗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本次研究中揭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接受血管介入治疗,血管再通率远高于在发病后未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这一结果说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明显。NIHSS评分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风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次研究显示130例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说明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同时105例患者(80.8%)在介入治疗24 h后患者神经学检查提高,而这105例患者中有86例(81.9%)入院时NIHSS评分在20分以下,其余19例患者(18.1%)入院时NIHSS评分为20分及以上,这说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和治疗结果之间有密切关联。

综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血管介入治疗可促使患者已闭塞血管实现再通,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对患者预后加以改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 于本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9):1112-1113.

[2] 王子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介入开通治疗的临床观察[D].郑州:郑州大学,2013.

[3] 刘春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注意事项[J].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音版,2013,16(11):14-16.

[4] 白光芳.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围溶栓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32):2998-2999.

[5] 杨成玲.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3):4446-4448.

[6] 谭杰文,龙颖,邓宝雯,等.高压氧联合星状神经节超激光照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3,20(5):328-330.

R743.33

B

1671-8194(2014)28-0153-01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静脉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