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C,Lp(a),FIB,CRP,DD的变化及意义

2014-01-27苗今乐于向明曹兴念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苗今乐 于向明 曹兴念 马 飞

(解放军404中心医院老年病科,山东 威海 264200)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1〕,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D)重要危险因素,其引发管腔狭窄,在斑块破裂脱落后形成栓子,造成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最终导致ICD。本文通过研究老年ICD合并CAS患者血液各指标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ICD发病机制及诊疗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确诊〔2〕为ICD的患者共计122例,其中男68例,女54例,年龄60~78〔平均(68.3±4.8)〕岁。其中观察组年龄60~77〔平均(67.9±2.5)〕岁。对照组年龄61~78〔平均(68.6±2.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由CT或MRI、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排除标准〔3〕:①血液系统疾病、肿瘤以及免疫性疾病,或有急性感染病病史者。②明显肝肾等功能不全或心功能发生衰竭者。③房颤或有换瓣病史,亦或风湿性心脏病者。④实施采血检测前已用抗凝和纤溶药物,距本次研究半年中使用糖皮质类激素,或者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者。将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内中膜发生异常增厚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未检出增厚者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对全部患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并采用美国的P8000型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脂蛋白(a)(Lp(a))、C反应蛋白(CRP),美国B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检测试剂均选用配套试剂盒。选用Philips 公司型号为HD15的彩超XIA显像仪,设置好探头频率为7.5 MHz。取被检测者仰卧位,要求其头部后仰,且偏往检查区的对侧。将颈前部充分暴露,由颈总动脉开始,对患者颈总动脉全段和颈内、外动脉的起始段实施纵向和横切检查。检查内中膜的厚度(IMT)>1.0 mm则是异常增厚;>1.3 mm则可诊断斑块形成。若检查结果证实内中膜增厚>1.0 mm,则可诊断为CAS。患者入院第2日清晨抽空腹12 h静脉血测定血清TC、Lp(a)、CRP、血浆DD和FIB水平。其中参考值主要为:2.1

2 结 果

2.1两组超声检查结果对比 观察组56例IMT增厚,34例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63.93%(78/122)显著高于对照组〔36.07%(44/122)〕(P<0.05)。

2.2两组血液各指标水平对比 观察组TC水平为(5.59±0.63)mmol/L,Lp(a)为(336.38±63.05)mg/L,CRP为(14.36±4.17)mg/L,DD水平为(0.19±0.15)mg/L,FIB水平为(3.57±0.79)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1±0.54)mmol/L,(242.64±53.00)mg/L,(7.66±1.40)mg/L,(0.11±0.05)mg/L,(2.86±0.83)g/L(均P<0.05)。

2.3CAS硬化程度的相关性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 使年龄、性别和TC,Lp(a)、CRP、DD以及FIB为自变量,而CAS硬化程度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TC、Lp(a)、CRP、DD以及FIB均与CAS硬化程度呈显著相关(r=0.369,0.422,0.387,0.355,0.363)。而Logistic回归分析则表明,Lp(a)为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65,95%CI为1.712~8.235,P<0.05)。

3 讨 论

高脂血症是CAS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4〕。TC与Lp(a)也是公认的CAS独立性危险因素〔5〕。本研究表明老年ICD患者发生IMT异常增厚的可能性更高,也再次证实CAS是ICD重要危险因素,与官泽宇等〔6〕报道结果一致。另外,本研究表明Lp(a)与CAS有紧密联系,符合徐成伟等〔7〕报道结果。其机制可能与Lp(a)中存在的Apo(a)和LDL发生作用产生聚合物,从而增加其内皮下的存在时间,此现象会增多氧化修饰概率,通过巨噬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的吞噬作用,产生胆固醇脂化反应,最终产生泡沫细胞〔8〕。同时Lp(a)可对转化因子进行激活,刺激平滑肌细胞发生增殖,最终引发CAS〔9〕。

DD与FIB指标可反映血浆的高凝状态,和脑血管疾病在发生和发展上具有一定关联。若血浆DD发生水平增加时,微结晶易析出,在血管壁沉积,损害血管内膜,其还可促使血小板发生黏附及聚集而使机体呈高凝状态〔10〕。FIB为常见炎性标志物,高浓度时会引发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发生失衡,增大患者血液黏度。有研究〔11〕表明,DD和FIB增加也为ICD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而CRP为机体发生炎症及组织损伤后,在肝脏产生的时相蛋白,可作为CAS病理过程的一种炎性标志物,其广泛存在于CAS中,可能是一种促使CAS的直接因子。本研究进一步佐证了CRP与CAS相关。

综上,血清TC、Lp(a)、CRP、血浆DD和FIB可能和ICD患者CAS发生发展相关,有可能参与或促使形成CAS,为临床评估及诊治ICD提供依据。

4 参考文献

1张曦元,梁伟东,赵献明,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学,2010;32(1):31-4.

2牛 蕾,刘学军,隋庆兰,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CT成像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502-4.

3谷伟中.中西药物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0例临床探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8):292-3.

4张群英,赵红如,惠国桢,等.内皮祖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5):526-9.

5宋 焱,陈 敏,周 诚,等.MRI与DSA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评估能力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1):1004-7.

6官泽宇,高 涌.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血管重建术的现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5):794-6.

7徐成伟,吴晓本,许顺良,等.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编码区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亚型的关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32(6):685-8.

8魏 勇,欧阳平,汪自龙,等.急性心肌梗死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血脂异常差异〔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5):4434-7.

9张国利,曾湘良,刘 芳,等.血浆中D-二聚体、C-反应蛋白及FDP比值在急性脑梗死中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2):2340-1.

10刘文兵,方快发.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意义〔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1):33-4.

11孙峰华. 血脂、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3):207-8.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