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牧区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2014-01-27李秀英马睿麟王云平王生祥
李秀英,马睿麟,王云平,王生祥
(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1)
动物流行病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健康动物卫生事件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方法,属动物预防医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它是一项最基本的动物医学实践活动,是运用询问、信访、问卷表填写、现场实地查看、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等多种手段,全面系统地收集与疫病事件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借助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系统和工具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从而获取合乎逻辑的病因结论或病因假设,提出科学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措施,为疫病的尽早尽快控制、扑灭和前瞻性预防提供技术支撑。因此,认真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动物疫病防控和预测预警有重要作用。
在基层牧区,由于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调查点多,工作量大,给调查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再加上调查工作主要由基层牧区兽医技术人员完成,基层牧区调查人员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目的、方法、内容等方面没有充分掌握,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在流行病学调查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当前基层牧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认识不足和知识缺陷,目前,大部分的县、乡(镇)兽医人员没有认识到流行病学调查在动物疫病诊断、防控、预测,预警中的重要作用,对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不清楚,认为通过疫情监测工作,已经了解了很多疫病流行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已无用。甚至还认为,疫情已经扑灭了,就不必做流行病学调查,更不愿深入研究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疫病防控的薄弱环节等,常导致疫情再次发生。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调查人员要对疫病作出准确判断,对临床症状作出规范性描述。同时还要具备样品采集、运输、保存、个人防护、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不断改进控制措施,确保疫病不扩散蔓延。但在实际调查中,基层牧区技术队伍力量薄弱、相关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往往只调查动物有无发病和死亡。同时,缺乏实验室诊断确诊资料,对疫病仅凭主观或者对群众口头询问判断,其调查的数据发挥不了指导和参考作用,难以适应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要求,基层牧区兽医人员流行病学调查水平亟待提高。
1.2 布点不合理,调查面窄,数据单一,科学的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要按照不同的地理环境、饲养规模进行调查监测布点。如散养畜禽的调查监测,应根据交通情况、地域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布点,以乡(镇)为监测单元,每次随机监测一个村,按照饲养畜禽种类、年龄阶段、用途进行调查、采样监测。规模养殖场每次按照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百分比进行调查、采样。调查布点实行轮流制,即在一个乡镇中每次监测采样应为不同行政村。目前,基层牧区大部分地区由于对流行病学调查重视不够,经费不足,日常流行病学调查仍存在布点不合理,调查面窄,经常是凭主观臆断询问了事,局限于一个环节和区域,同一调查点反复调查,对于其他的环节和区域靠经验和推断;调查方法都一样,数据单一,或该调查的数据未调查,致使流行病学分析无法进行,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动物疫病发生的现状。例如,乌兰县在羊链球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当中,历年来只调查本病主要流行地区铜普镇的茶汉诺和茶汉河两村,2013年两村434户养殖户中5户发病,羊发病132只,平均发病率3.98%,致死6只,平均致死率4.5%。数据单一,缺乏其他乡(镇)羊链球菌病流行病学轮流调查的数据资料,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不能反映全县羊链球菌病流行情况。
1.3 疫情信息管理手段落后 动物饲养统计数据、畜禽市场交易数据、屠宰场点、运输动物疫情等环节缺乏详细而准确的统计资料。加之基层牧区兽医站技术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总体年纪偏大,电子设备欠缺或网络不畅,通常采用纸质件统计,书写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等,都导致难以及时查询和分析疫病情况。同时,基层牧区兽医人员害怕承担责任,对于疫病的动态与兽医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脱节,反馈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
1.4 与监测相脱节 主要在调查点与监测点,调查与监测的畜种间,调查与监测的时间3方面存在脱节,致使流行病学调查不能与监测相结合。
1.5 动物疫病调查报告不规范 基层牧区调查人员呈报的调查报告五花八门。首先是不认真,呈现流水帐式报告格式,空洞无物。其次是材料堆砌,缺乏必要的概括和分析。再者,观点和材料脱节:在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观点和材料是辩证的统一。但是,有些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或者是观点和材料没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者是“帽子”大,内容小,观点和材料不协调。最后,议论太多,喧宾夺主: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本来是以事实为基础,从事实中得出结论的。但有些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则过多地议论,把材料湮没在议论当中。除以上常见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问题外,还存在事例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结论不准确、不完善,结构不严密,不按报告格式撰写等。
1.6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有待改进 省、州、县三级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一些内容不能说明所要了解的问题,内容太复杂或偏离实际,不易被基层牧区调查人员掌握和操作,调查工作难以展开。
1.7 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层牧区一方面是调查的技术人员缺乏动物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认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否,怎样调查,结果怎么报都凭个人意志。另一方面法律法规本身在调查工作中间的所有环节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制裁,致使调查工作存在许多假数据,假结论,起不到流行病学调查应有的作用。
2 对今后开展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建议
2.1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 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只有熟悉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目的和方法,掌握调查疫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才能够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提出具体意见。面对当前基层牧区从事动物疫病防控人员的现状,一是要加大引进大专院校兽医专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二是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岗位责任制,加大现有人员的选拔和业务技能培训,落实兽医人员补贴,切实将技术优秀的专业人员充实到疫病调查一线,保证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顺利实施。
2.2 完善流行病学调查的财政保障机制 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已经成为疫病防控的一项重要措施,疫病调查机构面临经费短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将流行病学调查的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纳入动物防疫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同时,保障调查人员的劳务补助、交通补助等,从而提高调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调查工作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2.3 加强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网络建设,科学预测动物疫情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是疫控机构的重要职责,也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需要。基层牧区州、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完善基层牧区网络信息建设,制定专人负责,增进人员网络培训,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2.4 要与监测工作相结合 疫病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通常与免疫疫苗的毒株、野毒的存在、免疫的空白期等因素有关,通过实验室监测数据得到进一步佐证。流行病学调查只有与监测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充分发挥调查的作用和意义。
2.5 加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提高调查结果分析能力 通过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牧区专业技术人员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能力,使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格式规范,语言精练,文字通畅,分析透彻,结论准确,预警科学,措施到位,包括调查时间、调查方法等的介绍,如采样时间、采样方法、试验所用试剂、统计方法等。列举材料充分,全面介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同时,临床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以便使得流行病学调查结论更准确和更科学。
2.6 构建完善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体系标准 省、州、县各级业务主管部门一方面要重点明确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机构、人员组成、流行病学调查程序、目的等;另一方面要明确动物疫病种类,制定详细、切合实际、易操作、有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科学设置调查点,按照“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四定原则,分类实施的方法,保证调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在调查过程中,做到“四统一”,即:调查目的统一、调查时间统一、调查内容和对象统一、调查程序和方法统一。发生疫情时及时开展应急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能扩散范围,提出控制措施建议。
2.7 完善兽医管理的法律法规 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促进兽医管理的有效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