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4-11-23陈宏智何书海张振华
陈宏智,何书海,张振华
(1.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科学系,河南 信阳 464000;2.信阳市畜牧局,河南 信阳 464000)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幼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3~10日龄的雏鸭最易感。病鸭临床主要表现:精神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其病理形态学变化以肝脏肿大、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特征。本文针对临床接诊病例,主要通过病理剖检和病理切片等方法进行病理学诊断,并从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报告如下。
1 临床表现与流行特征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开始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并呈现缩颈,翅膀下垂,不愿行走或跟不上群。病雏很快表现呆滞或停止运动,并蹲跗,闭眼昏睡。发病后12~24 h,病雏开始不安,并出现神经症状,表现转圈,身体倒向一侧,双腿作痉挛性运动,呈角弓反张姿势(见中插彩版图1-A)。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10多分钟即抽搐死亡。有些最急性病例病雏突然死亡,常无明显临床症状。鸭群一旦发病,疫情蔓延迅速,发病率可高达100%,发病后的2~3 d可达到死亡高峰,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 病理剖检变化与病理学诊断
2.1 病理剖检变化
2.1.1 肝脏病变 肝脏体积肿大、质地脆弱、颜色呈淡红色,肝表面散布或密布有大小不等的点状或斑状出血点或坏死灶(见中插彩版图1-B、图1-C)。切开肝脏可见切面湿润多汁,结构模糊,并且切面突起,边缘外翻。胆囊显著肿大,胆汁充盈,呈墨绿色。
2.1.2 脾脏病变 脾脏体积肿大、柔软,表面呈红白相间的斑驳状,或散布有数量不等的坏死点(见中插彩版图1-D)。
2.1.3 肾脏病变 多数病雏的肾脏肿大,血管充血,并见有数量不等的出血斑点(见中插彩版图1-E)。
2.1.4 胰腺病变 胰腺体积肿大,表面散布有细小的红色出血点或白色坏死灶(见中插彩版图1-F)。
2.1.5 心脏病变 心包扩张、积液,心室扩张,心肌色淡松软,心外膜表面见有出血点。
2.1.6 脑组织病变 脑血管扩张充血,血管数量增多,并呈树枝状,有些病例可见出血斑点。
2.2 病理组织变化
2.2.1 肝脏病变 肝小叶结构模糊不清,肝细胞索不明显,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扩张、淤血(图2-A)。肝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肝组织间有聚集成团的红细胞。肝细胞变性、坏死,早期病变肝细胞轻度肿胀,并发生颗粒变性或水泡变性,稍重者发生脂肪变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胞核淡染(图2-B)。严重者肝细胞发生高度肿胀和严重的水泡变性,多数肝细胞胞浆内出现较大的空泡,病变肝组织呈气球状。病灶中心肝细胞发生坏死,胞核浓缩或消失(图2-C)。病变区肝组织内有数量不等的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内小胆管增生,并见有淋巴细胞增生。
2.2.2 脾脏病变 脾脏组织结构模糊,红髓和白髓界线不清。脾小体肿大,数量增多,淋巴细胞密集(图2-D)。
2.2.3 肾脏病变 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并有出血。肾小体肿大,肾小囊内有均质红染的蛋白浆液渗出。肾小管结构紊乱,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脱落,细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肾小管管腔缩小或消失。有的肾小管肾上皮发生溶解消失,胞核固缩或消失。
2.2.4 胰腺病变 胰腺组织血管扩张、充血或见有出血。胰腺腺泡上皮变性肿大或坏死,泡浆呈现均质红染,胞核浓缩或碎裂(图2-E)。血管周围、腺泡之间及胰岛附近可见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2.2.5 脑组织病变 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水肿,并有淋巴细胞性管套形成,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并有卫星现象和噬神经细胞现象(图2-F)。
2.3 病理学诊断 本病以肝脏的出血性和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特征。
2.3.1 出血性肝炎病变 眼观可见肝表面散在或密布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镜下可见病变区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发生不同程度的淤血和出血,肝组织间有聚集成团的红细胞渗出,并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2.3.2 坏死性肝炎病变 眼观可见肝脏体积肿大、质地脆弱,肝表面及切面见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镜下病变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轻者发生颗粒变性、水泡变性或脂肪变性,重者肝细胞发生坏死,胞核浓缩或消失。
3 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
3.1 治疗方法
3.1.1 紧急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本病的有效化学药品,但因本病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一旦拖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必须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可采用当地康复鸭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进行紧急治疗,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的用量为每只雏鸭0.5 mL,肌肉注射。
3.1.2 中药治疗 抗病毒中药可直接杀伤病毒,还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减轻病毒产生的毒素对机体的损害,通过免疫细胞识别和吞噬病毒,双向调节机体免疫系统[2]。对疫情流行不太严重的大群雏鸭,无法实现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大规模治疗时,可选用清肝利胆的中药进行治疗。可用板蓝根、大青叶、黄芩、黄柏、山桅、龙胆草、大黄、香薷、茵陈各120 g,煎汁10 000 mL,加蔗糖1 000 g,酵母粉200 g,供3 000只雏鸭分3~4次饮服,每天1剂,连用5 d。顺克巧等用茵陈、龙胆草、黄芩、黄柏、栀子、柴胡、板蓝根、双花、防风等疏肝理气、调整气血、清热解毒等中草药,治疗鸭病毒性肝炎。整个试验观察5 d,死亡率为5.37%,比抗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低6%和近57%[2]。
3.2 预防措施
3.2.1 疫苗接种 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1日龄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份/羽,或1日龄肌肉注射高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 mL/羽,10日龄时再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份/羽;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在7~10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份/羽;对种鸭可在开产前12、8、4周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种3次,使其后代雏鸭获得母源抗体得到的保护。3.2.2 强化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注意保持禽舍通风、干燥,降低饲养密度,地面育雏勤换垫料,做到全进全出,以便彻底消毒。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高抵抗力。
[1]孙迎.中药抗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9 30(12):71-74.
[2]顺克巧,汪勇.鸭病毒性肝炎与中药防治效果[J].当代畜牧,2003(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