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灾害应急救援策略

2014-01-27史宝玉李志强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卫勤伤员舰船

史宝玉,李志强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科学和航海事业的快速提高,海上发生险情和事故的频率在不断增加[1]。同时由于现代海上作战,大量高新武器的使用,致使舰船极易遭受空中、水面及水下的立体打击,导致舰船及乘员受到极大威胁。因此,提高海上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及海战等海上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对减少国家、人民财产及人员损失,降低病死率、伤残率,提高救援成功率,再生部队战斗力以及提升维护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1 海上灾害特点

1.1 灾害因素多 平时海上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包括台风袭击、浓雾、低温和冰山、碰撞、触礁和搁浅、海上火灾与爆炸、化学渗漏及海上疫情等。战时除包括平时可能发生的各种原因外,主要是会受到各种武器打击,造成舰船和人员损伤。

1.2 灾害发生比较突然 灾害发生前预兆不明显,突发情况较为突出,乘员会在瞬间出现大批减员,严重影响舰船及其他人员安全,使其难以应付。

1.3 落水人员生存能力有限 如海水温度在0℃时,落水人员仅能存活0.25 h;温度在5℃时,能存活1 h左右。同时落水人员还易受到有害生物二次伤害。

1.4 海战环境复杂 海战时,交战双方实施不间断的连续攻击,致使救援环境不稳定,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2 海上应急救援特点

2.1 灾害因素多,应急救援模式不统一 海上应急救援具有任务不确定、医疗需求多样、组织复杂等特点,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在恶劣气象时搜救困难,一般舰船无法出海实施搜救。抗风浪性能强的大型舰船海上机动性能差,搜救落水人员效率低。全天候搜救飞机,要求技术和驾驶员素质高,难以普遍应用。因而遇到恶劣海况难以及时搜救,致使错失救援良机。

2.2 海难发生突然,救援响应时间短保障难 事发突然,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海域,外部救援若不及时,事故可能会进一步扩散;救援任务紧、责任重,不仅要抢救伤病员,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影响;救援地域一般远离陆地、补给困难,不仅要保障伤病员的医疗、生活,还要完成救援本身人员的后勤保障;海上救援涉及多系统、多部门,既有军队各专业人员,还有地方各级、各专业人员,组织协调困难。

2.3“搜、捞、后送”难 落水人员呈动态分布,搜救目标小,人员搜寻比较难;受海况、天气影响,海上救援打捞困难;因海难区域一般远离陆地,后送及换乘难度大,需投入大量救治力量和快速转运工具。

2.4 伤病员伤情多,对救治水平、设备要求高 海上灾害不仅伤员多、病情重、变化快,而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因此要求救援力量涉及医疗专业多、技术好、设备全、性能优多个方面。

2.5 战时救援难上加难 战时救援时不仅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时还要尽快采取措施对其他舰船和受伤、落水人员进行紧急抢修、救治,对救援要求更高,难以保证救援取得良好的效果[2]。

3 海上灾害应急救援保障对策

我国海上应急搜救目标是“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最准确的信息情报,以科学的决策制定最完善的施救方案,以最有效的手段配备最精干的搜救力量,以最满意的效果汇报最关切的社会期待”。为达到此目标,需建立完善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和体制。

3.1 完善各类救援预案,建立联合应急救援体系根据海上灾害事件和战斗样式,在全面的应急卫勤保障计划框架下,制定侧重点不同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细化应对措施和军民一体救护体系,形成“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快速应变海上搜救应急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3]。在应急预案中明确救援组成、组织指挥,详细规定救护指挥程序和方法;完善落水人员的搜、捞、转、送及救治流程和方法;加强通信保障,在一定区域或进行相同作业时,使用统一通联频率和代码,加强救援各部门和单位的联络手段,确保救援职能不重叠,救援流程简捷高效,保证救援效能。

3.2 加强应急救援医疗组织的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系统 建设从海到岸一系列海上专业救助机构,以实现海、空立体救助。其包含海上搜救队、医院船医疗队、救护艇医疗队、卫生运输船医疗队、救护直升机医疗小分队以及码头救护所等立体救护机构。在各级救援队伍中明确任务、人员组成、岗位职责、救援程序、组织指挥等。并配备合理的专业救援人员,对遇难人员实施快速搜救、紧急医疗救护和专科治疗,保障伤员在换乘、医疗后送过程中得到持续性救援。同时及早引入心理、康复治疗,减轻幸存者的心理应激反应,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3.3 强化自救互救,提高自我救治能力和生存率伤后的1小时内是人员抢救的黄金时间,因此自救互救是伤员得到及时救治的重要保证,是减少阵亡、提高抢救成功率,弥补卫生人员不足的重要方法。一是加强现场自救及互救技能培训。“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自救互救是自我生存保障的重要手段,因此需不断加强日常训练,熟练掌握自救互救技术,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二是严格遵循自救互救原则。在自救互救中首先要把握时机,主动进行自救;其次因地制宜,及时实施互救;再次分清轻重缓急,合理施救。从而提高自救互救效率。三是加大自救互救技术骨干力量培养。挑选学历高、钻研精神强、能力出众、有一定指挥协调能力的人员进行单独培训或送专科院校进行培养,以提高其救护指导水平,将其作为队内骨干,使其更好地指导和组织全体人员开展自救互救工作。

3.4 加强日常训练,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将海上救生训练纳入各级救援机构的日常训练中[4]。因海难幸存者和落水人员在海上生存时间有限,特别需要救援人员具有娴熟的救生技术。因此各专业需根据自身任务和保障职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救援训练:如防险救生部门重点加强落水人员的搜寻和捞救训练;卫勤机构强化医疗救护和伤员转运及后送卫勤保障训练。

3.5 改善“搜、捞、救、转、送”装备性能,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海上救援装备性能的好坏,对救援的整体效果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加强搜救装备的研制,可以解决海上救生搜寻定位难、捞救难的问题;研制新型海上救生装备,改善换乘工具和医疗设备抗风浪的性能,提高稳定性,提升其应对复杂海况的能力,减少和避免医源性二次损伤,提高救治效率;完善医院船建设,提高在海上即可获得确定治疗救治的能力;革新伤员快速转运工具以提高伤病员后送的效率,缩短其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伤病员抢救的成功率。

3.6 推进海上救援信息化建设,确保救援精确高效 海上救援离不开信息化保障,一套完整、统一、顺畅的救护信息流传输、处理、控制系统,不仅可实现伤员搜寻、伤员信息的快速传输和救援数据库建立,提高救治效率,还可以促进“军地联动、区域联合、资源共享”,从而促进一体保障模式的建立,有效地提高海上应急救援任务的能力[5]。

[1]虞庆胜,潘俊友.加强海上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工作的几点思考[J].海军医学杂志,2010,31(2):125-126.

[2]郑曙峰,张文广.现代海战卫勤保障模式初探[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3):223-224.

[3]刘双泉.大联勤体制下提高海上卫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几点思考[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4):335-337.

[4]李卫东,杨文宇,郑春雨.联勤保障体制下应急作战海上卫勤保障[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6):087.

[5]石 磊,耿子平.信息化在海上医疗救护中的应用与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2):84-85.

猜你喜欢

卫勤伤员舰船
舰船通信中的噪声消除研究
抽组卫勤力量应对重大疫情的应急培训模式探讨
军事卫勤一体化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舰船测风传感器安装位置数值仿真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海外卫勤机构配备研究
舰船腐蚀预防与控制系统工程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