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析

2014-01-26张志强张娟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

张志强+张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人文关怀,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入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51-02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任务[1]。具体到对大学生而言,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做到以人为本是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正如胡锦涛在2003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做到尊重人与教育人的辩证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是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沟通交流的过程。正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担使命的特殊性,决定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凸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深切关注。人文关怀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我们过分重视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其理论的科学性,对其中蕴涵的人文关怀价值却关注不多,也就是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成是“教条式”的真理,毫不动摇、不折不扣地去教授,满堂灌地让学生去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相关理论的科学性,注重内容的完整性,以及逻辑的连贯性,而对理论本身所蕴涵的应用价值教授较少。

改革后的思政课既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能,又肩负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塑造学生价值观念乃至灵魂的任务,这就对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一定要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结合现在的思政课所肩负的使命,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利用思政课是高校必修课的优势,使其在发挥其政治作用的同时,挖掘其在培养大学人文精神中的潜能,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扩展其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那么思政课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更好更快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一样,所有教育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以“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大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进入到社会中,参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以教师、教科书为本的传统观念,转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上来。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平等。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思想的大学生,他们有着年轻人独特的个性,而不是简单的容器和客体。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接受教师,也就更容易接受教师所讲的思想观点。其次,要信任学生,相信大学生的能力。作为大学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必要把一些理论性问题讲得过细,要鼓励大学生多思考,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锻炼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应用价值。再次,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从心里接受教师的观点。作为思政课教师,不能太死板,不能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应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思想,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和目的。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学更是这样。我们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必须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人文关怀价值呢?首先,思政课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思政课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宽广的知识面,无私的敬业奉献精神等各方面的优良素质,必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专职思政课教师可以开设1—2门相关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西方的都行,这样不仅能拓宽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视野,还能在教学中把这些知识与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贯通与衔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再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提高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思政课,进而才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现实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来展开教学,开启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教学形式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endprint

四、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相长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生命与思想沟通的过程,就是通过创造一种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使教师与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交融,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为灌输式教学,教师一般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把理论讲给学生,学生也只是看看教材,听听课,记记笔记,这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因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自主性,再就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太理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模式,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会在轻松的气氛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该把言传身教与让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结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特点,适当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和教师实现平等双向交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这样教与学这两个平等主体就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师生互动,既让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还使学生掌握了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从而使大学生自觉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来,切实体现思政课的人文关怀价值。

五、改革考核方法

要想切实发挥思政课的人文关怀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改变现有的单一卷面知识的考核方法,要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要突出考核的实践性,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为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关键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具体来说,首先,为了督促学生学习,也为了考研作准备,还是要保留传统的笔试形式,但就考试的内容和题型应该有所改革,比如在考核的内容上,由以前侧重考查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考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在考试的题型上,适当增加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的数量,着力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在综合考核中,注重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扩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具体可以按以下操作:一是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际课堂表现、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以及出勤纪律情况给出一个合适的成绩;二是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给出一个成绩;三是思政课教师可以联合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评定思政课成绩。平时表现优秀者,思政课总评中给予适当加分,平时表现较差者,思政课总评中给予适当扣分。再次,在思政课的考核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这样能够体现考核的民主性。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一定会督促学生提高学习思政课的自觉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等多种途径,能逐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从而达到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王路江.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J].求

是,2008,(8).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