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化学课程中开设专题研讨课的实践*

2014-01-26赵先英赵华文周小霞张定林蒲文丹刘毅敏

大学化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专题研讨研讨医学

赵先英 赵华文 周小霞 张定林 蒲文丹 刘毅敏

(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 重庆 400038)

医学化学课程中开设专题研讨课的实践*

赵先英 赵华文 周小霞 张定林 蒲文丹 刘毅敏**

(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 重庆 400038)

以2011级本科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在医学化学课程部分章节的教学实施中增加“阿尔茨海默病与生物元素”的专题研讨。通过比较增加研讨课前后的教学效果,发现采用该模式进行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有了较大提高,同时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课 医学化学 教学效果 学习主动性 学习能力

近年来,在本科生课程教学中开设新生专题研讨课已经成为实现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1-3]。按照我校“实施一流发展战略,建设世界医学名校”的目标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我校在2011年提出《深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决定》。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在每门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中都要安排一至两次专题研讨课,在文献查阅、阅读分析、归纳提炼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开展对课程内容的研究型学习,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的目的。通过一学期在医学化学课程中开设专题研讨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几点教学体会,介绍如下。

1 引入专题研讨模式对于医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医学化学作为化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化学理论、实验方法与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课程的必备基础。医学化学课程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病理过程和药理作用,提供解决医学问题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基础,是连接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本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大一第一学期,面对的是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被动的学习模式,以主动性、独立性和问题性为基本特征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尚未建立,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加之医学化学属于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学生主观地认为该课程与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很多的联系,所以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激发新生学习医学化学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借助医学化学专题研讨课这个平台,设计了通过“寻找问题兴趣点→选择研讨专题→阅读相关文献→归纳文献→课堂外讨论→课堂汇报→课堂讨论互动→撰写专题研讨报告”的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讨课的组织实施

2.1 研讨目标

研讨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研讨课的学习,初步学会应用医学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临床医药学中可能遇到的有关问题。在研讨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学会查阅文献、分析文献、归纳参考文献中学术观点的主动学习能力;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逐步学会参与学术讨论、提出自己学术见解的学术研究方法;形成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的创新意识;提升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2.2 研讨内容

选择研讨内容的总原则是要紧密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和当前社会的研究热点;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重点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医学化学课程的内容共计十二章,包括溶液的性质、经典化学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反应原理以及物质结构基础四大板块,在每一个板块中都能发掘出与医药学联系密切的领域。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项媒体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引起了收视公众的很大反响。这个节目让人们认识到常见的一种疾病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危害,认识到这种疾病其实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对于该疾病的病理机制与医学化学有着哪些关系以及如何对它进行预防,经过教学组教师集体备课,确定了研讨主题为“阿尔茨海默病与生物元素”。学生可以根据这个主题自行选择阿尔茨海默病与钙、镁、锌、铁、铜、锰、硒等不同元素的关系进行研讨。

2.3 实施环节

教学实施对象:2011级本科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

实施时间:2011年12月~2012年1月。

课时:3学时(占总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为7.5%;教学改革前的课堂课时安排为:理论课总课时40学时,均为教师课堂教学)。

知识准备:学生在前期已进行了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文献检索能力;同时医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也已完成了2/3,学生已初步了解医学化学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

具体实施环节包括:

实施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的后半期(前期已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实施学时为3学时(课程理论课总课时为40学时,课堂教学35课时);实施对象为2011级医学心理专业的40名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培养,他们已较好地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接受知识能力强,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较弱。

具体研讨环节包括:

(1)课前准备。

①教师选择大课题,推荐少量文献:教师提前1个月把专题研讨课的选题告诉学生,同时给出2~3篇有代表性的文献让学生阅读。

②自选分题,自由分组:学生从教师推荐的文献中找到兴趣点,从而进行研讨课分题的选择。根据选择的分题自由分组,一般4~6人一组为宜。

③查阅文献,初步撰写研讨报告:学生经过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献并理清思路之后,以组为单位从不同方面进行文献查阅、分析、归纳和提炼。要求每人至少查阅与选题有关的文献4~5篇,每人撰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研讨报告初稿。要求立论清楚、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④小组讨论:每篇研讨报告先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修改,在此基础上择优选定一篇进行课堂汇报,同时制作用于研讨汇报的多媒体课件。

(2)课堂研讨。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主题发言,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其发言后可以提问,进行交互式讨论。要求主题明确,对问题的阐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达流畅、举例正确,回答问题时要礼貌谦恭,争论时要有理有据。每个分题的发言和讨论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3)教师点评。

根据汇报内容,教师进行点评。主要针对研讨的组织过程进行表扬或提出建议,而对研讨中出现的有关学术问题的争论一般不做“对”或“错”的评价,以免在潜意识下为以后的讨论确定基调,影响学生在课堂学术交流上的自由发挥。

(4)课后撰写研究评论报告。

学生根据在汇报与讨论过程中同学及教师的提问、质疑和讨论,对研讨报告初稿进行修改,注意要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最终形成一篇质量较高的研究评论报告。

(5)成绩评定。

由教师制定详细的成绩评定标准。评价指标包括文献查阅分析、撰写报告、主题发言、交互式讨论、多媒体制作、语言表达、课堂驾驭、组员的协作精神、研究评论报告的质量等,综合评定后给出分数,并计入期末总成绩。

3 开设研讨课的收获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由于给出的选题与医学、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习医学化学课程的“有用度”,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就所研讨的问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广泛的选题。学生自选分题情况见表1。

表1 医学化学研讨课程学生自选分题情况

(2)强化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由于研讨课的题目设计紧密结合了医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因此,学生必须在所学医学化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收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由于在搜集材料和思考问题过程中需要应用化学基础理论和医学专业知识来解释说明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能起到巩固和加强的作用。通过研讨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生物元素的生物可利用规则、有效规则及常见生物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等基础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在“阿尔茨海默病抗氧化治疗的研究进展”选题中,该组学生在文献查阅过程中,获得了非常重要的知识信息:AD的发生与体内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是AD发生的早期事件,而大量的实验证明,硒和硒蛋白具有较好的还原性,在维护脑细胞正常功能、抗氧化损伤及防御各种脑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样也有实验证实,体内硒过量可能诱发肝癌[4-5]。究竟体内的硒应该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浓度对人体是最佳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对法国科学家G.Bertrand提出的元素最适营养浓度定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大能力。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尽管学生也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把思维放在首要位置,更多的是用耳学习,属于一种浅层次、被动的学习;而研讨课学习属于用脑学习,属于一种主动的、深层次的学习[6]。比如学生在选定专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查找文献,这就需要他们利用互联网、图书资料等资源进行文献的收集,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判断、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过程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内外的交流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而研讨课的开展在原有的师生互动基础上增加了生生互动的环境。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讨论,就是为了使学生感受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氛围,体验学术研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并通过营造一个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个性自由、身心愉悦、情感流动、相互合作与信赖的和谐外部环境,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目标。

4 存在的问题

研讨课结束后,我们对参与专题研讨课学习的2011级本科医学心理学专业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医学化学课程专题研讨课问卷调查表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专题阅读研讨课的教学方式是肯定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意识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从表2也可以看出,在学习能力、学习转换和自我认同等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困难,这说明新生在入学后普遍经历了从较高地估计自己到理性反思而自我评价下降的过程;中学的应试教育背景,使他们在学习转换的过程中还有一定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换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建立等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对于给本科生开设专门的研讨课程,国内外已有较多的尝试和探索[7-8],鉴于我校的具体特点(政治、军事、体育课程多),如果再给学生开设一门独立的与化学有关的新生研讨课程可能在时间上有一定困难。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医学化学这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了专题研讨课,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能增加学生对自我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的认识,使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并以此初步构建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的基本能力框架。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希望通过今后几年的努力,能够探索出适用于新生的文献阅读研讨教学法的一般措施与规律,不仅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进入本科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能按照创新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学习,同时也能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张根保,任艳君,程岩松.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86

[2]徐波.现代大学教育,2012(2):69

[3]孙志凤,张红霞,郑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6):119

[4]朱志杰,刘琼,陈平,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1):115

[5]田庚善,徐京杭,于岩岩.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0):957

[6]胡育筑.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53

[7]Cazan A M.Procedia-Soc Behav Sci,2012(33):413

[8]Schmitz B,Wiese B.Contemp Educ Psycho,2006,31(1):83

第三军医大学教育改革重点课题(No.20130A04)

**通讯联系人,E-mail:xianyingzhao@aliyun.com

猜你喜欢

专题研讨研讨医学
《伦理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医学的进步
对照“故事” 梳理“新编”——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故事新编》专题研讨(上)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专题研讨嘉宾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不忘初心做合格党员”专题研讨交流会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