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锡纯对石膏之认识
2014-01-26黄穗平
吕 林,黄穗平,王 静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广州 510120)
中药石膏是临床常用清热药,具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清热解毒、泻火的功效,主治温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等,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等。然大多医家对石膏的认识仍停留在其性大寒且畏之如虎。本文介绍了张锡纯对石膏的见解,同时也让后人对石膏有一个新认识。
1 石膏药性的记载
石膏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石膏,味辛,微寒”,首次提出石膏性微寒。其后张仲景指出石膏性寒,在《伤寒论》中白虎汤、麻杏甘石汤、麻黄升麻汤、竹叶石膏汤以及《金匮要略》越婢汤、木防己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竹皮大丸都是以石膏性寒为功效拟方。如白虎汤方“石膏一斤(碎,甘寒)”,麻杏甘石汤方“石膏半斤(碎,绵裹,味甘寒)”。然而自《名医别录·卷第二》首次提出“石膏,味甘,大寒,无毒”之后,当代各种版本的中药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药辞书、工具书等均记载石膏性大寒。如《中医大辞典》中记载“石膏……甘、辛、大寒。入肺、胃经。”至此之后,石膏大寒之性便深入人心,众医家畏之如虎。
2 张锡纯对石膏的认识
2.1 张仲景对治疗温病的认识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张锡纯提出此处为张仲景论温病之提纲。又《伤寒论》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进一步指出此证汗后不解,必是用辛热之药,发不恶寒之汗,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也。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身灼热”及“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也。睡而息鼾,醒则喘矣。此证即用辛热之药,误发于前,张仲景恐医者见其自汗,再误认为桂枝汤证,故特戒之曰:“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此汤乃是张仲景治温病初得之方矣。
2.2 对张仲景石膏使用的认识
张锡纯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的竹皮大丸提出其曾阅读了行世《金匮》诸本,竹皮大丸石膏的剂量除了载用二分之外,又有载用一分者,还有载用一两者,然后认为张仲景之书不知几经传写或口授,至宋始有印本,其中错误甚多,其药品之分量原不足凭,其方列于妇人产后门中,故其所主之病为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此“乳”字当作“生”字解,谓妇人当生子之时也,生子之后而烦乱呕逆,此中必有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腑,是以方中用桂枝以散外感,用石膏以清内热,用竹皮以止呕逆。而必作丸剂者,因石膏性凉质重,若并其质服之,不但能清热其善镇呕逆。然又恐其产后肾虚寒凉下侵,故又多用甘草,丸以枣肉,以缓其下行之势。张仲景此处用石膏取其性寒,非其大寒之性。因世俗执定产后最忌寒凉之品,如若石膏为大寒之品,张仲景断不能在此使用,此处石膏之性寒实为微寒。
2.3 石膏性微寒非大寒
由于世医以《伤寒论》有白虎汤中以石膏为君,遂相传石膏性猛如虎,而不敢轻用,甚或终身不敢用。即使用者,亦多将石膏煅如石灰后使用,且只用二三钱。张锡纯提出此种用石膏之法,则石膏之效果不能见矣。张仲景《伤寒》、《金匮》两书中用石膏之方甚多。《伤寒论》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皆用石膏一斤,虽然古今分量不同,亦有今之五两。虽分作3次服,而病未愈者必陆续服尽,犹如一剂也。《金匮》治热瘫癫痫,治疟,治暑,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皆用石膏。《千金》用《伤寒论》理中汤治霍乱,名为治中汤,转筋者加石膏。石膏为寻常药饵,诸凡有实热之证,皆可用者也。又考《神农本草经》石膏气味辛微寒、无毒。夫既微寒,则其性非大寒可知,既曰无毒,则其性原纯良可知。且又谓能治产乳,是较他凉药尤为平和,故虽产后亦可用也。
2.4 石膏宜生用非煅用
张锡纯指出石膏其性凉而能散,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其具发表之性,以之煮汤又直如清水,服后其寒凉之力俱随发表之力外出,而毫无汁浆留中以伤脾胃,是以遇寒温之大热,势若燎原,而放胆投以大剂白虎汤,莫不随手奏效。其邪实正虚直者,投以白虎加人参汤亦能奏效。然石膏清热之功非生用不可。若服用煅石膏则能将人外感之痰火及周身之血脉皆为凝结锢闭,因煅石膏以水煮之即凝结如石,因而会出现服用煅石膏数钱脉变结代,浸之言语不遂、肢体萎废;证变结胸,满闷异常,永不开通;或周身肌肉似分界限,且又突起。煅石膏至七八钱即足以误人性命,为避免发生误服煅石膏之后果,张锡纯同时还提出鉴别生石膏与煅石膏煎煮之后的方法,如果药物煎煮之后,其石膏之渣凝结于罐底倾之不出者,必系煅石膏。
2.5 石膏采用煅用之来源
张锡纯指出本草当以《本经》为主,其石膏条下未言煅用。至《名医别录》原附《本经》而行者,虽言石膏性大寒,然亦未言煅用。至宋·《雷公炮灸论》,对于各药之制法论治最详,于石膏亦未言煅用。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始载:“近人因其性寒火煅过用之,不伤脾胃。”从此以后之撰《本草》者,载其语而并将“近人”二字节去,似谓石膏之制法亘古如斯,不复研究其可否,此诚所谓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也。
2.6 石膏使用之剂量
张锡纯指出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证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浸致滑泻也。生石膏为硫酸盐矿石,质重无毒,若小剂量用之,似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3 结束语
总之,张锡纯对石膏的认识既有继承前辈先贤的正确认识,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经验,其师古而不泥于古、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值得我辈学习,同时又指导我们在阅读古籍时应举一反三,不能盲目跟风,真正做到吸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