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科学范畴中的“寒热”观

2014-01-26王伏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疮疡卫气外科学

王伏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北京 100010)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外科学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学术发展的过程充满了理论争鸣与认识修正。其中,关于疮疡发病的“寒邪致病论”和“火毒致病论”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学术分歧表现的最为突出。由于中医外科学传统上归属广义疮疡的范畴,如何理解疮疡发病的“寒热”观点,建立中医外科学范畴的“寒热”观,直接关系到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阐释和疗效优化,更重要的是,透过理解中医外科学一般证治规律,有助于对中医学中一些基础而重要疑问的解读。

1 疮疡发病的“寒热”争议

疮疡在历史文献中有痈疽之称。从事中医外科的人都熟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其中的“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1]是对疮疡病因病机的著名概括,认为疮疡的发病是火邪为患,这种观点在近现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治法上主张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被称为中医外科学理论中的“火毒致病论”。而翻开中医经典《灵枢·痈疽》,却赫然见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2]的论述,分明阐释了疮疡起因于寒邪为患的道理,这种观点兴盛于秦汉,影响延及唐宋,治法上主张温经通络、畅达气血,被称为中医外科学理论中的“寒邪致病论”。

两种观点在疮疡发病原因的理论认识上存在分歧,导致临床治疗上方法迥异,差别之大可谓形同水火。近现代以来,“寒邪致病论”因存世年代久远,被质疑为“古法今病不相宜”,已鲜有临床应用;“火毒致病论”的观点逐步占据主导,已成为疮疡辨治中的思维定式。然而,随着中医经典学习的热络,“寒邪致病论”的观点备受重视,学术争议再度兴起。

2 回归经典与理论溯源

在学术争议的求解过程中,作为中医经典的《黄帝内经》是后学者进取探索的不二法门。当经典理论与现行观念不能吻合的时候,正是后学者参悟反思、提升能力的契机。为了对疮疡发病“寒热”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后学者必须回归对经典原文的研习。《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2],其意义解读为,寒邪凝滞经络,营血运行受阻,卫气因之汇聚,奋起破除瘀滞,气血壅盛作肿,寒邪不祛,营血难通,卫气不归,肿势难消,遂即发为痈肿。此段经典是“寒邪致病论”的理论基础,强调了“寒邪客于经络”是疮疡发病的初始病因。

此后《灵枢·痈疽》指出:“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写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写,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2],其意义解读为,营血凝滞,卫气汇聚,破瘀不胜,使凝滞化为壅盛,形成寒邪化热、火毒炽盛的病理,卫气独强,营血不复,令肌肉、筋骨、经脉、髓血、脏腑相继失养败坏,最终危及生命。此段经典阐释了疮疡“寒气化为热”的病机转化和从浅入深的传变规律,提示后学者由“寒”化“热”是疮疡连续的病理阶段,“寒热”是不可分割的并存状态。

3 以经释经与“寒热”关系

为更好地认识“寒热”的特殊关系,正确理解中医经典深邃的内涵,需要运用经典学习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即以经释经。由于经典行文具有以后释前的特点,后学者可以通过参看经典对相关内容的前后论述,在不同语境中进行文意考据,以佐证求解。其中,《素问·热论》是《黄帝内经》论及“寒热”关系的著名篇章,开篇即道:“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3],其意义解读是,当今表现出热象的病证无一例外都是伤于寒邪的结果,阐明了“寒热”之间存在着依存和转化的必然关系,是《黄帝内经》对“寒热”特殊关系的经典解读,是中医外科学乃至中医学共同遵循的普适规律。

笔者认为,“寒邪致病论”秉承了经典精神,在对“寒热”关系的认识中重视“寒”在疮疡发病中的本源意义,但同时也论及了“寒气化为热”的病机转化,并未否认“热”的病理转归;“火毒致病论”则关注“热”的现实影响,对疮疡发病中“寒邪客于经络”的初始病因抱持怀疑。关于疮疡发病“寒热”观点的理论争议,形式上表现在对“寒热”特殊关系的认同与否,实质上则聚焦于对“寒”的概念的认识分歧。

4 文化关联与“寒”的正名

为了正确认识“寒”的概念,寻求产生认识分歧的原因,需要运用经典学习中的另一条重要原则,即文化关联。由于中国文化具有同源多流的特点,后学者可以通过提取中医理论中蕴含的文化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关联思考,以参照作答。

4.1 从文字学的角度加以理解

4.2 从修辞学的角度加以探求

古文典籍擅长灵活运用所谓“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古代先辈奉治学传道若神圣的使命,为确保学术传承的纯粹性,避免流散市井的传承灾难,维护理论阐发的完整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教育目的,在经典行文中很少平铺直叙,经常运用特殊的修辞手法,就词面的意义进行解释难以领悟经典的深意。笔者认为,经典中的“寒”就是“兴”的修辞手法的典型运用,意义早已超越寒冷的本身,被引申用以传达经典的学术精髓。古今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是当今经典学习中产生传承偏移的原因之一。

4.3 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加以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对“寒”的概念总结为“寒主凝滞、寒主收引、寒主疼痛”[4],这是一个侧重于对病理结果和状态的描述,并没有强调寒冷的本意。从感受寒冷的“外寒”到阳气衰微的“内寒”,再到对“气血凝滞、经络收引、阻隔不通”状态的指代,“寒”的概念逐步超越了与寒冷本意相关的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理论引申认为,无论遭遇寒冷、炎热、过劳、过逸、饱食、气郁、外伤等致病因素,是否具备恶寒、畏寒、身冷、肢凉等临床表现,只要符合“气血凝滞、经络收引、阻隔不通”的特征,均可归属为“寒”的范畴,这是中医基础理论对“寒”的认识从狭义到广义的理论深化。

4.4 从中医外科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中医外科学》关于疾病发病的总病机认为:“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脏腑失和”[5]是一切中医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总病机虽然没有直接阐释“寒”的作用,但其中的“气血凝滞、经络阻隔”又是多么的似曾相识!在进行了关联和比对之后,笔者惊喜的发现,中医经典中所涉及之“寒”,就是对“气血凝滞、经络阻隔”病机的高度概括,广义“寒”的概念构成了中医外科学总病机的核心。通过文字演化、修辞手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外科学等多角度的关联解读,完成了对“寒”的概念正名,特别是在中医外科学范畴中明确了对广义之“寒”的现代释义,使得古今认识上的差异得以融通,成为消除“寒热”争议和理论分歧的重要步骤。

5 “寒热”争议的理论统一

在“寒邪致病论”的认识问题上,要彻底超越狭义之“寒”的温度概念,基于对广义之“寒”即是“气血凝滞、经络阻隔”的理论认同。《灵枢·痈疽》中“寒邪客于经络”是疮疡发生根本原因的阐释,如此才能获得理论的圆解。在中医外科学总病机“气血凝滞、经络阻隔”的核心病机中,“寒邪致病论”的逻辑合理性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在“火毒致病论”的认识问题上,要及时调整“寒气化为热”之后的病机重心,鉴于“热”可致“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继而“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的现实关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痈疽本是火毒生”,是疮疡发展关键病机的概括,应该得到临床的接受。在中医外科学总病机“正邪盛衰、脏腑失和”的病机演变中,“火毒致病论”的临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寒邪致病论”与“火毒致病论”的争议解决问题上,后学者特别需要建立中医外科学范畴中正确的“寒热”观,理解“寒热”观中所蕴含着变通思维。发源于“寒邪客于经络”,发展到“卫气归之,不得复反”,这是气血由凝滞转化为壅盛,就是从“寒”化“热”的必然趋势,因此《素问·热论》“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的论断,作为“寒热”之间特殊关系的定律理当获得强化。

“寒邪致病论”强调的是“寒”对发病的本源意义,而“火毒致病论”则突出了“热”的病机转化,是对不同病理阶段、病机特点的反映,两者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实际上,中医外科学的“寒热”规律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并未发生变化,“寒邪致病论”和“火毒致病论”反映了对规律认识的一体两面,观点阐释互承互补,最终应在对中医外科学总病机的深入理解中获得理论统一。建立中医外科学范畴中正确的“寒热”观,不仅有利于在专科中消除理论争议,更为中医学的全面研修提供了思路借鉴,成为提升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的重要门径。

[1]清·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3]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4]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5]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疮疡卫气外科学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行外科学系对外科类住培专业基地统筹管理的经验探讨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论薛己用灸法治疗疮疡的思想特色
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17届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通知
崔公让教授赤芍甘草汤内服加疮疡外洗方外洗治疗下肢瘀积性皮炎65例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