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刺激星状神经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

2014-01-26陈金篆林财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椎动脉

陈金篆 林财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福建 福州 350005)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在临床中的发病率日益增加。这些患者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特征,并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摔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中医利用电针刺激穴位治疗颈椎病的报道很多〔1〕,疗效也可靠,但利用电针刺激星状神经节治疗CSA在国内报道甚少。本文对确诊为CSA的90例患者分别进行星状神经节的电针刺激和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90例CSA患者,男67例,女23例,年龄65~71岁,病程5个月~4年,随机分为电针组和神经阻滞组,每组各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CSA的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排除病例:①年龄20岁>或75岁者;②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者;③颅内及内科疾病所致眩晕者;④伴有严重内科病患者;⑤其他型的颈椎病;⑥存在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或其他心脏病以及不能合作的患者。

1.2方法 患者平卧,双肩下垫薄枕,头居中后仰,于胸锁关节上2.5 cm,中线旁开约1.5 cm处为进针点,在其下方1.3 cm,即C7横突基底部,于此处用左手示、中指尖深压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将其推向外侧,右手持穿刺针对准进针点垂直进针,针尖触及C7横突后固定针头,回抽无脑脊液、血液后即可固定穿刺针。电针组以PAJUNK神经刺激治疗仪行星状神经节电针刺激治疗,频率2 Hz,连续波,刺激强度峰值电流5 mA,20 min。神经阻滞组在相同部位注射1%利多卡因10 ml,以注药侧出现霍纳综合征为阻滞成功的标志。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一般建议治疗3个疗程。本试验中电针组和神经阻滞组都选择两个疗程,第一疗程结束休息1 w后行第二疗程。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Ta)30 min和治疗后(Tb)30 min抽取静脉血监测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NE),对两个疗程的首次和末次治疗前后此4项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治疗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1.3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①痊愈: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颈曲恢复正常,恢复工作6个月以内无复发者;②显效:眩晕、恶心等主要症状消失,颈部轻度发僵,活动稍有不便,颈曲基本恢复;③有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工作或劳累后易复发;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依据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临床症状评分,包括五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全表满分为30分〔4〕。

2 结 果

2.1临床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 电针组与神经阻滞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13±1.8、14±1.6);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提高程度电针组(24±2.3)高于阻滞组(17±1.8)(P<0.05);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电针组治愈率(13.33%)及显效率(51.11%)明显高于阻滞组(0,21.44%),有效率(511.1%)及无效率(0)低于神经阻滞组(73.33%、2.23%)。

2.2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 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电针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在稳步下降。两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电针组各指标下降显著(均P<0.05),而阻滞组IL-6和TNF-α下降不显著(均P>0.05),CRP及NE下降显著(均P<0.05);治疗结束时电针组各指标下降程度明显大于阻滞组(均P<0.05)。在第二疗程开始时,电针组患者各指标较第一疗程结束时均仍有下降,而阻滞组患者反而上升。见表1。

表1 各疗程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s,n=45)

2.3并发症 神经阻滞组有13例患者注药时出现一过性眩晕、耳鸣,9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一过性呼吸困难,经吸氧10 min后缓解。电针组无明显并发症。

3 讨 论

目前,对CSA的发病机制,学者们仍然存在争议。在诸多学说中,骨性压迫和交感神经刺激学说被较为公认〔5〕。基于这些学说提出的治疗方法除了针灸和外科手术外,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也受到广泛地关注。研究表明,SGB的治疗范围遍及全身,对自主神经系统、组织器官供血、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都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6〕。徐阳平等〔7〕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到SGB后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通过显微解剖可以观察到椎动脉表面及周围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椎动脉受到骨赘等机械压迫,加之颈椎失稳等各种因素共同刺激了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发生痉挛、狭窄,致使颅脑供血不足,从而产生发作性眩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阻滞星状神经节使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椎动脉的活动,使椎动脉供血充足,故在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虽然星状神经节电针刺激治疗颈椎病在临床上鲜有报道,但电针刺激神经治疗的作用机制已经明确,为星状神经节电针刺激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低频脉冲电疗的镇痛机制:(1)即时镇痛作用:①低频电刺激引起的肌肉震颤系刺激兴奋性粗纤维所致,当粗纤维兴奋时,SG细胞兴奋,抑制闸门,使痛传入受阻,起到即时镇痛作用。因为粗纤维兴奋阈低,传导速度快,且易于兴奋,其神经冲动能较快传入中枢;②体液机制:当低频脉冲电刺激人体时,神经系统可释放出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内啡肽、脑啡肽,可引起镇痛效果;③皮层干扰学说:认为电刺激与痛冲动同时传到皮层,在皮层互相干扰而发生镇痛效应。(2)多次治疗的镇痛作用:减轻局部贫血,减轻局部酸中毒,加速致痛物质和有害的代谢产物排出,减轻组织间和神经纤维间的水肿和张力,改善营养代谢及免疫功能;(3)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作用:较单调的刺激可引起大脑皮层的泛化性抑制;电流可抑制网状结构中的觉醒中枢。

IL-6、TNF-α、 CRP 都是应激及炎症反应强度的敏感指标,NE可以反映交感神经兴奋的强度。从本研究可以看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电针组这四个指标数值都在逐步下降,而且无反弹现象,说明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反应、应激反应及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都在逐步下降,这和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步改善相吻合。而阻滞组患者每次治疗后即时效果很满意,但持续时间较短,停止治疗后易复发,而且有反弹现象发生。以至于神经阻滞组治愈率及显效率比电针刺激组低得多。SGB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因此应激和炎症反应强度以及交感神经兴奋的强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从本实验中可以发现,患者的CRP及NE数值较治疗前下降亦显著。

4 参考文献

1廖家权.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30(2): 64-5.

2孙 宇,陈琪福.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4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7.

5史 达,孙银娣,张平安,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1;32(1):60-1.

6张丽红,张秉钧.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机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2):79-81.

7徐阳平,方苏亭,杨功旭,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2008-9.

猜你喜欢

星状神经节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星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The Six Swans (II)By Grimm Brothers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求星状多边形的内角和
甲泼尼龙与神经节苷酯治疗急性脊髓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