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陷证”及“升气剂”
2014-01-26王永恒马玄静周计春
王永恒,张 弘,马玄静,周计春△
(1.河北以岭医院心内科,石家庄 050091;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091)
气是中医重要的概念之一,升降浮沉是其基本运动形式,天地四时之气,春夏主升浮,万物生长,秋冬主沉降,万物收藏。李东垣曾云:“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岁半已后地气主之,在乎沉降也……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1]22人处于天地之间,如同一小乾坤,也是同样道理。“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1]22
气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功能活动实现的,升降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必要条件,当脏腑功能失调、气的运动失去平衡便会导致虚、郁、逆、陷等多种病证。在方剂教材中,补气、行气、降气剂均有专节阐述,而临床中疗效确切的“升气剂”多混迹于“补气”之中。明代医家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在“十剂”基础上就补充了升、降2剂,认为“升降者,治法之大机也”。他说“经曰:高者抑之,即降之义也;下者举之,即升之义也。是以病升者用降剂,病降者用升剂”[2]。兹对气陷证及升气剂阐述如下。
1 气陷证分类及升气剂
1.1 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
在人体气机的升发中脾起主要作用:“脾气主升”,“脾主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脾将胃之谷气精微上输于心、肺,靠心推动血脉和肺的宣发敷布作用将气血敷布全身,灌溉四旁,内而五脏六腑,上而头脑官窍,外而筋骨手足得以禀气受血方能各行其职。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1]22如同自然界之春生之气不足,治疗则需益气升阳以复其春生之气。
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最易造成热中证:“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1]11这种“热”一定区别于外感风寒所得之寒热,二者“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为使大家不惑于内外之伤,他称这种由于脾胃虚而发的火为“阴火”。
内伤热中证表现错杂,但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导致元气虚,元气与阴火不两立,阴火上冲而成“热中”,所以主要表现为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两大证候。治疗与外伤大不相同:“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治疗“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1]11因此创立了著名的方剂补中益气汤,正所谓“劳者温之”。
按其师张元素药类法象分析,方中由湿化成和风升生两部分药物组成[3],前者包括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白术6味,恢复脾胃之功能,补脾胃之元气,又可和血理气,达到甘温除热的目的;后者包括升麻、柴胡以引气上升:“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复其本位。2组药辛甘相伍,“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前者量大,后者量少,“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全方正是针对“有秋冬而无春夏”的病机,益气升阳、元气充沛,阴火则敛。
补中益气汤始为气虚热中证所设,但只要病机为脾胃内伤、升举无力,出现乏力、便溏、头晕、内脏下垂等症状,一派有秋冬无春夏之象者,均可化裁使用。李东垣指出:“发明脾胃一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主张“随时为病,随病治方”。长夏季节暑热之邪伤及脾胃而发病,制清暑益气汤;湿热较重,将清热除湿之黄连、黄芩伍入益气升阳药中,合为甘寒之剂,名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肺之脾胃虚,制升阳益胃汤,使中气升发则肺气自复。
1.2 大气下陷——升陷汤
《内经》《金匮》均言及“大气”,喻昌详加阐述,认为它是包举肺外能“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的磅礴大气,“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喻昌认为:“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4]”虽未创立专方,但认为《金匮》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及薤白、白酒、苍术等药物均可通阳除饮散寒,以使胸中大气得复。
张锡纯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大气之生理、病理详加阐发,并创制专方。认为大气之化生是“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其位置“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认为“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故郑而重之曰大气”,认为“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5]。
引起大气虚陷的原因为“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自下陷,种种病因不同”。其脉象“微细迟弱……实与寒饮结胸相似”。
大气虚陷有缓急之别,缓则因大气虚馁,表现为心肺之气衰;急者可引起猝死。创立名方升陷汤专治胸中大气下陷,方中黄芪为君,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佐以凉润知母防其热,少阳之柴胡、阳明之升麻分从左右升举下陷之气,桔梗为舟楫之药,载药上行,临床中若气分虚极酌加人参或桑寄生以培气之本,或加山萸肉以防气之涣,使升者不至复陷。气陷重而致少腹下坠或更作痛,加大升麻用量;若兼有胸阳不振、水饮寒邪阻蔽者,则酌加麻黄、桂枝、细辛、苍术、薤白等通阳散寒药。
1.3 上气虚陷——益气聪明汤
“上气”一词源于《内经》,指头部之气。头居至高之位,为精明之府,有官窍居之。《灵枢·口问》描述了上气虚陷的表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气虚陷证是与中气下陷、大气下陷相对而言的一种气陷证候,主要表现为大脑思维及耳目视听功能障碍。
上气与脏腑相关,同样靠中焦脾胃之奉养。《素问·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李东垣也认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皆因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出,益气升阳是其治疗大法:“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制益气聪明汤以升补上气。
益气聪明汤载于《东垣先生试效方·眼门》,用以治疗“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6]等症,本是升补“上气”治疗眼、耳诸疾的方剂,故名益气聪明汤,服后“精神过倍,元气自益”,圆机活法可用治发热、腹痛、泄泻、脱肛、带下等。方中黄芪、人参补气为主,升麻、葛根、蔓荆子升阳为辅,白芍敛阴和营以平肝,黄柏益阴降火以补肾。汪昂将二者作用进行了概括:“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也。”清·费伯雄著《医方论》言:“此方重脾胃而兼治肝肾,立意最精。”
2 气陷证的鉴别诊断
2.1 中气下陷和大气下陷之区别
中气下陷和大气下陷均属气陷证,但二者不必兼见,前者主要表现脾胃症状,后者主要表现为心肺症状,前者是脾气虚慢性演化而来,后者“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之”。而且中气下陷“不若大气下陷之尤属危险也”。对于“因中气下陷,泄泻日久,或转致大气下陷者”,可仿补中益气汤之意,去知母加白术;“若大气下陷,而中气不下陷者,白术亦可不用,恐其气分或有郁结,芪术并用易生胀满也”。所以张锡纯“不仅不晦东垣之法,且足补东垣之未逮”,升陷汤源于补中益气汤又有所发展,在药物用量、药性方面均有区别:“前者偏急,后者偏缓;前者性平,后者性温,前者量大功专,后者量小缓图”[7]。
2.2 上气不足与髓海不足之区别
“脑为髓之海”,头部虚证尚有肾虚髓海空虚一门,二者区别在于:一是主骨生髓,故髓海不足之根源在于肾亏,见症以下气不足为主,如腰膝酸软、行走不便等;上气不足症没有这些症状。《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二是髓海为有形之质,其盈亏变化缓慢,当出现髓海不足症状时多为持续性,而气属无形、变动不止,故上气不足之症临床表现时轻时重,或为阵发;三是上气不足经过合适治疗,多可较快得以恢复,若上气不足进一步发展,髓海久失其养,可发展为髓海不足之证,上病及下可形成肾衰之证[8]。
3 升气剂的配伍规律
3.1 益气药的用量
气陷证必兼气虚,上气下陷、大气下陷或兼脾胃虚,补气药是治本之药,但必须合用升阳药才能复其生机,这也是补气剂和升气剂的主要区别。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是升阳举陷方首选药物,兼具益气升阳两方面作用。但大气下陷病势较急,升陷汤中用量应大,原方六钱,临证可达数两,并可伍用人参数钱大补元气;山萸数钱收敛固脱,重剂以救其急,若不见中气虚陷不配白术;上气虚陷,位居高巅,益气药量小则不及其位,黄芪、人参方中用量均为半两;但中气下陷病势既缓,中土本虚,运化不足,补中益气汤黄芪仅用五分,病甚者一钱,人参仅用三分,全方用量仅三钱三分,小量缓图,并有陈皮疏导,
以复中土之运化。
3.2 风药的作用
风药属“风升生”类,在时应春,内应肝胆。李东垣认为,脾气的上升与肝胆春生之令的升发有着密切关系:“春气升则万化安”,肝胆行春生之令则脾能升清,故风药应春,通过升发肝胆春生之气以升提清阳。以经分论,羌活、独活、防风升太阳之气,升麻、葛根升阳明之气,柴胡升少阳之气,桔梗为舟楫之药,载诸药上行。风药的主要作用是“行春升之令”,配合益气药升阳举陷,另外还有散火、胜湿、疏肝之用。对于风药不可过服,因为“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李东垣常伍少量黄柏、白芍防升散太过。
[1] 金·李杲.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22,11.
[2] 任春荣.缪希雍医学全书·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3.
[3] 谷建军,赵艳.补中益气汤方理论内涵评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58.
[4] 清·喻昌.医门法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
[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115.
[6] 叶川,建一.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东垣试效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17.
[7] 余臣国.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的鉴别使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2):134.
[8] 胡玉灵,徐秀芝.浅谈上气不足症之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