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的治验
2014-01-26刁作彬李玉梅贾海骅
刁作彬, 李玉梅, 贾海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马某,女,31岁,2009年5月5日初诊(立夏)。主诉头晕10余年,近2年加重。患者生长于新疆,长期食用牛羊肉,体形虚胖,10余年前患牛皮癣,经多方治疗始终效果不佳,最后定期注射激素类药物“德宝松”,病情开始稳定,为控制皮损一直注射此药。牛皮癣虽然得到控制,但血压开始增高到160/100 mmHg,用“降压0号”等药物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头晕频作、乏力,且劳累时有昏倒。平素身体虚弱无力,腰膝酸软,面白无光,手足心热,月经量少色暗,睡眠多梦,时间短。症见头晕乏力,面白无华,手足心热,月经量少色暗,睡眠质量差。检查:血压150/100 mmHg,舌淡暗苔薄腻,舌底系带瘀血,脉滑。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阴阳两虚、阳亢痰瘀),治宜调肾阴阳、祛痰平肝。方药:杞枸地黄汤和祛痰平肝汤加味:钩藤15 g,泽泻10 g,川芎10 g,莱菔子10 g,丹参30 g, 葛根10 g,川牛膝15 g, 天麻10 g, 菊花10 g, 枸杞子10 g, 生地10 g, 黄精10 g, 生杜仲10 g, 桑寄生10 g, 生龙骨30 g, 生牡蛎30 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分析:本案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痰瘀互结,肾气亏虚、阳气不足则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虚则清阳不振、清气不升、痰浊内聚发为头晕乏力,面白无光;肾精不足、阴血亏耗而致手足心热,月经量少色暗,睡眠欠佳;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则瘀,日久痰瘀内阻、络脉失所养而致眩晕。
二诊:服药1周后症状无好转,且头晕加重、血压不稳,由家人陪伴复诊。考虑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导致内分泌调节轴功能失常,肾之阴阳虚甚,故选用沈氏二仙汤调肾之阴阳:钩藤15 g,泽泻10 g,川芎10 g,莱菔子10 g,丹参30 g, 葛根10 g,川牛膝15 g, 天麻10 g, 菊花10 g, 知母10 g, 黄柏10 g, 当归10 g,益母草10 g, 补骨脂10 g, 蛇床子10 g,川断10 g,泽兰10 g,海藻10 g,生龙骨30 g, 生牡蛎30 g。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三诊:服药2周后头晕消失,乏力及手足心热、睡眠等症状均有好转,血压稳定在140/90 mmHg左右,惟患者情绪时有急躁,在前方加川楝子10 g、元胡10 g、夏枯草10 g,以达到疏肝泻火而助血压平降作用。
四诊:患者2周后复诊,心情愉快,言及无不适症状,并述每日加倍服药,血压稳定在130/80 mmHg左右。据此悟道患者累病日久,久病入络,脉络瘀阻,故在原方基础上加三七粉以入络化瘀。
按语: 本案因长期使用激素导致内分泌调节轴功能失常,所以本案当以补肾方剂为基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亏虚,骨髓不充,髓海失养,上下俱虚,则发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时眩……病本于肾。”《灵枢·口问》则认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可见,此类高血压病当以肾虚为基本病机,然需慎辨肾之阴阳偏盛偏衰。一诊时以杞菊地黄汤为主方偏补肾阴,而致病情不稳;二诊时考虑患者长期使用激素问题,从调补肾之阴阳入手,强调肾之阴阳平衡协调的关系,所以治疗此案运用沈氏二仙汤方于阳中求阴,而使人体内阴平阳秘,起到平稳控制血压的作用。方中以钩藤、泽泻、川芎、莱菔子、海藻祛痰平肝,川楝子、元胡、夏枯草、丹参、葛根、川牛膝、天麻、菊花、生龙骨、生牡蛎化瘀潜阳以助平降血压。
高血压病患者多病程绵长、痰瘀阻滞脉络而发病,治疗以补益肾之阴阳、化瘀祛痰通络,使肾精得补、络脉可通、血压可降,故选加三七粉化瘀通络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