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科技下乡实效性的探讨

2014-01-26王元辉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农民科技

王元辉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浙江温州 325006)

提高科技下乡实效性的探讨

王元辉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浙江温州 325006)

分析当前科技下乡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科技下乡应如何进行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以提高科技下乡的实效性。

科技下乡;创新;实效性;农民

科技下乡是科技扶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各地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农民致富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拉近了相关部门、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农民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科技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科技下乡应该不断进行创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切实提高科技服务“三农”的水平和实效性。

l 科技下乡的时代背景

科技下乡是“三下乡”活动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共青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10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展开。长期以来,农村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尤其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科技下乡是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重要惠民活动,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科技下乡的实践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全国各地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模式。如江苏省探索出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培育龙头企业等模式[1]。河北省探索出集中活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园区、科技项目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技术市场、农业科技特派员、派驻下乡干部、科技服务小分队、“农技电波入户”工程、农业“快易通工程”、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龙头企业主导等13种科技下乡新模式[2]。浙江省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指导员制度、“农民信箱”工程。广东省的“三农直通车”,搭建科技、市场等信息化服务平台,服务基层群众。

根据各地的实践,科技特派员制度、派驻下乡干部模式,长期深入服务基层,各地政府十分重视,精选下乡人员,财政大力支持,受到农民欢迎。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龙头企业模式,依托农村产业发展,技术集聚、示范、辐射效应强,科技培育成效显著。

3 科技下乡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地方科技下乡,农民群众参与并不积极,甚至要靠干部挨家挨户请,有的地方还采取发放补贴的方式吸引农民参与[3-4]。送上门的科技为什么农民不喜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科技下乡活动走过场。有些部门开展的科技下乡,常常是一拥而上,拉条幅,摆桌子,发资料,组织一帮村民上课,拍些照片,回去写份材料交差了事。培训课农民能否听得懂,资料农民能否看得懂,送下乡的科技农民能否用得上,这些就无暇顾及了。让农民群众感到“科技下乡”来去匆匆,是一种走过场、完成任务的形式主义。

培训内容跟农民需求脱节。事前缺乏调查研究,不了解当地农民具体需要哪方面的科技知识,具体需要解决哪些生产问题。下乡的科技人员只能是有什么送什么,而不是要什么送什么,与农民群众急切需要的科技知识不合拍,农民对送来的科技知识用不上、不感兴趣。

科技下乡培训课理论知识抽象。下乡的科技人员不接地气,照搬书本,讲的内容农民听不懂,以致一知半解,难以理解消化,农民在实际操作时容易走样,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农民喜欢听大白话、看图说话、现场比划。

缺乏科学管理机制。科技下乡活动项目多,缺乏统一管理,资源分散。科技特派员、下派干部等政府部门制定的科技下乡制度,都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因此实施效果好。但许多单位自行组织的科技下乡,缺乏监督监管,好坏自己说了算。

以上问题集中表现在科技下乡不注重实效,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群众不买账,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首先是思想认识的问题,科技人员没有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以致工作不扎实,准备不充分,没有真正贴近群众。还在于科技人员服务能力不够或方法不当,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和多样化的需求。要有效地开展科技下乡,就需要深入调查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按需提供科技下乡服务。

4 提高科技下乡的实效性

科技下乡与文化下乡、卫生下乡有所不同。文化下乡送戏、送电影、送图书,农民群众即时体验感受,参与性强。卫生下乡直接解决农民疾患,效果立竿见影。当前科技下乡主要是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种养技术下乡,受农民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科技下乡要求更高。因此,要坚持“科学、实际、实效”,贴近农村实际,围绕农民所求、所需、所想,不断创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

4.1 明确农民需求特点

科技需求地域性特点明显。地域性是农业的自然属性,近年来各地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使农业的地域特色更加明显,当地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趋向专业化。

需求呈现多样化。一是需求内容的多样化。当前农民已不再满足传统的种养技术服务,他们直接面对市场风险,关心效益,对增产增收的新科技成果、农产品加工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方法、市场信息等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优质高产抗病的种子、高效低毒的农药、设施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以及机械化、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等,农民都非常需要。二是需求形式的多样化。需要技术手段,也需要物化成果;需要书报杂志,也需要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需要上课培训,也需要手把手现场指导。因此,科技下乡不能简单化,要多角度多形式开展。

农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守农民中出现了老龄化、兼业化严重的现象。农民是农业科技需求主体,留守农民总体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因此科技下乡内容要通俗、实用、适用,要讲“明白话”。

农民科技需求的个性化。不同农民个体对科技的需求有差异,生产经营情况不同,关注点会有所不同;文化水平高低,对科技的需求层次也不一样。所以科技下乡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尽量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

4.2 拓展科技下乡内容

科技下乡要与时俱进,为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现在农民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种养,而且要科学采收、科学包装、科学运输、科学保鲜等整套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服务技术,无论哪一个环节的科技含量跟不上去,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5]。

科技下乡不仅要送物资,还要送理念。利用科技下乡,向农民宣传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等理念,引导农民提高运用现代科技的自觉性。

此外,科技下乡不仅是农业科技下乡,还要增加信息科技下乡。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智能家电等进农村,如何使用这些电子产品是农民朋友的一大障碍,教会农民利用电子产品获取有用信息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不要让农村成为信息荒岛和信息洼地。

4.3 精心组织下乡活动

科技下乡前要做好调研,搞清楚农村缺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做到有的放矢,有备而来,这样农民才会真正欢迎。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下乡之前应切实掌握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多听取农民对科技知识与技术信息的新需求,力争将最有市场前景和收益最佳的致富技术介绍给农民,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当地农民需要什么就“送”什么。不能局限于发资料、办培训、讲大课的做法,要根据农民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培训。不能为完成任务贸然下乡。

选择精干人员下乡。选拔科技下乡的人员,必须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能够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一些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农民最需要科技人员直接帮助解决问题。

科技下乡技术授课应通俗易懂,使农民一听就懂,最好能说农民自己的话。除集中授课、现场咨询解答或发放资料外,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基地,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传授,“一对一”的帮助。手把手地指导农民操作,解答农民在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群众跟着学、照着办。发放资料也应该图文并茂,简单易懂。

选好科技下乡时间。下乡时间应当合理安排,尽量不要与农忙时间冲突。要在生产关键时间节点安排下乡,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对农民遇到的突发性难题,远程解决不了的,要及时下乡解决。

4.4 建立下乡长效机制

建设好各种科技服务平台。如农业科技信息互动平台、农家书屋、农业流动医院等,为科技下乡长效开展提供组织、渠道保障。

培养“土专家”,带好科技“二传手”。在基层,“土专家”比“大专家”更受欢迎,“大专家”和农民之间似乎有断层,一些知识的传授需要“二传手”进行“翻译”,“土专家”让农民感觉更亲近,他们也更清楚农民想要什么,能说到农民心里去。

抓龙头送科技给专业户。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对科技的需求主动且强烈,对科技的需求层次也高,做好对他们的科技服务,可以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

注重后续服务、跟踪服务。农技专家要常下乡走走,及时掌握农民的种养现状,适时到田头“会诊”,手把手地指导农民操作。给农民留联系方式,让农民遇到问题马上就能找到人,及时随时为农民解决难题。

建立监督监管和考核激励机制[6]。科技下乡是一项公益事业,要健康有序开展,既需要科技人员的自觉性,也需要加强监督监管,事前论证审批,事后总结汇报,避免形式主义。同时也要奖优罚劣,激励有能力有责任心的科技人员主动下乡服务农民。

5 小结

科技下乡活动是件惠民工程,必须在每个环节上下工夫,搞扎实,使科技下乡活动真正见成效。坚持科技下乡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一切围绕农民的需求开展下乡活动。只有让农民把培训内容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调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让农民群众从科技下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科技下乡活动才能真正达到目的,科技兴农才能实现。

[1] 杨艳红,倪刚,张颖,等.关于“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的调研与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08(8):29-31.

[2] 田东良,马玲勋,姚培龙,等.新时期创新科技下乡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4):219-220.

[3] 张锦杰.送“科技下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N].长治日报,2011-03-23(B1).

[4] 陈开冬.科技下乡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N].惠州日报, 2009-11-30(A4).

[5] 曹涤环.送科技下乡应结合农村实际[J].湖南农业, 2012(12):3.

[6] 吕新,李巍.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创新机制的探索[J].福建农业科技,2011(1):86-88.

(责任编辑:张才德)

F 324.6

A

0528-9017(2014)03-0446-03

文献著录格式:王元辉.提高科技下乡实效性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3):446-448.

2014-01-08

王元辉(1972-),男,安徽天长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工作。E-mail:345619693@qq.com。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农民科技
声 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简 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