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绿肥种植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

2014-01-26倪治华孔海民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混播紫云英绿肥

怀 燕,倪治华,孔海民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浙江省绿肥种植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

怀 燕,倪治华,孔海民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概述浙江省绿肥种植发展状况,以及绿肥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粮食安全战略与生态环境的需要,结合浙江实际情况,对绿肥生产发展提出建议。

绿肥;发展状况;建议;浙江

绿肥是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是一种清洁的有机肥资源,没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残留危害,能提供大量有机质,改善土壤微生物性状,提高耕地质量[1]。同时,绿肥还能提供大量养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化肥的使用。绿肥曾在浙江省的传统农业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肥料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出现了重无机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绿肥的种植面积大幅下滑。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理化性状恶化、再生产能力降低,化肥不合理施用还造成养分大量流失,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土壤质量问题、农作物品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恢复和发展绿肥种植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 种植发展状况

1.1种植模式发展状况

1.1.1稻-绿肥种植模式

稻-绿肥是应用较广泛的种植技术模式,包括稻-紫云英或者黑麦草、蚕豌豆等,其中稻-紫云英模式最为普遍。紫云英是浙江省传统的绿肥种植品种。在宁、绍平原种植较早,《鄞县通志》中转载的明天启元年(1621年)王象晋《群芳谱》记载:“紫云英即四乡所种草子也。深秋撒之,三月开花,割后淹水之,用以肥田。”20世纪50年代后,各地研究、总结并形成了紫云英晒种、捣种、骨粉拌种、适时套播、冬前施灰、春后开沟、以磷增氮的丰产技术[2]。据2012年浙江省土肥站统计资料,稻-紫云英种植面积超过6.53万hm2,其中金华、绍兴、丽水地区种植较多,又分早稻-绿肥和晚稻-绿肥,因浙江省种植单季稻较多,所以后一种模式应用更普遍[3]。一般紫云英品种用奉化大桥种,常在9月中下旬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中旬翻耕入土,腐熟一段时间后种植单季晚稻。

1.1.2三园套种模式

三园套种是指在“三园”(桑园、茶园、果园)幼龄地套种绿肥。解放前,“三园”都不是纯种的,园、地结合,旱地处于多年生林木的行间,种植麦、油菜、花生、芝麻、玉米、甘薯等作物,也有在春秋两季种植大豆作绿肥的。20世纪50年代后,浙江省农业厅总结和推广园地套种绿肥的经验,以提高园地的施肥水平。新昌、嵊县在桑园套种黄花苜蓿、紫云英,黄岩、衢县等地分别在冬、夏两季橘园套种绿肥。60年代,浙江省“三园”套种绿肥年播种面积约有7.07万hm2,70年代又有扩大。此后随着专用园地密植程度的不断提高,园地套种绿肥面积也随之减少。1989年各地推行幼林地大绿豆的套种,面积0.97万hm2。2000年以后,绿肥种植面积迅速下滑,省农业厅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三园”等旱地套种绿肥,2007年“三园”套种面积曾达到2.4万hm2,2012年面积1.93万hm2。目前园地套种面积较大的是衢州、杭州和丽水地区。主要种植模式是在“三园”套种大荚箭舌豌豆、白三叶、蚕豌豆、黑麦草、紫云英等。丽水市松阳县2006年夏季开始在8年生翠冠梨园套种松阳大红袍赤豆,试验结果表明,套种绿肥区优质果率增加16%,产量提高11.7%。

1.1.3绿肥混播模式

混播是指用2种以上的绿肥种子混合播种,以取长补短,提高绿肥产量。20世纪50年代,农民为节约紫云英种子,以10 kg紫云英种子,混入1 kg油菜籽的比例进行混播。紫云英留种田也有混入少量油菜,以给紫云英作留种时的支架,可提高紫云英种子产量。随着晚稻产量不断提高,田间郁闭度增加,水稻和紫云英共生期延长,晚稻收割后,草苗生长细弱,易受冻害,1982年嘉兴市郊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将紫云英和黑麦草按1∶l比例混播,冬前黑麦草生长快,植株较高,晚稻收获后,可起到保护紫云英幼苗的作用,加快紫云英生长,提高绿肥产量,1985年组织推广,据嘉兴、杭州、金华、温州等市(地)29块试验田验收结果,混播的绿肥667 m2产量达3 188 kg,比单种紫云英产量1 305 kg增加1.44倍。近几年,金华兰溪市推广紫云英油菜混播双高产技术,667 m2产量紫云英鲜草平均1 800 kg,油菜籽220 kg,直接纯经济收益可达740元。紫云英与油菜混播(间作),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对食用油的需求,提高冬作种植效益,同时油菜在生长过程中有大量的枯枝落叶,加上油菜收获时植株下部的秸秆翻压还田,提高了还田物料的碳氮比,有利于还田物料的腐熟,提高土壤培肥效果。

1.2推广应用情况

绿肥在浙江省有着传统的种植历史,在民国时期,把绿肥田看作是“嬉田”(休闲)。当时绿肥品种退化,培育粗放,667 m2鲜草产量仅500~700 kg,全省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6%。解放以后,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绿肥作为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重要肥源受到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民的重视,667 m2绿肥产量迅速提高到2 000~3 000 kg,高的达4 000~5 000 kg(号称“万斤草”),浙江省1966年绿肥种植面积达到96.87万hm2,占当年冬种面积的68%。20世纪70年代,随着三熟制面积的扩大,绿肥面积逐年减少,重点抓了多品种、多途径、多用途发展各种绿肥作物:引进大荚箭舌豌豆;组织“南萍北移”、扩大利用“三水”等水生绿肥;积极试种肥菜、肥饲兼用绿肥,实行绿肥的混播、套播、间种,改变冬绿肥单一的结构,扩大绿肥生产基地,基本稳定绿肥种植面积在66.67万hm2,约占冬种面积的40%以上。80年代以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绿肥面积逐年下降。到1988年仅38.84万hm2,占冬种面积的30.5%,比1980年减少31.19万hm2,平均每年递减3.9万hm2;667 m2鲜草产量也减至1 200 kg左右。198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重视和加强有机肥料工作的通知》,浙江省认真贯彻文件精神,采取了一些措施,使1989-1992年绿肥面积基本稳定在36.67万hm2左右,鲜草单产也有较大回升。1995年以来,粮食生产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效益问題,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冬种粮、油、肥面积除油菜基本稳定外,春粮、绿肥都有较大的滑坡,1997年冬绿肥的种植面积减至28.12万hm2,到2000年浙江省绿肥种植面积已下降到21.80万hm2,并维持直线下降的趋势。2004年省政府出台绿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扶持和鼓励绿肥生产,使得2005年之后全省绿肥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4.67万hm2左右,至2012年全省绿肥种植面积14.87万hm2。

2 存在问题

2.1农民种植绿肥积极性不高

当前,农民种植绿肥积极性不高,主要由2个方面原因引起:一是劳动力的缺乏。近几年农村年轻劳力大部分进城务工,在家务农的多为中年妇女或老人,农业生产由原来农户主要收入来源的主业变成副业[4]。农村缺乏劳力,农民也不愿意以种植绿肥来保护和改良土壤。土地的利用逐渐走向“只种不养”的阶段。二是对绿肥种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绿肥种植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农业体系有益,从宏观来看可以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起到平衡的作用,与土地的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密不可分。但耕地地力的培肥和农业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投入大,见效慢,绿肥种植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对绿肥种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必然导致绿肥种植积极性下降。

2.2绿肥品种缺乏

浙江省有优良的绿肥地方品种资源,其中紫云英有奉化大桥种、鄞县姜山种、平湖大叶种,蚕豆有慈溪大白蚕,苜蓿有温岭大盘种等。但针对这些地方品种的收集、保护、筛选和提纯复壮工作断断续续,没有牵头单位形成系统的研究,本地绿肥新品种的育种工作滞后;另一方面对于黑麦草、白三叶、大荚箭舌豌豆、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等省外或国外引进的绿肥品种,缺少栽培和培肥效果研究,试验示范工作不够,适合各区域的优势绿肥品种筛选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绿肥作物的直接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2.3绿肥生产及综合利用技术缺乏

浙江省绿肥的种植、利用技术及经验大多形成于20世纪60-80年代,随着耕作制度和种植制度的巨大变革,绿肥种植逐渐由稻田冬种绿肥向果园旱地套种绿肥拓展,绿肥种植品种由单一紫云英向黑麦草、蚕豌豆、白三叶、紫花苜蓿等多用途经济型绿肥品种过渡。80年代以后,对于绿肥的生产及综合利用技术缺少系统的创新性的研究,绿肥作物的综合利用效益得不到提高,使得当前的绿肥种植技术不能很好地纳入到基于主导产业的现代轮作制度中,制约了绿肥作物的发展,限制了绿肥对于现代农业应有的贡献。

3 对策建议

3.1加大对种植绿肥的扶持,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近几年浙江省绿肥种植面积的稳定主要得益于补贴政策促进。省政府重视发展绿肥,陆续推出了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绿肥生产。2008年以来,农业部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安排资金对浙江省的绿肥种植进行补贴,至2012年补贴面积达9.53万hm2。虽然政府部门重视,基层农业部门主动工作,但农民还只是被动配合。要将种植绿肥转变为农民的自觉行为,还面临缺劳力、缺技术、缺投入等困难。种植、利用绿肥,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技术措施,建议实行长效生态补偿机制,有关部门应当研究相关的具体实施措施。比如实行由政府补贴,统一供种、甚至是统一播种和统一翻压的方式,使种植绿肥成为种植制度的一部分固定下来。

3.2坚持长期开展品种资源的保存整理、培育创新工作

品种资源对于绿肥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农业相关职能部门坚持长期开展绿肥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提纯与复壮及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对传统的绿肥品种进行改良,同时开展肥菜兼用型绿肥、肥饲兼用型绿肥、短季节绿肥等品种的筛选和选育工作。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种子生产企业从事绿肥种子生产、加工和经营,加快优良绿肥品种的育、繁、推一体化工作。

3.3开展绿肥的生产技术及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与集成

多年来,绿肥生产的科研项目立项困难,科研单位几乎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绿肥生产研究工作。建议政府加大绿肥生产科研资金、物资和人力投入,围绕绿肥生产链条,研究系列配套技术。重点开发高复种指数条件下粮经绿肥复种配套栽培技术;研制实用高效的绿肥翻压机械;推广种养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形成可大范围应用的技术模式并建立示范样板;开展绿肥的综合效应研究,使浙江省的绿肥产业得以持续发展。

[1] 曹卫东,黄鸿翔.关于我国恢复和发展绿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4):1-3.

[2] 浙江省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农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457-458.

[3] 郦尧生,石其伟.绍兴县绿肥种植模式浅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2(6):830-831.

[4] 谢成俊,陈娟.甘肃省绿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麻业科学,2012(3):138-141.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5

A

0528-9017(2014)03-0315-03

2014-01-06

农业部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怀 燕(1972-),女,浙江杭州人,博士,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592778787@qq.com。

文献著录格式:孙丽娟,鲁海琴,王孙杰.水稻肥料效应研究与施肥模型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4(3):318-319.

猜你喜欢

混播紫云英绿肥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混播比例及播种方式对老芒麦与紫花苜蓿混播系统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效应研究
混播草坪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
绿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培肥土壤
不同播期和配比对油菜与紫云英混播绿肥生物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绿肥黄瘦』
知否知否
那一片紫云英的海
梁永英:盛开在田野的紫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