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之“四兴”与“六废”

2014-01-25贾书建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记原则教育

贾书建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是热点不断,乱象频发,人们本指望通过新课改来彻底剔除中国基础教育的诸般痼疾,可十几年过去了,热点还热,乱象还乱。人们有理由质疑:新课改是不是开错了“药方子”?在这个完全西化的“药方”中,杜威是专家、学者们言必谈及的一剂“猛药”。笔者认为,杜威不失为一剂“好药”,但杜威肯定不是一剂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由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俗话说,“有病乱投医”。既然“西医”已经被实践证明不灵光了,为何不盘点一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呢?好好读一读《学记》,其中把教育兴与废的主要缘由写得清清楚楚。

《学记》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是对我国古代早期儒家学派教育理论的概括和教育实践的总结,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论著,体系严整而完备,论述系统而全面,内容涉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内容、原则与方法,教师的素养、地位以及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但无不闪烁着古圣先贤们智慧的光辉,就是在整个人类教育思想宝库里也毫不逊色且理应居于显位,毫无疑问对当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学校、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若问教育缘何以兴?或问教育怎样才能取得成功?或问教育怎样才能有效?《学记》中是这样讲的:“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意即“大学的教育法则是,在学生的不良行为发生前就注意防止,叫做预防;抓住适当时机对学生加以教导,叫做及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叫做顺应;同学间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叫做观摩。这四个方面是教育所取得成功的原因。”

在这一节里《学记》提出了四条重要的教育原则:豫,时,孙,摩。即“教之所由兴”的四个方面的原因,不妨称之为“教之四兴”。

豫:预防原则。《中庸》上讲“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即“凡是什么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不能成功”,这与《学记》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江泽民同志就如何做好消防工作所讲的极富哲理的三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教育。预防原则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粗枝大叶,倏忽大意是不行的,是要误事的。学生的不良行为,有的是有心而行,有的是无意而为,但在发生之前,大都有一定的征兆,教育者要善于捕捉苗头,使之“禁于未发”。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这个“心”是责任,是使命,是担当;教师要做个细心人,心细如发,独具慧眼;教师要做个爱心人,真水无香,大爱无疆。

时:及时原则。何为“当其可”之“可”?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可,谓年二十成人时。”把20岁作为对人进行教育的重要年龄节点,这与现代心理学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吻合的,布卢姆的“智力年龄曲线”显示,如果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那么5岁之前就可达到50%,5~8岁又增长30%,剩余的20%是8~17岁获得的;我国对脑电波的研究表明,儿童脑的发育在5~6岁和13~14岁是两个加速期,14岁以前智力发展曲线是近似于直线型的,20岁之前是不断上升的,30岁左右达到高峰,35岁以后有下降趋势。何为及时?宋代学者戴溪说:“过时非也,不及时亦非也。”意即教育要不迟不早,时当其机。人的教育是有最佳时期或最佳时机的,或提前或滞后或错过,皆于教育不利,提前者诸如时下风行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等,滞后或错过者如“猪孩”、“狼孩”等的教育实例即是。

孙:顺应原则。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说:“凌,越也;节者,教者浅深之次第。”宋代大儒朱熹则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教学主张。顺应原则特别强调“节”,“节”是次序,不能乱,竹子的生长就是按照自下而上、由低到高的次序节节攀升的,这才有了竹之坚韧与挺秀。“不凌节而施”,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讲究章法,要顺应而不能超越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而胡乱施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人皆尽知,然“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就教学而言,要把握住以下三个关键点:一是要按照学科内在的逻辑系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渐次展开;二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认知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组织;三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牢牢建立起教学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衔接点,因势利导,水到渠成,螺旋递进。可见顺应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原则。这已被大量的教育实践所证实并已成教育常识,可迄今为止一部分人仍然在做着反教育、反人性的事而乐此不疲。

摩:观摩原则。“相观而善”即同学之间要互相观察,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即“(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长处,而跟从(学习);看到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孔子讲得更为明确、具体,他教导我们既要以他人为师,从善如流,进德修业;又要以他人为鉴,用他人的不善来照见自己的不善,警示、改正自己。观摩原则看到了在学习中同伴互助的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曾几何时,“达尔文主义”对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的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把适用于生物界的“丛林法则”植入人类社会,崇尚“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鼓励竞争,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甚至为了实现自己或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可以不择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不足惜。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竞争不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较之竞争,合作才是人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反映。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旨在从小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所谓教育原则是教育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是人们根据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教育的实际需要所制定的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教育原则并不是教育规律本身,恪守它、奉行它,教育不见得一定成功、一定有效,但教育活动会顺利得多,可以避免少走弯路、误入歧途;背离它、抛弃它,教育注定不会有好结果的。

《学记》在接下来的一节阐释了“教之所由废”的六个方面的原因,我们称之为“教之六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意思是“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才去禁止,就会遇到障碍而不易矫正;如果错过了求学的良机再去学习,就会劳苦不堪而难有成就;如果施教杂乱无章而不注意循序渐进,就会陷于混乱的境地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独自学习而无同学辅助,就会孤陋寡闻;如果结交损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言行邪辟,就会荒废学业。这六个方面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前四个方面是对应于“教之四兴”,是从反面来谈的;后两个方面,谈了“燕朋”(交友不慎)与“燕辟”(言行不好)对于教育的危害,《弟子规》则教人“损友来,益友却”、“邪僻事,绝勿问”。

至此,《学记》作结道:“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意思是“教育者只有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懂得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才可以为人师表”。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记原则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