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猝死患者家属心理危机研究及干预概况

2014-01-25魏海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危机家属心理

魏海东

猝死患者家属心理危机研究及干预概况

魏海东

通过对猝死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危机进行研究及干预, 减少医疗纠纷发生。以“猝死和心理危机”为题目检索近年来发表的医学论文, 通过对猝死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 了解其心理危机发生机制。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 使猝死患者家属心理应激得以宣泄, 减少医疗纠纷。

猝死;心理危机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在6 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1]。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 h内。其特点是死亡急骤、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因不明确[2]。因患者死亡突然, 让人猝不及防, 死者家属难以接受亲人已经死亡这个残酷的事实, 使猝死患者家属产生心理创伤, 出现心理危机, 表现为:一部分家属认为医护人员未尽心、抢救工作做得不到位, 对医疗护理技术产生质疑, 在言行上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另一部分则出现严重的情绪障碍, 如哭闹、表情淡漠、不语、晕厥、绝望等, 甚至可能出现轻生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待诊患者, 而且干扰正常的医疗工作, 如处理不当, 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1 心理危机反应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 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

1.1 第一阶段(立即反应) 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 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 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苦苦哀求、否认、质疑, 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 表现为震惊、不公平感、茫然无措、混乱、后悔、自责、哭闹、发泄、伤人、自伤、崩溃等。

1.2 第二阶段(完全反应) 出现焦虑、抑郁, 或出现自责感、自罪感, 睹物思人, 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 难以坚持日常活动, 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 常伴有疲乏、失眠、噩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食欲降低、缺乏安全、缺乏自信、酗酒、服药, 严重抑郁者可产生自杀企图。1. 3 第三阶段(消除阶段) 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悲伤、焦虑、抑郁情绪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 否则应视为病态。

2 心理危机产生机制

2.1 内因 由人格特征及行为模式所决定:①内向性格:少言寡语、离群、不善交流、行为略悲观、固执, 易产生焦虑抑郁、失眠;②外向性格:情绪易失控、暴躁、冲动;个性偏激, 心理承受能力差, 心理危机发生率高。

2.2 家族病史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或慢性肝、肺病史者,发生率较高, 符合中医五情致病理论。

2.3 亲友关系 ①与猝死患者关系密切, 患者突然死亡, 不能接受;②亲属往来较少, 关系淡漠, 对猝死患者家属缺乏关心;③缺乏知交好友, 无人吐露心声, 宣泄情感;④现今社会, 生活工作学习节奏加快, 电话、电邮、QQ、微信等非见面交流方式越来越多, 面谈、聊天等机会越来越少, 有效沟通交流锐减, 人际关系疏离。

2.4 缺乏宣泄意识 ①缺乏自我心理健康意识, 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积少成多, 导致心理危机发生;②碍于“面子”或“自尊”, 刻意逃避或压制心理隐患, 心理危机不能及时解决, 形成“冰山效应”。

2.5 信息缺乏 ①抢救过程家属不能参与, 医务人员与家属沟通不到位, 关于医疗负面讯息较多, 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②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 主观性强, 不能接受违背自己观念的解释;③缺乏正能量。

3 心理危机干预

3.1 内因干预 通过合理情绪、改变行为认知模式等方法,了解心理危机, 正视心理危机, 学会表达情感困扰, 通过健康合理的途径宣泄情感, 进行评价反馈。

3.2 外因干预 来源于个体之外, 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及自然的等方面的支持。

3.2. 1 人文关怀 要理解家属此时的心情, 同情家属遭遇,给家属提供一个可供表达自己情感的情境, 产生共情效应,向家属交代抢救经过, 及时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关注家属的反应, 必要时让家属参与抢救过程;如遇到家属不能接受、不理解, 拒绝现实, 甚至是无理取闹时, 应基于人道主义精神, 予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 避免与家属发生正面冲突, 减少医疗纠纷。医务人员良好的人文关怀和沟通有助于家属及时了解全面信息, 对于家属平稳情绪、改善心情,减少心理危机发生有关键作用[3]。

3.2. 2 医疗机构人性化管理 从医疗机构管理角度讲, 改善就医环节、就医条件及医疗设施, 配备心理咨询师及社工,为家属提供独立空间, 给家属提供宣泄途径与方式, 指导科学的心理宣泄方式, 均有助于家属走出悲伤、孤独无助的阴影, 让家属完成从否定拒绝-被迫面对现实-被迫接受-心理逃避-接受现实-自我疗伤-面对现实, 自我康复这一心理历程。

3.2. 3 关注死者遗体 协助家属尸体料理, 帮助死者走完最后一程, 尊重死者遗体, 杜绝对遗体及遗属不尊敬的言行,让患者家属参与最后的护理, 让其更好的尽到最后的义务,减少自责与不安, 如条件允许可让家属有更多的时间与死者呆在一起, 可降低家属的悲伤程度, 有助于家属心灵上的安慰及心理平衡。

3.2. 4 关注特殊人群 对老人、孩子、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 做好救治准备, 减少应急突发事件发生;对已发生心理危机的人员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支持手段, 使家属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帮助其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期, 改善家属睡眠, 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对于有自杀企图者应专人监护,必要时可应用抗精神病、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综上所诉, 通过对猝死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使猝死患者家属顺利度过心理接受期, 赢得家属的合作与信任,可帮助医务人员顺利完成医疗工作、减少医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4]。

[1] 高永霞.综合心理干预对急诊猝死病人家属满意度的影响.全科护理, 2011, 9(33):3047-3048.

[2] 刘彩霞.急诊猝死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16):1985, 2048.

[3] 冯春燕, 白妙春, 刘元周, 等.猝死患者家属心理应激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 3(9):564-565.[4] 何立婴.社会心理学.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1:9-11.

102500 北京燕化医院

猜你喜欢

危机家属心理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心理感受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