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患者PICC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2014-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机械性置管静脉炎

郅 丽

(广西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肿瘤患者PICC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郅 丽

(广西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ΡICC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方法在我院确诊恶性肿瘤需要化疗患者318例,对其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定期观察、记录穿刺点情况并行相应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血栓性静脉炎;血栓形成;皮肤红肿、针眼渗液或皮肤出现红斑、瘙痒;导管堵塞。结果318例中,无症状患者287例,血栓性静脉炎16例;血栓形成5例;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渗液或出现红斑8例;导管堵塞2例。经采取治疗和相应护理对策,不需拔管23例,无患者发生肺栓塞。结论ΡICC前对患者血管的评估,穿刺次数越少,穿刺针的正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尤其对于静脉炎、血栓形成采取及时治疗与护理对策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肿瘤患者;ΡICC;并发症;护理

肿瘤患者的化疗,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因此经外周静脉(主要经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ΡICC)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但由于肿瘤患者自身原因、药物化疗、静脉穿刺时的情况等多种原因,ΡICC后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如何减少并发症,了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采取护理对策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是我们护理的职责。本文收集我院318例行ΡICC肿瘤患者的病例分析,对其常见并发症分析与护理对策。旨在减少肿瘤患者ΡICC后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318例恶性肿瘤患者,女性242例,男性86例,年龄25~68岁,平均45.5岁。其中乳腺癌患者200例,恶性淋巴瘤36例,肺癌60例,子宫颈癌12例,其他恶性肿瘤10例。采用以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为主,结果在ΡICC监测过程中,共发现31例发生不同程度并发症,观察时间为置管后第1~7天以后患者感觉留置静脉针区有疼痛感或刺辣感,局部红肿或压痛,严重者出现上肢体肿胀。病程7 d~12周。

1.2 结果

318例中,无症状患者287例(90.3%),机械性静脉炎16例(5.0%),血栓形成5例(1.6%)。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渗液8例(2.5%),导管堵塞2例(0.6%),.经采取治疗和相应护理对策,不需拔管23例,无1例患者发生肺栓塞。

2 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

2.1 机械性静脉炎

ΡICC是一项侵入性操作,穿刺针对血管壁的损伤和置留管的摩擦刺激引发变态反应造成机械性静脉炎,发生于置管1~7 d后,患者感觉置管手臂酸胀,临床触及沿穿刺口上方呈条索状硬结,疼痛。本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6例,发生率5.0%,为最常见并发症,与刘娟等[1]报道一致。发生原因有可能所选择导管型号与 血管的内径不相符,导管充满整个管腔,患者活动幅度过大使导管与血管壁摩擦,形成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前充分选择好置管静脉,并行彩超检查对血管走向、内径、管壁进行评估以及减少穿刺时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吴红娟等[2]研究建议ΡICC置管最好选择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可提高导管留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因为贵要静脉较直,静脉瓣少;穿刺前用生理盐水预冲并浸润导管片刻,起到润滑作用,送管过程速度均匀缓慢,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摩擦,置管后避免肢体剧烈运动、提重物等,早期处理机械性静脉炎,预防性使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活血化瘀等药物。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后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保护好穿刺点下进行彩超检查,排除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置管静脉无血栓形成后,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3次/天,1次30 min,镁离子和热敷产生协调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消炎去肿。

2.2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性静脉炎不及时处理,同时肿瘤患者血液黏稠度高,长时间留置中心静脉管、输入高渗性溶液、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及静脉血液瘀滞易形成静脉血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ΡICC导管在送管过程和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及患者活动使导管对血管内膜刺激均可能对血管壁造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启动内外源性凝血过程,在凝血过程,血小板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血液凝固;血液呈高凝状态:所有的癌症患者的局部或者全身存在高凝状态[3],认为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某些肿瘤细胞可以诱发血小板聚集,并释放促凝因子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强;静脉血液瘀滞:插管后或肿瘤压迫周围静脉及长期卧床导致血流速度缓慢,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血栓形成为置管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并发右锁下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栓随时会脱落入上腔静脉。本组3例贵要、腋静脉血栓形成,2例贵要、腋静脉及锁下静脉血栓形成。 彩超检查提示置管静脉血管内实质性低回声团块,无血流信号,立即由经验丰富护士进行拔管,临床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后小范围的附壁血栓全部消散,完全型静脉血栓者大部分可消散,因发现及时,无血栓继续播散。预防性使用抗凝剂如华法林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4]。早期的正规培训ΡICC护士做好护管的同时向患者做好康复指导,教患者适当活动上肢,进行握球运动等。在本组病例中,无1例发生肺梗死。

2.3 穿刺点发生感染

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渗液在置管后3 d较常见,穿刺点处出现红、肿、疼痛或有脓性分泌物,实验培养证实为细菌感染。患者肢体活动过度、洗澡等导致导管口移动、贴膜潮湿等加上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等因素均易造成穿刺点感染。有些患者出现接触性皮炎,穿刺针周围皮肤出现红斑,皮肤瘙痒,无分泌物,与个人过敏体质有关。本组8例出现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或渗液大多为肥胖者及院外休疗期。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保护屏障,常规消毒,为了便于观察穿刺点,首选无菌透明贴膜,每日对导管穿刺部位观察对有无红肿、渗液、体温等指标进行评估,发现皮肤红肿、有脓液排除或出现红斑,患者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应及时更换贴膜;肥胖、易出汗者选用无菌纱布敷贴,每天更换1次。重点保护导管接头与输入装置的护理,导管接头先进行消毒再接输液器,输液装置每天更换一次。接触性皮炎与个体过敏体质有关,覆盖贴膜处出现丘疹及瘙痒更换纱布辅料、局部外用抗过敏药物后皮疹消退,无需拔管。

2.4 导管堵塞

输液停止、无法冲管及抽到回血,提示导管堵塞,主要原因有抽血后未及时冲管、封管方法不对、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等导致导管阻塞、导管扭曲走向异常等。本组有1例置管后常规拍胸片,置管位于上腔静脉位置,第2天无法抽到回血,首先进行彩超检查,高频探头检查颈部静脉,发现导管位于右颈内静脉内,并在锁下静脉与颈内静脉间打折,经处理后,导管得以通畅。为预防导管堵塞,主管护士要按时冲管、封管方法正确,尽量避免从置管抽血以免高凝血液附于管壁,造成血栓堵塞。

3 小 结

对Ρ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Ρ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尤其及早发现、早处理血栓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超声检查作为一项无创伤、简单易行、费用低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应用于置管前后、置管中的直接监测置管血管情况,对减少并发症和治疗有积极作用。发生并发症后积极治疗和采取恰当的护理对策可取得满意效果。

[1] 刘娟,王旭.Ρ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原因分析与对策[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2B):306-307.

[2] 吴红娟,陈雪峰,张美英,等.肿瘤患者Ρ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3] 陆化.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J].医学综述,2001,7(9):524-526.

[4] 张秀坤.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40(4):340-401.

R473.73

B

1671-8194(2014)10-0219-02

猜你喜欢

机械性置管静脉炎
血液滤过患儿置管后短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心理护理对机械性眼外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药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