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康复护理中指导偏瘫肢体功能训练的作用探讨

2014-04-10徐艳婷胡桂芳高艺青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0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家属

徐艳婷胡桂芳高艺青

(1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东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2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综合病区,广东 深圳 518000;3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锦龙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社区康复护理中指导偏瘫肢体功能训练的作用探讨

徐艳婷1胡桂芳2高艺青3

(1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东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2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综合病区,广东 深圳 518000;3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锦龙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目的观察社区康复护理工作中肢体功能训练对于偏瘫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以27例偏瘫病患为对象,根据其身心状况,为其建立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并对其家属进行系统培训,以引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并定期随访调查患者训练及康复状况,对其训练方案加以适当地调整。设立同期接受治疗与常规护理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最终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均有明显恢复,但康复护理组中27例患者功能恢复程度相比于对照护理组更为优化,Ρ<0.05。结论为偏瘫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帮助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社区康复护理;偏瘫肢体;功能训练;作用

在我国,脑卒中作为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病症,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1],且多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群,起病突然、发病迅速、短时内便可使患者陷入死亡或残疾境地[2]。偏瘫是脑卒中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之一,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患者一旦出现偏瘫,其生活质量势必会降低。目前,偏瘫症状虽然可以经过医院康复治疗得到恢复,但患者肢体常易遗留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地开展[3]。从根源上讲,脑卒中造成患者死亡、偏瘫,且残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与患者缺乏康复护理及功能锻炼意识有关[4]。我院为27例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社区护理,与23例常规护理偏瘫病患对比,发现肢体功能训练有积极作用,现对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偏瘫患者共50例,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44~69岁,平均为63.9岁。除偏瘫外,其他生命体征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神志清楚。随机分组,27例接受社区康复护理,23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偏瘫程度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Ρ>0.05,无显著差异,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本组5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药物相同,由普通护士为对照组23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而护理干预组27例患者则接受社区康复护理及肢体功能训练,以3个月为护理期限,在护理之前及之后,以Fugl Meyer为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分,护理干预组具体护理如下:①由医院培训专业护士,向其讲解肢体锻炼方法与相关要求,由具体的护理人员,一对一负责为本组中27例患者实施护理。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治疗状况、功能障碍评分以及日常身心状况,为其设计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将护理方案交给专门照顾患者的患者家属,并为患者家属实施现场地肢体功能训练工作演示,待患者家属彻底掌握护理工作技巧之后,由其家属负责帮助患者进行训练。②训练内容:a.上肢:取仰卧位,帮助患者将上肢向前屈约90°,引导患者缓慢重复地抬肩,将手伸向天花板,或伸手抚摸自己的枕头与前额等,以练习患者控制物体的能力;取坐位,帮助患者将手臂向后伸,肩外旋、肘伸直,或将手平放于墙面,以其支撑整个身体的压力,以锻炼肌肉的长度。b.下肢:取坐位,帮助患者对髋关节进行屈伸运动(角度约为90°),或者引导患者俯卧于床,将两腿及髋关节伸直,缓慢地进行屈伸运动;患者站在椅子后面,以手扶椅,以保持身体直立,引导患者做屈膝运动,尽可能避免屈膝时躯干前伸。c.手腕:重复进行伸腕练习、抓放水杯练习、一手指推移物体练习,提高患者手部活动灵活性。d.平衡:每日定时为患者翻身,并在为其翻身时,帮助患者进行坐起与处于坐位状态下的平衡训练,同时逐渐地将患者的仰卧位调整为坐位,以锻炼患者肢体的平衡度。③每周为患者进行1次随访调查,记录其锻炼情况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为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同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潜在的心理引导,给予他们鼓励及关心,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康复的信心,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同时,还要求患者家属每天帮助患者按摩存在障碍的部位,帮助患者康复。

1.3 统计学处理

以SΡSS17.0分析本次数据,以t检验两组间的差异,计量资料以来表示,Ρ<0.05,为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2 结 果

本次护理时间为3个月,于第3个月评定患者肢体的功能恢复状况,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实施统计对比,康复护理组相比于对照护理组,在护理之后,其肢体恢复状况更为显著,Ρ<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

表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

组别 上肢 下肢 手腕 平衡康复护理组(n=27)20.57±10.2414.54±12.2718.40±9.388.58±2.30对照护理组(n=23)15.24±9.13 9.32±7.23 14.14±6.544.37±2.34Ρ<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3.1 脑卒中的危害及护理干预的意义: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遗留下的肢体功能障碍,会使其未来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为其自身及其家人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对瘫痪的肢体进行训练,以提高其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极其必要[5]。鉴于这种康复训练耗时较长、见效缓慢,若长期让患者进行住院治疗,不仅会使患者与其家人面临经济负担,还会加剧患者心理压力,不利于其患侧肢体的恢复。而选择摄取康复护理,引导患者在出院之后,于日常生活中进行功能训练,并由患者家人充当康复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帮助,既可以减轻患者压力,又能够使其主动配合训练活动,从理论上讲具有良好地效果。近年来,为了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诸多医师针对社区康复护理实施了研究。

3.2 护理方法及其取得的临床效果:我院护理人员为27例偏瘫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重点帮助患者实施肢体功能训练,与常规护理的23例偏瘫患者相比,在护理3个月后,社区康复护理组中患者上肢、下肢、手腕及肢体平衡的恢复情况更为良好。根据护理期间随访调查记录来看,社区康复护理中,患者更容易感受到家庭的温情,心情愉快,可更为主动积极地配合其家人进行功能训练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患者的康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根据与患者家属交流的资料来看,患者家属对于社区康复护理的信息反馈较好,他们一致认为此种护理方式及锻炼方法比住院治疗及护理更为人性化,且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也帮助他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相较于其他护理方法具有更多优势。

综上所述,社区康复护理作为一种家庭式护理,开展于患者熟悉的场所,由患者熟悉且信任的家人帮助其实施,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患者更为主动勇敢地进行锻炼,最终促进患者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未来为偏瘫患者实施护理时,可重点对此护理方法加以运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扮演好自身角色,为患者、患者家属提供帮助,并及时地调整患者的锻炼方案。

[1] 许凤莲,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163-164.

[2] 唐云,凌峰.11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6):139-140.

[3] 裴爱君.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78-79.

[4] 王敏.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200-201.

[5] 苏媛媛.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27):6011-6012.

R473.74

B

1671-8194(2014)10-0243-02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