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2014-01-25刘鸣辉
刘鸣辉
(建平县医院肾内科,辽宁 建平 12240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刘鸣辉
(建平县医院肾内科,辽宁 建平 12240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糖尿病肾病病例159例,随机分为ACEI组、ARB组、联合组,观察治疗前后3组病例血糖、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血糖、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治疗后ACEI组和AR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三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案,对2型糖尿病,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均可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害的进展,故在DN中应早期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引起的肾动脉硬化和肾小球基底膜增生以及系膜基质增生,导致弥漫性肾小球病变,肾功能损害出现较早[1],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该病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表现通常为微量蛋白尿而易被忽视,一旦出现持续性显性蛋白尿则几乎提示病情达中晚期,最终发展成尿毒症[2]。最新的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均有肯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并且两药联合应用可相互补充,降低尿蛋白作用优于单用任何一种药物[3]。为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我院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显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糖尿病肾病病例159例,其中,男99例,女60例,均为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以前患者。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5.7±6.5)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病,无用药禁忌证。所有患者入组前空腹血糖均≤7.0 mmol/L,餐后2 h血糖均≤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 mmol/L。15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CEI组53例、ARB组53例、联合组53例。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Ρ>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组患者在控制饮食、降糖、健身等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ACEI组口服贝那普利10 mg/d。ARB组口服氯沙坦50 mg/d。联合组口服贝那普利5 mg/d+氯沙坦25 mg/d。3组均为每天一次早餐前30 min服用,连服8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Ρ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Ρ<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CEI组:治疗前血糖(6.5±0.4)mmol/L,治疗后血糖(6.4 ±0.5)mmol/L;治疗前收缩压(137±4.5)mm Hg(1 mm Hg= 0.133 kΡa),治疗后收缩压(113.0±4.6)mm Hg;治疗前舒张压(77.0±6.5)mm Hg,治疗后舒张压(72.0±6.4)mm Hg;治疗前血肌酐(101.0±10.8)µmol/L,治疗后血肌酐(108.0±11.3)µmol/L;治疗前尿蛋白(340±28)mg,治疗后尿蛋白(310±27)mg。
ARB组:治疗前血糖(6.4±0.5)mmol/L,治疗后血糖(6.3± 0.6)mmol/L;治疗前收缩压(138±4.3)mm Hg,治疗后收缩压(114.0±4.2)mm Hg;治疗前舒张压(78.0±6.4)mm Hg,治疗后舒张压(72.0±6.3)mm Hg;治疗前血肌酐(100.0±11.8)µmol/L,治疗后血肌酐(107.0±10.3)µmol/L;治疗前尿蛋白(340±29)mg,治疗后尿蛋白(310±26)mg。
联合组:治疗前血糖(6.6±0.5)mmol/L,治疗后血糖(6.3± 0.6)mmol/L;治疗前收缩压(138±7.5)mm Hg,治疗后收缩压(103.0±6.4)mm Hg;治疗前舒张压(79.0±6.7)mm Hg,治疗后舒张压(70.0±5.4)mm Hg;治疗前血肌酐(101.0±10.8)µmol/L,治疗后血肌酐(110.0±13.3)µmol/L;治疗前尿蛋白(345± 29)mg,治疗后尿蛋白(280±23)mg。三组治疗后血糖、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治疗后ACEI组和AR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三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 讨 论
肾脏具有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该系统最具活性的因子。目前认为,RAS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DN发展机制的研究已证实,高糖造成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葡萄糖本身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系列后果是造成肾脏损伤的基础。众多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被激活则是病变形成的直接机制,其中RAS异常是重要的因素[4]。大量研究证实[2],糖尿病患者肾脏局部AngⅡ活性增高,原因可能是高血糖使肾脏近曲小管ATN表达增高,使系膜细胞合成AngⅡ增多,肾脏RAS激活,AngⅡ降解速度减慢。ACEI和ARB具有不同的作用位点而导致了其作用机制的部分差异:ACEI通过抑制AngⅡ生成、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及抑制缓激肽降解、增强缓激肽效应,而广泛应用于肾脏病治疗[5]。但AngⅡ体内存在多种合成途径,ACEI仅阻断了其中之一,导致对AngⅡ阻断存在“逃逸”现象。而ARB因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故明确地指向DN的靶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6],从受体水平的阻断则更彻底、有效。本文观察表明,无论单用或联合应用ACEI和ARB均显著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尿蛋白的排泄量,从而证实了两种药物均具有肾脏保护的作用,而联用则效果更好[3],这和大量文献报道一致[1-3]。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ACEI和ARB两类药物联用的肾保护“金方案”[7]。
综上所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案,对Ⅱ型糖尿病,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均可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害的进展,故在DN中应早期应用。
[1] 罗远英,刘艳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 10(3):54.
[2] 秦会娟,温玉洁,刘陶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12,18(1):124.
[3] 何新霞,薛燕,韩卫红,等.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07,22(16):1191.
[4] 刘建琴,李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0,29(5):503.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专家协会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1):57.
[6] 张杉杉,徐萬,叶菲,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差别[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2):116-120.
[7] 何新霞,韩卫红,薛燕,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1):34-35.
R587.2
B
1671-8194(2014)10-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