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76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4-01-25张陆
张 陆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130052)
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76例临床疗效观察
张 陆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130052)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具有睡眠障碍的精神病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6例,对照组应用咪达唑仑治疗,治疗组在应用催眠药物咪达唑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佐匹克隆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别是(17.3±3.5)和(7.4±2.8);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别是(17.4±3.3)和(10.6±2.7)。治疗组显效45例(59.21%),总有效率90.79%;对照组显效31例(40.79%),总有效率71.05%。两个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佐匹克隆治疗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明确,且佐匹克隆的不良反应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精神病;睡眠障碍;疗效观察
精神病是由于大脑功能的活动发生紊乱,而在行为、情感、意志和认识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疾病的总称,其致病因素主要有先天遗传、体质因素、个性特征和社会性环境因素等[1]。精神病患者的脑部严重疲劳,经常出现以入睡困难、时睡时醒、通宵不眠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睡眠障碍,并且精神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高达47%,是正常人群的4倍。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是由于出现去甲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活性过强的生物学改变,从而导致睡眠障碍。目前,单独使用咪达唑仑治疗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我院在应用催眠药物咪达唑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佐匹克隆治疗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具有睡眠障碍的精神病患者15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6例,男27例,女49例;年龄36~56岁,平均年龄46岁;职业类别:无业35例,工人23例,农民11例,文职人员7例;婚姻状况:未婚19例,已婚21例,离婚或丧偶36例。治疗组76例,男29例,女47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5岁;职业类别:无业36例,工人22例,农民10例,文职人员8例;婚姻状况:未婚18例,已婚22例,离婚或丧偶3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职业类别及婚姻状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咪达唑仑的商品名是速眠安,具有抗焦虑、抗惊厥、安眠、镇静和肌肉松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失眠症和睡眠节律障碍。咪达唑仑是口服药物,易于睡前服用。每次成人服用7.5~15 mg,老年人剂量减半,每天1次。咪达唑仑的不良反应是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②治疗组:在应用催眠药物咪达唑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佐匹克隆治疗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佐匹克隆是吡咯酮类镇静催眠药,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肌松和抗惊厥等作用,作用较快,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因素引起的失眠症。佐匹克隆是口服药物,易于睡前服用。每次成人服用7.5 mg,老年人剂量减半,每天1次。佐匹克隆的不良反应是口干、口苦、肌张力减低、有酒醉感和白天瞌睡。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各个成分的总分累计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0分,分值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2]。②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白天睡眠时间<2 h,夜间睡眠时间>6 h;有效:白天睡眠时间<6 h,夜间睡眠4~6 h;无效:白天睡眠时间>8 h,夜间睡眠时间<4 h[3]。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卡方检验,应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以P<0.05,说明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结果
①治疗组:治疗前:(17.3±3.5);治疗后:(7.4±2.8);②对照组: 治疗前:(17.4±3.3);治疗后:(10.6±2.7),两组数据比较,治疗前后卡方检验,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2.2 治疗结果
①治疗组 显效45例(59.21%),有效24例(31.58%),无效7例(9.21%),总有效率90.79%。②对照组:显效31例(40.79%),有效23例(30.26%),无效22例(28.95%),总有效率71.05%。两组数据比较,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卡方检验,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3 讨 论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的增大,精神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精神病可分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4种主要类型。精神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可能原因是女患者需要承受更大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并且很难宣泄情感,容易使心理压力加大,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理现象,更是缓解脑部疲劳的最佳方法。此外,精神病和睡眠障碍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故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后,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越来越好,睡觉期间清醒次数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白天睡觉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晚上睡眠时间也高于对照组。因此,应用催眠药物咪达唑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佐匹克隆治疗,不仅可以降低药物依赖性,而且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清醒次数和缩短入睡时间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1] 李强,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1,8(4): 98-99.
[2] 黄长海.精神患者睡眠障碍因素分析[J].临床研究,2010,17(31): 22-23.
[3] 张燕锋.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126-127.
R749
B
1671-8194(2014)24-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