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伴严重血小板减少23例临床观察
2014-01-25朱伟力
朱伟力
(本溪市传染病院,辽宁 本溪 117022)
肾综合征出血热伴严重血小板减少23例临床观察
朱伟力
(本溪市传染病院,辽宁 本溪 117022)
目的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伴严重血小板减少病例的血小板动态变化、临床出血倾向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HFRS伴严重血小板减少(≤20×109/L)23例病例,观察其血小板的下降、回升情况及临床出血倾向。结果23例病例入院时间分别为第4~10病日,其中发热期7例(30.43%),二期重叠(发热或低血压休克与少尿期重叠)7例(30.43%),三期重叠1例(4.35%),少尿期8例(34.78%),血小板低于正常23例(100%),血小板值分别为(2.00~86.00)×109/L,入院后血小板继续下降13例,最低值发生在第4~12病日,最低值(2.00~20.00)×109/L,分别发生在发热期5例(21.74%),少尿期10例(43.48%),低血压休克、少尿期重叠6例(26.09%),发热、少尿期重叠1例(4.35%),三期重叠1例(4.35%)。除1例病例血小板无回升即死亡外,余22例病例血小板随着体温下降、尿量增多血小板开始回升,其中少尿期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移行期血小板恢复正常4例,多尿期血小板恢复正常13例,4例血小板尚未回升正常而死亡,血小板最低值至恢复正常的时间为2~11 d。23例病例临床表现皮肤黏膜出血23例,以注射部位明显瘀斑多见,消化道出血3例,肾破裂3例,鼻衄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23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出血表现明显者给予止血合剂及血浆,其中仅2例补充血小板治疗。23例病例死亡7例。结论HFRS患者的血小板数普遍减少,至低血压少尿期达最低值,多在少尿期末开始回升,多数在多尿期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其回升速度可作为估计HFRS预后的一项指标。虽血小板降低明显,但出血倾向不严重。
肾综合征出血热;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
HFRS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很高,而血小板减少程度和出血现象有一致关系,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其回升速度,可作为估计HFRS预后的一项指标。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HFRS伴严重血小板减少(≤20×109/L)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HFRS患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6~65岁,平均(50.39 ±9.58)岁,全部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卫生部1997年颁布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为重型及危重型病例。
1.2 方法
观察入院时血小板下降的情况、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血小板回升时间、临床出血倾向及预后的情况。
2 结 果
23例病例入院时间分别为第4~10病日,平均(5.74±1.57)d,其中发热期7例(30.43%),二期重叠(发热或低血压休克与少尿期重叠)7例(30.43%),三期重叠1例(4.35%),少尿期8例(34.78%),血小板低于正常23例(100%),血小板值分别为(2.00~86.00)×109/L,平均为 (28.35±23.31)×109/L。入院后血小板继续下降13例,最低值发生在第4~12病日,最低值(2.00~20.00)×109/L,平均 (13.00±4.08) ×109/L,分别发生在发热期5例(21.74%),少尿期10例(43.48%),低血压休克、少尿期重叠6例(26.09%),发热、少尿期重叠1例(4.35%),三期重叠1例(4.35%)。除1例病例血小板无回升即死亡外,余22例病例血小板随着体温下降、尿量增多血小板开始回升,其中少尿期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移行期血小板恢复正常4例,多尿期血小板恢复正常13例,4例血小板尚未回升正常而死亡,其中1例血小板回升后再次下降而死亡,2例血小板恢复正常但分别于少尿期及移行期死亡。血小板最低值至恢复正常的时间为2~11 d,平均(6.00±2.83)d。
23例病例临床表现皮肤黏膜出血23例,以注射部位明显瘀斑多见,消化道出血3例,肾破裂3例,鼻衄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23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按各期治疗原则,相应制定治疗方案,出血表现明显者给予止血合剂及血浆,其中仅2例在院外血液科补充血小板治疗,23例患者死亡7例,分别发生在少尿期2例、移行期2例,休克及少尿期重叠3例,分别死于ARDS(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DIC 2例,脑水肿1例,心力衰竭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3 讨 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早期多伴有血小板减少,且血小板减少程度和出血现象有一致关系,若血小板降至50×109/L以下,大多数会出现明显的自发性出血,当血小板降至20×109/L以下时,甚至可以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为:①病毒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导致产板障碍和功能异常;②异常免疫反应,研究者观察到血小板表面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补体激活下可引起血小板减少[1]。HFRS治疗的关键之一是积极防治出血,而HFRS引起出血的机制比较复杂,发热期主要是由于血管壁的广泛损伤、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下降,发热后期及发热、低血压两期重叠引起的严重出血,可能与DIC有关[2],伴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加重血小板功能损害,伴肝功能损害时,凝血因子减少[3]。因此,治疗上应在综合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的基础上,酌情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输注血小板悬液,针对DIC的各个阶段给予肝素、新鲜血浆、6-氨基乙酸,积极纠正尿毒症等治疗。本组资料显示血小板最低值分别发生在第4~12病日,最低值为(2.00~20.00)×109/L,以低血压少尿期多见,血小板多随着进入发热末期、移行期开始回升,治疗顺利者血小板多在多尿期恢复正常,血小板多在病程2周左右恢复正常。本组死亡7例患者,除2例血小板回升正常后在少尿期和移行期死亡,余5例死亡病例血小板均未回升至正常,其中1例血小板一过性回升后再次下降。HFRS患者的血小板数普遍减少,一般在第2~3病日开始下降,至低血压少尿期达最低值,以第5~8病日减少最为显著,多在少尿期末开始回升。HFRS时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其回升速度可作为估计HFRS预后的一项指标,如血小板早期即明显下降,且回升速度迟缓,甚至不见回升,多提示预后不良[4]。
本组23例病例大多数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以注射部位瘀斑多见,腔道出血不明显,3例肾破裂病例血小板均恢复正常,2例DIC均发生于休克与少尿重叠病例,这与易彦、龚凡杰等报道以血小板明显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此类HFRS患者,虽血小板降低明显,但出血倾向不严重[5]相一致。而冯友喜等亦报道血小板很低时(<25×109/L),ΡDW(血小板分布宽度)、MΡV(血小板平均体积)、ΡCT(血小板压积)值测不出,但患者无出血性症状或体征;血小板值略低和ΡDW、MΡV升高时则有明显出血,显示血小板形态是反应血小板功能的主要指标。血小板形态异常,功能低下易导致出血[6]。
因此,HFRS治疗应强调功能障碍,同时,密切观察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出血,改善预后。
[1] 李虹,陈方,庞秀香,等.血象变化对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与预后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2):2314-2315.
[2] 白雪帆,徐志凯.肾综合征出血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82.
[3] 王东红,张俊荣.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6):397-398.
[4] 白雪帆,徐志凯.肾综合征出血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09.
[5] 易彦,龚凡杰,阳盛.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8):1255-1261.
[6] 冯国友,周亚军,陈鑫.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6):2048.
R558
B
1671-8194(2014)10-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