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通调水道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014-01-25孟庆岩张庆祥高思华
孟庆岩,张庆祥△,高思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人体水液代谢对于机体保证人体内环境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水液代谢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中医将其过程主要归结为肺脾肾等脏腑的协调作用[1],其中肺通调水道作用在水液代谢中占据重要地位。
1 肺通调水道的生理作用
肺通调水道,又称肺主行水,是肺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说肺有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1.1 肺通调水道的作用与津液代谢途径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为水谷精微,脾为胃行其津液,精微当中的津液在脾主升清作用下上疏于肺。肺为华盖,为水之上源,水至高源,借助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方能布散全身。可见,肺在水液代谢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津液运行以气为动力,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是肺通调水道的内在机制。《丹溪心法》云:“识者以肺为津液之脏”,津液随肺气的宣发作用外达皮肤官窍,营养人身肌表。同时肺在体合皮,宣散卫气,主腠理开合。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则肌肤濡润,皮毛光泽,腠理开合有度,津液在卫气的作用下生成汗液并排出体外,以此维持体内外水液平衡。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肺主气是肺最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儿科萃精》提到:“喉为肺管”,《胎产心法》也提到“喉者肺之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口鼻咽喉开放自如则呼吸正常,津液也能通过肺所主的呼吸之气运行,濡润口鼻咽喉并排出体外。因此,汗液和呼出的水气是肺所宣发津液的代谢出路。
肺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向下向内输布,内在脏腑经肺输布的津液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脏腑代谢应用之后的津液下输到膀胱,在肾气的作用下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尿液也是津液代谢的主要出路。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肾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则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
1.2 肺通调水道与肺其他功能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为人体气之主,有维持人体正常呼吸以及参与人体之气生成的作用,同时肺气的宣降作用还能调控全身气机运行。如《医门法律》言:“一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而顺行,肺气壅浊,则周身之气易至横逆而犯上。”气是津液运行的动力,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气依附于津液才能运行,二者相辅相成,且肺气具有通达三焦水道的作用,使水液运行无阻并将体内的津液排出体外。
肺朝百脉主治节,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汇集于肺进行清浊之气的交换,并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布全身。据研究,肺组织可以容纳1000 ml血液,是人体血库之一,肺循环更是人体血液的主要循环途径[2]。《灵枢·邪客》论述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可见,津液可渗入脉道与营气相合,化生血液,充实血管,保证血液正常运行;脉中津液也可渗出脉管,濡养脏腑,二者均被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因此有“津血同源”之说。
2 肺通调水道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津液同气血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若津液在体内运行正常,可以濡养人体,并将体内浊物排出体外;若肺主气、朝百脉的功能异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就会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反之,若津液代谢失常,同样会影响到肺主气和朝百脉的生理功能。如津能载气,大量吐下造成津液损失过多,会造成“气随津脱”;若津液枯竭,不能进入脉道化生血液,就会造成脉道空虚,血行不畅。
2.1 肺失通调,气机不利
外邪侵袭或饮食不节,使机体内环境失衡从而影响到水液代谢,津液不行,聚而成痰。痰饮是继发性病理产物,痰饮形成停留体内又可引发新的疾病。肺为娇脏,又为贮痰之器,痰饮在体内形成后最易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肺为气之主,津液是气的载体,津液由于邪气影响停聚不行,必定会影响到气的运行。由于痰饮阻滞,肺气宣降不利,从而出现咳嗽气喘等肺病症状。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论述的:“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水液运行又依赖于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如今肺气不利、不能行水,进一步加剧痰饮停聚,形成恶性循环。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贮藏津液,排泄尿液的功能依赖肺气肃降功能。由于肺失宣降,水道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则会造成小便不利或水肿。《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可见,肺气不利,膀胱失约会导致小便失禁。
2.2 肺失通调,血行不畅
津血同源,肺失通调水道也会引起血液运行障碍。《灵枢·营卫生会》论述到:“夺汗者无血”,津液代谢失常,水液停聚或津液亏少,都不能正常发挥津液的生理功能。津液不能渗入血脉充养血液而导致血液亏虚,从而影响肺朝百脉的作用。反之,血液运行失常也会影响到肺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肿胀》也提到:“失血家,其血既病,则亦累及于水。”由于血液肺朝百脉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肺通调水道的功能,使津液运行不畅而发生水肿。
2.3 宣降肺气,通调水道
《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外邪侵袭机体,肺气郁闭,不能布散津液而导致肺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而引发喘咳,治疗宜用小青龙汤。此方宣中有降、散中有收,具有宣降肺气之功。一方面麻黄桂枝发汗散寒、祛除表邪,干姜细辛温肺化饮、祛除体内寒饮;另一方面半夏燥湿化痰,芍药五味子收敛肺气,使风寒解、水饮去,通调水道功能恢复正常,肺气宣降方得以恢复。
临床常以宣肺之法通调水道,治疗水液代谢疾病。《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开鬼门,洁净府”,即是水肿的治疗方法。鬼门又名玄府,是指人体汗孔,净府则指膀胱。《金匮要略·水气病》云:“诸有水者,谓诸水病也。治诸水之病,当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其汗乃愈……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便乃愈。”《幼科发挥》云:“凡肿自上起者,皆因于风,治在肺,宜发散之,所谓开鬼门者是也。”《儿科要略》亦有论述:“大凡肿在腰上者宜发汗,所谓开鬼门,肿在腰下者宜利小便,所谓洁净府”,既是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治疗水肿。肺主皮毛,宣散卫气,控制毛孔开合,以开鬼门之法治疗水肿,实际就是宣发肺气,发挥肺通调水道功能。《金匮要略》以宣肺之方甘草麻黄汤治疗水肿就是典例。而膀胱气化功能与肺通调水道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故在开鬼门的同时也要洁净府。再如中医“提壶揭盖法”治疗小便癃闭,《名医类案》记载:“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实为肺气闭塞,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职,导致小便不通。《温病条辨》云:“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故宣散肺气,使水道通利,下焦水闭自然而愈。
外邪郁闭肺气或内伤疾病日久累及到肺,肺气不利,失于清肃,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症因脉治》提到:“肺受外感六气所伤,内受湿热燥火煎熬,则肺经痰嗽亦多,急宜清肺”,说明此时宜用清肃之法调畅水道,祛除痰饮。肺气宣中有降,降中有宣,二者相辅相成,以宣发之法通调水道也要兼顾肺主肃降。在癃闭的治疗过程中也不可忽视肺主肃降的作用,《血证论》曰:“水源不清而小便涩。”《潜斋医学丛书》也论述到:“肺气肃则下行自顺,气化咸藉以承宣,故清肺药皆通小便。”肺失肃降,津液无法下达,水道失调,故以降肺之法通调水道,水道通则下窍利。
王氏曾治一癃闭医案,患者,女,48岁,因风热犯肺,发热咳嗽5 d,热渐退而咳不减,小便不畅色黄,点滴而出,小腹膨隆胀痛,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此证因肺气不利,无以通调水道,方处宣白承气汤、清肺饮亦可:生石膏30g,桑白皮、山栀子、杏仁、栝楼皮、桔梗、车前子(包)、鲜批把叶各10g,黄芩、制军6g,麦冬15g,2剂分4次服。翌日小便已通而不畅,腹胀大减,续服1剂,后改桑杏汤合桑菊饮而愈[3]。病案说明风温犯肺,肺热津伤,清肃无权,而致癃闭,因此从肺通调水道的理论出发进行治疗,效果颇丰。
综上所述,肺在水液代谢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和临床意义,临床上肺通调水道功能异常可以引起诸多疾病,均以治水之上源而解。因此,以调畅肺部气机,通调水道治疗水液代谢异常疾病颇有疗效。
[1]张庆祥.论肺主宣降对水液代谢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2):97.
[2]王玉生,赵敏霞.肺通调水道浅谈[J].陕西中医,1995,16(8):352.
[3]王少华.宣白承气汤运用经验[J].江苏中医,1990,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