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肠梗阻32例
2014-01-25庞海江
庞海江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450007)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起病急,发展快,发展到肠管坏死时必须手术治疗。2011年3月~2013年5月,笔者用中药口服加灌肠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肠梗阻32例,均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病情发展,避免了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现报道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本院急诊科和病房住院病人,发病时均见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停止肛门排气、无大便排出等。X线腹部透视或腹部平片提示腹腔内有一处或几处液平面形成,确诊为肠梗阻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年龄22~76岁;男性17例,女性15例;X线检查27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5例为完全性肠梗阻。60岁以上有12例,有手术史的19例,有糖尿病病史的14例,有长期便秘史的21例。
治疗方法
1.口服中药:基本方:柴胡12g,黄芩12g,大黄20g(后下),枳实15g,桃仁10g,肉苁蓉15g,清半夏12g,厚朴10g,番泻叶6g,香附10g,防风6g,黄芪10g,沙参10g。
加减法:气虚明显加党参15g;气血亏虚者加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0g;高热者加栀子10g,赤芍10g。用法:上方加水500ml,煮沸后再煎20 min,加大黄。10 min后取汁200ml。煎2次,共取药400ml,混合后分为200ml的2份,每日2次口服。
2.灌肠法:中药基本方:大黄10g(后下),枳实12g,芒硝10g,肉苁蓉10g,黄芩10g,黄连10g,厚朴10g,莱菔子10g。用法:上方加水500ml,煮沸后再煎20min,加大黄。10min后取汁200ml。煎3次,共取药600ml,混合后分2次灌肠。灌肠时病人取侧卧位,灌肠液为39 ℃左右,将导管由肛门插入约20cm,将药液滴入。滴入完成后嘱病人改变体位,保留15~20min,早晚各灌肠1次。
3.对症支持疗法:嘱病人禁食,营养支持,静脉滴注补充维生素、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肠道黏膜。患者恶心、呕吐、腹胀明显者加用胃肠减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显效:2d内症状消失,排便、排气正常,腹透复查恢复正常;有效:4d内症状消失,排便正常,行腹透检查正常;无效:4d后症状不缓解,腹透复查梗阻存在,行手术治疗。
结果: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3例(转外科手术治疗)。显效率78.13%,总有效率90.63%。
讨论
肠梗阻是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为外科急腹症之一,类似中医学的“关格”“肠结”,临床多见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习惯性便秘和长期卧位病人等。中医学认为,肠为“传化之腑”,以传化饮食物为其生理特点,实而不能满,故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凡气、血、寒、热、湿、食、虫等任何因素造成通降功能失常,使饮食不能正常消化吸收,糟粕不能排出体外,均可导致肠道气血痞结,气机瘀滞;清阳不升,浊气上逆。因此,临床上常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闭止为主要症状表现。根据以上病机,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理论,采用中药通腹泻下、调理气机、行气活血散结的方法,治疗急性肠梗阻,加强肠道的运动,排除引起梗阻的痞块,解除肠道的粘连和痉挛,减少肠道的炎性水肿,从而使肠道通畅,食物能正常消化吸收,使胃能主收纳,小肠升清降浊,大肠传化排出糟粕。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有助于炎性水肿的吸收,为君药;芒硝助大黄软坚润燥,为臣药,两药相须为用,通腑泻下之力甚强;厚朴苦湿下气,宽肠行气,化滞除满;枳实破气行气除痞;桃仁、肉苁蓉活血化瘀,润燥滑肠,又可防止梗阻导致局部血淤可能引起的组织坏死;柴胡、香附、防风条理气机,清热解毒;黄芪、沙参益气养阴扶正,防止其泻下耗伤正气。正气得运,津液得复,则药力得行;腹痛明显加用元胡、延胡索增强其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痞结日久化热,热邪入营血,出现高热烦渴加栀子、赤芍、黄芩清热凉血解毒。
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肠梗阻,是经济而有效的治疗方法,起效快,疗效明显。但是,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补充营养和维生素、电解质,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出现,在中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要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