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莱芜猪的保种、利用与开发谈我国地方猪种资源发展

2014-01-25魏述东

中国猪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莱芜猪种保种

魏述东

(莱芜市畜牧兽医局,山东莱芜 271100)

从莱芜猪的保种、利用与开发谈我国地方猪种资源发展

魏述东

(莱芜市畜牧兽医局,山东莱芜 271100)

莱芜猪作为我国地方优良猪种之一,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其肉质特性更是国内外其他猪种无以比拟的。本文介绍了莱芜猪保种、利用和开发的过程及取得的经验和认识,分析了当前地方猪种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了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莱芜猪;保种;开发利用;地方猪种;资源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人类社会正面临可利用生物资源逐渐减少的困境,而畜禽品种资源是极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一旦丢失则不可挽回,是全人类的损失。地方猪种资源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是生猪产业发展的遗传物质基础,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生猪是我国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豕”不成家,“猪粮安天下”。因猪与人们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培育了诸多适应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地方猪种。每一个地方猪种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各具种质特点,是自然选择的结晶,是劳动人民长期选育的结果。一个地方品种就是一个基因库,它是培育新品种的基础,而地方猪种资源一旦丢失,就丧失了其再生性。

1 莱芜猪的保种、利用与开发

1.1 莱芜猪的保种

莱芜猪作为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其品种形成历史悠久,遗传基础稳定,特性明显,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其肉质特性更是国内外其他猪种无法比拟的,按国际标准测定,莱芜猪肌内脂肪含量平均为11.6%,是大白猪的9倍;肌苷酸、总胶原蛋白、亚麻酸有效物质比大白猪分别高19.4%、65.2%和31.3%;亚油酸、脂肪酸比大白猪分别低50.3%和41.9%。1986年莱芜猪被收录《中国猪品种志》,2004年取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目前,莱芜猪已成为全国许多地区、单位生产与育种的首选种质材料,是生产特色品牌优质猪肉最优良的种质资源,是培育优质肉猪配套系、专门化品系的首选种质材料,是全国生猪生产上推广利用最多的地方品种之一,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解放后,莱芜猪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普查,数次修订了发展规划和保种选育方案,并建立了资源保护场,组建了保种群,明确了以活畜保种为主的保种选育方式。保种方法以群体遗传学理论为基础,以尽量控制群体近交增量为原则,通过增大群体有效含量、确定合适的公母畜比例和留种方式、避免近亲交配及延长世代间隔来实现。进行了11个世代的选育,研究、保纯了与莱芜猪繁殖、肉质、抗逆性等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并将其应用到后备猪选育中。

1.2 莱芜猪的利用

1.2.1 利用莱芜猪,开展经济杂交

莱芜猪饲养历史悠久,遗传性能稳定,杂交优势明显,与国外猪种杂交时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20世纪80年代利用莱芜猪进行二元杂交,杂交商品猪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瘦肉率都有较大提升,对当时提高生猪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二元杂交生产的同时,筛选出了具有良好繁殖性能的杂交母本大莱母猪。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进行了大量的“汉大莱”、“杜大莱”以及“汉杜大莱”、“杜皮大莱”、“长大大莱”等不同组合三元、四元杂优商品瘦肉猪测定筛选和推广,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综合生产水平超过了国外猪种。几十年间累计推广优良母本30万头,增产仔猪200万头,出栏杂优瘦肉型猪5 000万头,累计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社会效益巨大。

1.2.2 培育专门化品种,拓展种质资源

自1996年开始,以莱芜猪为基础,导入国外大白猪血缘,经过6个世代的定向选育,培育出一个专门化新品种——鲁莱黑猪。鲁莱黑猪除保持了莱芜猪高繁殖性能和优良肉质特性外,生长和产肉性能比莱芜猪有了较大提高。其于2000年通过鉴定,2005年通过品种审定,是山东省“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主导推广品种。鲁莱黑猪的培育为优质肉猪生产提供了一个专门化母本品种,拓展了种质资源。

1.2.3 培育优质猪配套系,提高利用水平

2000年以后,利用莱芜猪、鲁莱黑猪、国外猪种培育专门化品系,进行配套系商品猪筛选。2005年欧得莱猪配套系培育通过省级鉴定验收;2007年鲁农Ⅰ号猪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配套系商品猪的培育与生产推广,大大提高了商品猪生产水平。

在莱芜猪开展保种利用研究生产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种质特性研究。先后多批次进行了肉质种质特性、莱芜猪及杂交猪营养标准需要、莱芜猪高繁殖特性、莱芜猪生长发育特性、莱芜猪杂交利用特性等科学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累计达60余项,获得各种奖励40多项,发表的论文150余篇,取得科技专利6项。

1.3 莱芜猪产业开发

对地方猪种仅仅保护是被动的,只有实现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使资源实现其商品价值,才能使保种工作变为积极能动的有效行为。莱芜猪在长期利用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产业开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3.1 初始阶段

为发挥莱芜猪种质资源优势和肉质优势,莱芜市畜牧兽医局在学习借鉴国内其他地方猪种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在政府主导下,结合莱芜市实际,于2006年制定了莱芜猪产业化开发方案,组织成立了莱芜猪研发中心,建立了莱芜猪繁育生产体系和特色品牌优质肉猪生态养殖基地,注册了“莱芜黑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莱黑”牌猪肉产品商标,开发特色品牌猪肉制品,打造特色猪肉品牌,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①确定选育方向、制定选育方案,提高种质特性的商品价值。把莱芜猪的选育方向由传统的注重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等指标转变为注重肉质质量指标、兼顾繁殖性能。根据确定的选育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选育方案,在世代选育中增加选择的强度,进行大量的现场和实验室测定,实现莱芜猪优良肉质性状(肌内脂肪、亚麻酸含量等)的培育目标,提高莱芜猪优良肉质特性的商品价值。

②研究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提升商品质量。一是研究影响肉质生产的营养需要、日粮组成,制定宰前倒计时配方。二是充分利用莱芜市大片山区、经济林、河滩等资源条件,进行无公害自然条件下山场放牧或林间放养。三是建立标准化商品猪生产场。严格按照莱芜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无公害专用饲料和倒计时饲养法,分段饲养,全程饲喂发酵青绿饲料,提高肉质品质。

③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规程、屠宰分割和加工包装流程,优化提升猪肉品质。针对生猪宰前饲养管理及屠宰分割加工,制定了一套科学严格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在生猪宰前一个月饲喂倒计时专用饲料以调节肉质,保证肉品的质量安全。建设专用小型屠宰分割车间,对莱芜猪的屠宰分割加工进行科学的研究,制定了一套屠宰加工工艺流程,保持了肉品品质。为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研究推出了莱芜黑猪冷鲜肉、烤肉和风味香肠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产品投放市场。经过开发,莱芜猪猪肉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打造了信誉品牌。

④宣传策划,打造特色猪肉品牌。一是进行品牌宣传。充分利用畜牧业博览会、报纸、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二是搜集建立莱芜猪科技文化馆,组织成立省级地方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文化平台;联络相关组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举行观摩、品尝、交流等活动,提高民众对莱芜猪特色猪肉品牌的认知度,提升品牌价值。三是开展莱芜猪的原产地标志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记登记证书等产品认证,提升品牌质量。四是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莱芜猪品牌保护打假专项行动,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原产地品牌,保障莱芜猪特色产业有序发展。

1.3.2 规模化开发阶段

为创新运营机制,加快莱芜猪产业化开发速度,做大做强莱芜猪肉特色品牌产业,于2008年将莱芜猪、鲁莱黑猪的繁育、生产,莱芜猪、鲁莱黑猪的动物及产品名称、商标(莱黑牌)的使用权和繁育、饲养、加工控制技术转让给山东六润食品有限公司,由该公司投资建设高标准的屠宰及肉食品加工中心和现代化养殖基地。几年来,该公司已投资1亿多元建设开发体系,已完成了繁育生产体系的建设,现可年出栏、屠宰、加工20 000头特色品牌肉猪,屠宰、加工、物流、市场体系也已初具规模,品牌与市场基础逐步形成。

2 莱芜猪保种利用与发展几十年的体会

2.1 对地方猪种资源重要性的充分认识,是保种工作的基础

地方猪种是我们祖宗留下的传世之宝,它适应本土,易于饲养,是世界优良畜种基因库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培育新种质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一旦消失将无法挽回。只有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认识了保种工作的重要性,这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这是保种工作的基础。

2.2 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是保种工作的基本保障

莱芜市人民政府先后于1997、1999年两次发文,对莱芜猪保种相关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莱芜猪的保种工作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国家、省、市畜牧、科技、财政部门几十年来针对莱芜猪的立项有50多个,投入的项目资金有1 000多万元,这支持完成了保种及种质测定的几乎所有项目,对种群的保护利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有一支坚定、不怕苦、不怕累的专业技术队伍,是做好保种工作的关键

从20世纪70年代莱芜猪进行保种利用开始,莱芜市就逐步形成了一支梯队式技术队伍,几十年如一日,战斗在莱芜猪保种、选育、测定、杂交利用、生产及示范推广的第一线。这样一批科技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专一工作,对莱芜猪的保种利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2.4 在利用开发中进行保种是保种工作的有效措施

几十年来,莱芜猪实行动态保种模式,通过杂交利用、新品种及配套系培育、产业化开发等利用途径,实现了保种与开发利用的相互促进,做到了有效保种。

2.5 我国地方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引导与推进,助推莱芜猪保种利用与发展

自2003年中国地方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成立以来,10多年间,在协作组的引导和推进下,在专家组的帮助指导下,莱芜市明确了莱芜猪的保种选育目标,保种方式方法得到了优化,各项技术得到了支持,莱芜猪的猪种保纯、繁育、性能测定、种质特性、利用途径和产业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 地方猪种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3.1 面临的形势

3.1.1 对地方猪由抛弃转变为认识与保护

建国后为满足人们对猪肉的需求,苏白猪、巴克夏等脂用型猪大量引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国内脂肪型猪如内江猪、荣昌猪等大量推广;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国外瘦肉型猪风靡全国,成为我国改良本地猪、发展规模养猪的主要品种。由于地方猪种在瘦肉率、瘦肉产量、料重比、日增重等经济性状上的劣势,地方猪被土二元、土三元进而洋三元逐步取代,纯种地方猪日趋减少,个别品种濒临灭绝。地方猪及其杂种的饲养量急剧下降,市场上的猪肉品质下降,地方猪难以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合理的价位和销路;加之保种经费有限,收支难以平衡,中国地方猪种面临山穷水尽的严峻形势。2000年以来,随着引进猪种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适应性差、抗病力低、繁殖力低、营养需求高)以及对地方猪种优良种质特性的认知和人们对优质品牌猪肉的追求,地方猪种的保护利用工作开始得到社会的认知,地方猪种也开始受到保护。

3.1.2 各级部门由不重视转变为重视

2000年以前,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猪肉需求,西方猪种因其高瘦肉率、高日增重、低料重比等种质特点,受到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推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种质资源保护认识的深入及地方猪优良的种质特性,政府各级部门开始重视地方猪的保护利用及其产业的发展。

3.1.3 对猪肉产品质量由不认识转变为认识并追求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物质匮乏,肥肉更受人们的欢迎;进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消费观念由吃肥肉逐渐过渡到吃瘦肉;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目前纯瘦肉的寡淡无味、粗老干涩抱怨有加,市场开始呼唤优质猪肉,吃风味醇厚的猪肉成为新时尚,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由吃瘦肉过渡到吃优质的瘦肉,猪肉消费正在向高档、优质、安全、卫生、营养等方向发展,未来猪肉的竞争也将是风味、安全和质量的竞争。

3.1.4 地方猪饲养从高热而转为低冷思考

自2008年开始,社会上开始掀起地方猪养殖热潮,许多人把资金投入到地方猪养殖及其产品开发中,越来越多的乡土黑猪肉开始出现在货架上,猪肉市场呈现出“土洋大战”。但由于地方猪市场发展无序,很多养殖场(户)及产品开发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以次充好,市场上地方猪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地影响了行业发展。进入2013年,人们开始反思“黑猪热”,地方猪产业进入低冷思考时期。

3.1.5 产业开发热情不减

虽然在地方猪产业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挫折与失败,但地方猪从业者们对产业开发的热情不减,地方猪产业通过地方猪开发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如利用莱芜猪、淮猪、陆川猪、金华猪等纯种地方猪种生产的特色品牌猪肉,利用培育猪种或杂优猪生产的优质猪肉(如北京黑猪、广东土猪I号、江苏苏太猪等)都已成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3.2 存在的问题

3.2.1 认识模糊,概念不清

很多人甚至是地方猪的从业人员对地方猪真正特征特性的认识模糊不清,把“黑毛猪”等同于“地方猪”或等同于“优良猪种”,未能真正认识和挖掘地方猪各具特色的种质价值。

3.2.2 组群混乱,种质不清

有些地方猪保种群组群混乱,系谱档案不清,来源不明,保种群个体间性状差异较大,遗传性状不稳定。

3.2.3 投入不足,保护措施缺失,种质下降,特性基因丢失严重

许多地方猪保种单位对地方猪种的保护费用投入不足,存在基础设施不足、缺少专门的育种人员、缺少育种性能测定的设备、缺少生产设备等问题,致使许多地方猪种无品种登记、无性能测定、无选育措施,生产性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特性基因丢失;也有些保种场只知道饲养,既没有明确的保种目标,也没有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基本上仅在保种的群体大小、血缘多少和体形外貌一致性等方面做工作,造成形式上原品种基本上保存下来了,而实质上地方猪的特性基因可能已经丢失。

3.2.4 机制不顺,经营困难

许多地方猪保种场主体不明确,机制不顺,有些国有事业单位保种场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政策支持以及相关科研项目经费作支撑,负担过重,本身生产经营困难,保种更无措施实施。

3.2.5 人才匮乏,管理落后

大多数地方猪保种单位规模小、利润低,加之猪场特殊的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极低,许多保种场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和育种人员,生产管理落后。

3.2.6 盲从开发,价高质低

近年来,地方猪肉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许多地方猪拥有者盲目涉足地方猪肉开发,由于对自身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认识不清,加之存在以次充好现象,致使市场上的地方猪肉质量参差不齐,价高质低。

4 对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

4.1 地方猪种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及指导原则

地方猪种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保护,着眼于开发,以保种为基础,持续保持地方猪种优良特性;指导原则是:以科技为手段,创新保种选育技术;以开发促保护,加大保护力度,健全国家、省、市、县分级负责的保种投入机制,要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使保种、利用、开发形成一体,使种质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我国地方品种保护开发推向一个新阶段。

4.2 地方猪种保护利用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4.2.1 提高认识、重视保护、加大资金投入

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强调培育高产的“专门化品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品种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使其自身的遗传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丢失,造成了品种单一、基因贫乏,同时也难以避免基因过于纯合而带来的遗传疾患。为保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不得不千方百计四处搜寻,甚至不惜重金购进资源。我国地方猪种经过长期的自然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独特优良的种质特性,已成为世界珍贵的物种资源,部分品种已经输出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世界养猪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无公害优质猪肉应运而生,这为我国地方猪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猪肉消费正在向高档、优质、安全、卫生、营养、保健等方向发展,肉食品加工业越来越需要优质的猪肉原料。地方猪肉质好,肌内脂肪含量丰富,是其他任何外国猪种无法比拟的,更适宜进行高档猪肉的开发,增强我国养猪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养猪业,我国对外种猪改良、种猪场建设的支持较多,虽然近几年来已增加了地方猪种资源场的资助力度,但总体上仍资金偏少,对地方品种资源研究利用的支持力度不够。猪种资源是育种及生物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战略性储备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有关规定,保种经费要列入国家各级财政预算。中央、省应按照相关要求,成立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专门从事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管理工作。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所需经费应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保证每年均有适当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和补助标准,确保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工作规范而有序地开展。

4.2.2 树立开发式保种理念,建立能动性的保种机制

对于地方品种仅仅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快开发利用,使其适应市场和现代商品生产的需要,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经济杂交。充分利用中国猪种与西方猪种的遗传差异,通过杂交来获取明显的杂种优势和性状互补效应,使杂优猪既保持中国猪繁殖力高、肉质好、耐粗饲的优良特点,又兼具外国猪生长快、耗料省、瘦肉率高的优势。二是新品种(系)培育。选择优良的地方猪种,采用育成杂交法,通过多世代选择,将优良性状加以固定,培育出新的品种或品系。三是利用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特异性,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其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四是要建立多元化保种机制,一方面建立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保种区和基因库,另一方面培育大型商品性育种公司,参与保种和商业性开发。

4.2.3 建设高标准的资源保种场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实施有计划的动态保种

高标准的保种场除具有选址合理、布局科学等种猪场建设的常规要求外,尤其重要的是要根据地方猪种的生物学特性设计圈舍,而不是简单的生产工艺现代化。此外,保种场要有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技术队伍,保种场技术负责人要具备大学本科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直接从事保种工作的技术人员需经专业技术培训,掌握保护畜禽遗传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保种场进行活体保种同时,利用精液、胚胎超低温冷冻技术、解冻及胚胎移植技术,实现长期静态保存。此外还要坚持动态保种,即以保种促选育,以选育促利用,以利用反哺保种,通过选育提高地方猪种的生产性能使其适应市场和现代商品猪生产的需要,使地方猪种的保护健康持久。

4.2.4 持续进行保种选育,开展种质特性及种质资源研究测定,挖掘优异基因,做好种质资源的规划与研究,建立完善畜禽资源管理规范,构建长期的科技保护机制

地方猪种的保种选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如一的持续坚持。要搞好规划与研究,建立畜禽资源管理规范。我国地方猪种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各自拥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状,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品种多样性,是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使我国成为世界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如果不加以规范,盲目引进外来品种进行杂交,后果不堪设想。目前,以国营场为主的保种体系已被打破,而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保种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的是国家责任,尽的是社会义务,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法规的约束,要搞好中国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的规划与相关特性研究,出台畜禽资源管理规范,使我国猪种资源科学、有序地可持续保纯。

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种质特性及种质资源研究测定,建立起地方猪种研究测定选育平台,系统深入的研究地方猪种质特性,为品种资源的保存、选育提高和开发利用构建长期的科技保护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虽然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地方猪种种质特性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地方猪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盲区,还有很多优良性状未被发掘。未来猪的育种工作,应重点发掘一批有利用价值的特效基因和优异育种新素材,积极开展利用途径研究。

4.2.5 鼓励企业参与,建立市场体制下的多元化保种机制,开展社会化商品生产利用及产业化开发

地方猪的保种工作应建立市场体制下多元化的保种机制,并鼓励企业的参与,这样,一是可以利用企业完善的营销体系,实现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二是减少因资金短缺问题带来的压力,企业参与可增加其盈利的积极性。三是保种利用机制可纳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企业化运作,用企业理念承担社会义务。

地方猪种的商品化利用,一是利用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培育适合我国中小规模猪场饲养的专门化母系,进而利用土洋结合的二元或三元杂交体系生产商品猪。二是培育有中国特色的配套系,在全面分析我国地方猪种优势和缺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引进品种、地方品种两类遗传资源,选育专门化品系,培育出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各式各样的配套系组合,从而开发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猪肉产品。

地方猪种的保护是一项费时、费力、投入大、回报较低的工作,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地方猪种长久、健康的保持下去,产业化开发是必经之路。可以地方猪保种场、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以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为主体,抓好地方猪特色猪肉和配套系优质猪肉的产业化开发,大力培植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抓好地方猪特色猪肉和优质猪肉的专卖连锁经营,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带动饲料、印刷、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构建一套科学的适合地方猪保种、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的体系,历史意义、社会价值重大。

4.2.6 建立资源管理、测定、登记及生产技术开发的信息网络平台

依托国家建立的中国地方猪登记管理平台,为我国地方猪种保种利用研究带来稳定、安全、可靠的网络,从而有效保证信息沟通的永续性,提升日常办公和运营的效率,打破制约保种发展的技术瓶颈,同时,新平台良好的运转也为地方猪种保种利用研究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条件。

4.2.7 有效开展研讨、交流、示范活动

定期举办会议活动,各个地方猪拥有者汇报自身研究进展及成果,并展开专题讨论,探讨地方猪保种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并最终由顾问专家形成统一意见,指导下一步保种利用工作,推进地方猪保种利用整体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2.8 建立全国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育种联盟

为增强地方猪种保护利用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建立全国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育种联盟,不但能为地方猪拥有者带来新的客户、市场和信息,也有助于地方猪拥有者专注于自身业务的开拓。产业联盟的建立,能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利用,使各地方猪拥有者优势互补,扩展其发展空间、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谱写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的新篇章。

S828;S813.9

B

1673-4645(2014)07-0052-06

2014-06-20

猜你喜欢

莱芜猪种保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东孙子研究会赴莱芜、泰安等地开展党史参观学习活动
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党支部赴莱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改扩建路段ETC门架系统建设方案
浅谈晋南牛的保种与开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