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苦之“坚阴”作用*

2014-01-25孔祥英李玉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阴液泻火苦寒

孔祥英,李玉忠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淄博市中医医院,山东淄博 255300)

全国统编《中药学》[1,2]教材中提出了苦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并谈到苦能坚阴为前人经验,其应用不仅限于内伤杂病的治疗,而且已扩展到外感热病出现阴津耗损的治疗。查阅古代文献,苦“坚阴”的提出分为“苦能坚阴”与“苦味坚阴”,二者同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但其含义、由来、演变及临床意义却不尽相同,有必要加以论述。

1 苦能坚阴

1.1 含义

“苦能坚阴”的含义是指某些苦寒药物能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坚阴”所指重点是肾阴,即“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实指苦寒药物泻火,火去则阴津得以坚固。泻火与坚阴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泻火是手段、方法,坚阴是目的、效果。

实质上,阴虚火旺,火旺烁阴,不局限于肾。譬如肝、肺、心也有这种病情,因此,肺肾、肝肾、心肾等阴虚有火者,有时泛用此法。后世据此主要发展为两大应用范围,即平相火固肾阴如大补阴丸、封髓丹,清热泻火固护阴津方如白头翁汤。

1.2 由来与演变

“苦能坚阴”之说,有人认为出自张洁古《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所查原文乃“苦能燥,能坚”,无“坚阴”两字。“苦能坚阴”实质上是从《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主闭藏而欲坚实,故肾病急宜食苦味药以坚之)脱胎而来。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等认为,黄柏、知母能使肾得固坚,所藏阴精不致妄泻,就推论黄柏、知母能滋补肾阴,将《内经》的“苦能坚肾”演化成为苦能坚阴。如朱丹溪曰:“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也”;“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张洁古《医学启源》:“黄柏……治肾水膀胱不足”,“知母……大补益肾水”。可见,张洁古等提出“苦能坚阴”之原义,是指某些苦寒药物如黄柏、知母有滋补肾阴的作用。

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等黄柏、知母滋补肾阴之说,后人已议其非。譬如《得配本草》:“以黄柏补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火清则水得坚凝,不补而补也。盖阴中邪火,本非命门之真火,不妨用苦寒者除之。”《本草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多数书籍则一致认为,黄柏、知母等苦寒药物并不能滋补肾阴,而是祛除火邪,使阴液不耗,阴津自能潜滋暗长,间接达到滋阴的目的,故苦寒药物能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

2 苦味坚阴

2.1 由来与演变

“苦味坚阴”属于清气法中苦寒泻火的范畴,明确提出“苦味坚阴”4个字的是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也体现了中医学“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篇中春温条言[3]:“春温一证……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然黄芩汤出自《伤寒论》172 条[4]:“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方中黄芩苦寒直清里热,芍药酸苦敛阴,甘草大枣甘缓和中。诸药相伍,共奏清热泻火、和里坚阴之功。故虽论中用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实则是治偏于少阳热邪内迫的下利,因而被后世广泛用于治疗热利。叶天士则根据其方苦寒直接清里热的作用特点,及春温初起即有阴精素亏、里热炽盛的病理特点,亦选用之作为正治主方,并点出其苦味坚阴的作用内涵,奠定了作为“苦味坚阴”代表方的理论基础。

2.2 含义

叶天士所谓“苦味坚阴”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清泻邪热,所提“邪热”指外邪,即外感温热之邪;二是通过清热达到保护阴液的作用,从而防止整个病情的深入加重。苦味当如叶天士所述“苦寒直清里热”,系指苦寒清热泻火之品。坚者,守也、固也。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通观温病,或属燥热、温热性质者,或湿热化燥者,其证或素有阴亏,或本无阴液内耗,但至气分火热炽盛必耗阴液。阴伤则邪热无制,其势更盛。阴液的耗伤是以邪热亢盛为先导的。可见在气分火热炽盛之时,急以苦寒清泻火热之品直折邪热,才是制止阴液亏耗、减缓或阻断邪热传变的有效手段。

3 “苦能坚阴”“泻下存阴”“苦味坚阴”异同

三者在祛除热邪以保存阴液方面有共同之处,不同的是三者的适应证大有区别,在概念上绝不能混淆。

3.1 苦能坚阴

“苦能坚阴”系张、李、朱等所谓黄柏、知母能坚阴,“坚阴”的含义是指肾中真阴。所说诸证无论是真阴亏虚,阴不制阳,火热内生;或相火妄动,暗伤肾精;或下焦湿热,郁久化热,耗损肾阴,多属内伤之久病,病机的要害为真阴不足(非外感火热所伤)。

3.2 泻下存阴

“泻下存阴”系《伤寒论》中运用苦寒攻下荡涤邪热以存阴的治疗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热邪传入阳明与肠中糟粕结为燥屎,热盛津伤,以及少阴病,邪从热化,劫伤津液,复传阳明,燥结成实,因热邪盘踞,耗津伤正最速,祛邪刻不容缓,故必须釜底抽薪、攻下腑实,使邪热速去,以免熬煎津液,致使病情转危。方如大承气汤中大黄,取其苦寒泄降之力以清除实热,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由于是外感邪热、邪正俱实,故能通过泻下使邪随大便而出,达到热去阴存的目的。

3.3 苦味坚阴

“苦味坚阴”从适应证来看,虽有阴伤但火热亢盛至极,且阴伤亦由此而致,故当务之急已非复阴,若用之反有它弊。正如《重订广瘟疫论》所指出:“凡温热病之宜于苦寒者,切忌早用甘寒,盖因苦寒为清,甘寒为滋,自时医以鲜地鲜斛元参麦冬等之清滋法,认作清泄法,于是热益壮、神益昏,其弊由甘寒清滋之药,得火热煎熬,其膏液即化为胶涎,结于脘中,反致伏火不得从里而清泄,从此为闭为厥,为痉为癫,甚则为内闭外脱,变证蜂起者,多由于此。”故正治当以苦寒清泄直折猖獗之邪热,使其不得深伏阴分,蒸沸阴液,造成它变。因此,“坚阴”、“滋阴”不得混用,若用彼法,其弊无穷。

4 肾阴得坚是清、滋并用的结果

前人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深刻总结出“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必归本于滋阴”(程钟龄《医学心悟·治法八论》),“阴不足者,阳必上亢而内燔,欲阳之降,必滋其阴,徒恃清凉无益也”(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一见热象,不分虚实妄用苦寒,必然克伐肾之真阴,戕害脾胃运化之功,而竭乏先后天生生之气。苦能化燥,津亏液乏之体,恣用苦寒亦可有更伤阴液之弊,则虚热更甚矣。《本草纲目》对此有很好的说明:“近时虚损及纵欲求嗣之人用补阴药,往往以此二味(黄柏、知母)为君,日日服饵,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精气不暖,致生他病,盖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渗,且苦味久服,有反从火化之害。”可见欲使阴得坚,绝不恃苦寒清火,必须把“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作为基础的治疗手段,双管齐下,方能截断火热-阴伤-火热的病理循环。从前人的临床实践看,对阴虚火旺,欲泻火以存阴,总是滋阴清火合用。诸如李东垣的虎潜丸、当归六黄汤,朱丹溪的大补阴丸,罗谦甫的三才封髓丹,吴谦的知柏地黄丸,都是苦寒清热药配伍滋阴药治疗阴虚火旺的典范。

仅就以上所述,坚阴只是苦寒药物的清泄作用和甘寒、咸寒药物的滋补作用协同而产生的共同效应,而后者又居于主导方面。如果片面强调苦寒药物泻火而保阴的作用,则难免失之偏颇。

5 “苦味坚阴”之“坚阴”不同于滋阴养阴

就“苦味坚阴”的含义,一是清泻邪热,二是通过清热达到保存阴液的作用。由此可见,“苦味坚阴”并非滋补生养阴液,且味苦性寒之药并不具备滋养之功,它是通过祛除邪热而达到保存阴液之目的,故叶天士称为“苦味坚阴”,以有别于滋阴,故“坚阴”与“滋阴”不能混用。

6 “苦能坚阴”应用范围的扩大

“苦能坚阴”所指重点是肾阴,但不限于此,后世对肺肾、肝肾、心肾阴虚有火者有时泛用此法。如滋润养阴药配伍知母、黄柏等,补肝肾之阴而泻相火,治疗肝肾阴虚火旺,见潮热骨蒸、足膝疼热、尺脉弦数有力等症,方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又如在养阴的同时,配伍马兜铃或地骨皮或黄柏等,治疗肺肾阴虚,虚火刑金,见潮热颧红、咽喉干燥、气喘咳血、脉细尺数或浮数等症,方如补肺阿胶汤、大造丸。再如在养阴的同时配伍黄连、黄芩等,治疗心肾阴虚,心火上炎,见心中烦、失眠遗精、舌红脉细数等症,方如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以上诸证火旺的特点,是属于阴虚中的实火,与虚阳上浮的“浮阳”不同,所以可配苦寒泻火之药,而苦寒泻火又能坚阴。以上均为阴虚阳亢、虚火偏旺,需要用苦寒坚阴清火者。

至于阴虚火旺之病,还当明确阴虚与火旺之主次,火旺为主者当滋阴与清火同用;阴虚为主而火旺者,则单用左归丸(饮)、六味地黄丸之类纯甘壮水之剂即可,阴液一充,虚热自去矣。

[1]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3.

[3]林培政.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89.

[4]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21.

猜你喜欢

阴液泻火苦寒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观菊赏鹦有怀
清肝泻火 试试槐花入膳
口腔溃疡煎甘草黄芩
咏棕树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谈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苦寒吟
更年期失眠从肝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