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辨治咳喘规律浅析

2014-01-25韩华刚赵增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麻黄汤咳喘张仲景

韩华刚,赵增强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咳喘是临床常见病,但在《伤寒杂病论》中并没有设专篇讨论,根据其临床症状,论述多见于“咳”、“喘”、“上气”、“气逆”等条文中。纵观各条文,张仲景所述咳喘大抵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病因上主要有风、寒、热、燥、痰饮等,治疗上则有汗、和、吐、下、温、清等方法[1]。

1 外感咳喘证治

风寒是咳喘病因之一,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对此多有论述。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可产生咳喘,而导致其发生的主要病因为风寒束肺。然外感风寒程度不同合并其他邪气各异,故临床可见多种证候,纵观《伤寒论》外感证候主要分以下几类。

1.1 风寒束肺治之以汗

当感受风寒较重,风寒束肺,肺气郁闭,上下宣降不能则咳喘常作。《伤寒论》35条谓:“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2]”本条所见无汗而喘、发热恶风,即是卫表闭塞,内外不能通达,阳气郁于内,故汗难出、表恶风;一身疼痛则是寒凝气滞、气血不能畅达所致。这时的主要矛盾是阳气被郁,故治疗的重点应当给阳气以通路,使其内外交通则风寒可去,故选用发汗解表之麻黄汤。《金匮》中的厚朴麻黄汤也是本方的加减变化,只是更适用于肺部咳喘胀满尤甚者。

另36条谓:“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235条谓:“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两条讲太阳病与阳明病合病的情况,其病理基础是太阳受邪,肺失宣肃,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太阳病久不解,可合并阳明发病,出现大肠为病的现象,如腹气不通、腹胀便秘等。这时如果误以为是阳明实热施以泻下之法,则会导致邪气内陷、雪上加霜,殊不知其乃肺不肃降、肠不下行耳,此仍为表实证。治之则当提壶揭盖、上通则下行,当然还是应当选用麻黄汤。

可见,张仲景对于感受风寒的表实证以及表实证合并的阳明里实证,抓住其阳气郁闭的主要病机特点,治疗上因势利导,顺应阳气的循环规律给其以出路,从而调整气机的正常运行。

1.2 营卫不和治以解肌和营

若感受风寒不重,肺气郁闭不甚,邪在肌肉间,则症状与伤寒证不同,表现为自汗、恶风,汗出说明血脉无拘急之象,所以脉缓。对于这种证候,若在此基础上出现喘证,以张仲景言:“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条)。本证中,仍有风寒束肺所致喘者,但治疗不能以麻黄汤,因风寒不在体表而在肌肉,桂枝具有解肌发汗之功。另外,本证具有自汗的症状,自汗则容易导致营阴亏虚,故桂枝汤中加用大枣、芍药等养阴药。当伴有喘证等肺气逆于上的表现时,治疗当敛降肺气,故加用厚朴、杏仁。

另外,“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条)。本条讲到太阳病本该发汗解表,复肺之宣发肃降,但应用下法误治后,导致邪气内陷。风寒之邪不在肌肤,故恶寒症状减轻;腠理无寒邪壅闭故可有自汗;肺气上逆亦不是很甚,所以喘者不剧,剧烈程度当不如麻黄汤之喘。此时治疗上应遵桂枝汤证之法发汗解肌,另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

桂枝汤证的中风与麻黄汤证的伤寒表现各异、病机也不同。前者邪在肌肉间,后者邪在肌肤腠理,治疗上前者解肌,后者当解表。惟有抓住病之原委,方可药到病除,可见张仲景对疾病把握之精细。

1.3 外寒里饮治以解表化饮

40条谓:“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谓:“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此两条论述了太阳伤寒病合并心下水气的情况,伤寒本身就可见发热、咳喘症状,加之伤寒引动心下水气上逆于肺则咳喘更盛,许多哮喘病即是此机理。

当外有寒邪、内有水饮时,治疗当内外兼治。外则使用辛温解表之法从汗解;另外,由于水气所在心下,属于身以上,故从汗解也能疏利心下之水,方中麻黄、桂枝、细辛即是辛温解表的良药;内则运用辛温化饮之法,方中半夏、生姜即可化饮降逆。五味子收敛止咳,芍药防发汗太过伤及营阴,甘草配桂枝可辛甘化阳,配芍药可酸甘化阴,以上诸药共奏解表化饮之功效。对于“喉中水鸡声”的水饮停肺,张仲景选用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机理类似。水饮日久常常易化热生变,张仲景应用时则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1.4 外寒入里化热治之以清

63条谓:“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谓:“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上两条均为外寒里热之症,是风寒之邪未解征象。前者为过度运用汗法致阴液亏虚、内热偏盛,后者为误用下法,外邪乘机入里,以上两种情况的结局是汗出而喘、无大热。汗出实乃外寒之邪入里化热,逼津外泄;喘则由于内热灼肺,肺失宣降;身无大热实指表热不甚而里热尤甚。

由上可见,本病的主要矛盾是外邪入里化热,内热灼烧津液伤阴进而内热伤肺,导致肺气失宣出现咳喘,所以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当清解里热。麻杏石甘汤中石膏倍麻黄用量强调清热,而麻黄的作用则是降逆平喘,佐石膏之寒凉而非发汗解表,配杏仁加强了下气平喘的功效。麻杏石甘汤温凉并用、方证相应,药虽少而疗效显著。对于痰热较盛导致的肺胀则选用越婢加半夏汤,以清解里热、平喘降逆。

另34条谓:“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条示桂枝证误治致邪气内陷,从阳化热,肠腹之热上灼于肺、下迫大肠,故出现咳喘、利不止。治疗也应清肠腑之热为主,所用葛根芩连汤中,葛根可发汗解肌、升提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缓急止痛,如此里热清则喘自平。

综上,张仲景对于外感所致的咳喘以及外感合并其他病邪导致的咳喘,以解表为先导,或打开腠理或调和营卫,恢复阳气通行内外之功,再根据合并的其他病邪配以相应的治法,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可谓用药精当。

2 内伤咳喘证治

2.1 腹实气逆治以通腹降逆

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不降、腹气不通易出现便秘,反之亦然,腹气不通或腹中燥热,致肺气上逆可出现咳喘。如221条谓:“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本条所示病机就是腹中燥热炽盛,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喘等一系列阳明实热症状,所以治疗当清热通腹、降气平喘。与治疗相关的论述有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大承气汤主之。”242条谓:“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除阳明病本身可见大便不通、发热汗出的腑实证外,太阳伤害传变误治后也可导致。如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212条谓:“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微喘直视……大承气汤主之。”这两者的病机是里热偏盛,导致阴液亏虚,阴虚则内热更重,故可出现便秘、微喘、直视等症状。针对腑实证导致的喘当务之急是通畅肠腑、清解里热。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可清热通便,枳实、厚朴可下气除满,使燥屎去、里热清、阴液得留存,故四药共奏“急下存阴”之功效。

2.2 痰饮阻肺,当化痰除水

肺为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肺气不利,水液代谢失常,可出现痰、饮等病理产物。“肺为储痰之器”,痰饮可进一步作为致病因素引起肺脏的损伤和功能失常,如痰饮不去,日久可化热。张仲景所论述的咳喘条文中与痰饮有关的有以下几类。

2.2.1 痰热蕴肺治以清热化痰 肺中有热,易成肺痈。如《金匮》第七所言:“口中辟辟燥……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以及“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3]。可见,肺痈乃肺系疾病之急症,当急则治其标。

对于痰热壅盛者,张仲景运用苇茎汤以及桔梗汤以清热化痰、宣肺排脓。桔梗汤适用于“咳而胸满,阵寒脉数……久久吐脓如米粥者”,苇茎汤则用于“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以上两方性偏寒凉,适用于肺痈之热,前者善宽胸理气、豁痰降逆,后者善于清热利湿、化痰排脓。以上两方乃治标,不可长期使用,中病即可,对于肺痈成因还当辨证论治。

2.2.2 水饮停肺治以泄肺逐水 《金匮》第七言:“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这里描述的仍然是肺痈急症之一,喘甚难卧是肺中水饮泛滥、肺气郁闭所致,治疗当泄肺气的壅实。方中葶苈子善于泄肺逐水,水消则喘平,但由于葶苈子伤阴,故配大枣防阴亏,可见张仲景用药考虑之周全。与之类似的方子还有皂荚丸,用于治疗“咳逆上气,时时吐浊唾,但坐不得眠”,病机也是痰气阻肺,只不过该方逐痰之力竣猛,适用于痰浊难出者。

《伤寒论》166条:“病如桂枝证……胸中痞鞭,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条仍在论述痰涎致喘,不过痰涎不在肺而在胸膈,痰涎重阻止了肺气的上下运行故喘,治疗的直接方法是因势利导,将在上之痰涎涌吐出则喘自愈。

2.2.3 阳虚水泛,治以温阳制水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有助于膀胱的气化来完成全身水液代谢,而肺为水之上源,若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则上源肺易被水气所犯。《伤寒论》316 条指出:“少阴病……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真武汤主之。”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流窜全身,故全身重着,水停肺则咳。真武汤中附子温补肾阳,白术、茯苓、生姜助健脾化饮,芍药则可酸敛止利并制附子之温燥。

2.2.4 水热互结,治以清热利水 《伤寒论》319 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由于下利日久,导致阴虚内热,故渴且心烦不得眠;又少阴病,水行不利,故最终导致水热互结,阻止肺胃则出现咳嗽、呕。故治疗应当兼顾养阴、清热、利水,养阴用阿胶,清热用滑石,猪苓、茯苓、泽泻利水。

综上,痰、饮作为病理产物,它们也能作为致病因素导致新的疾病,尤其是痰饮停肺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张仲景从寒热虚实多角度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给出了明确的诊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3 阴虚燥咳当养阴润燥

《金匮》第七言:“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本条描述的情况是阴虚内热较盛、肺胃内热上灼于肺则气喘,内热炼液成痰则咽喉不利。治疗上当以养阴清热为主,方中麦门冬、粳米养阴,半夏降逆化痰,人参、大枣佐以辅助脾胃之气,助阴液生成。

本条所示阴虚内热与猪苓汤证不同,可见认清咳喘的病因病机尤为重要,尤其是要理解不同经络、脏腑与肺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其病机变化的本质。

4 肝郁致咳当疏肝理气[4]

厥阴之脉布胸胁,厥阴气机不疏,可影响肺脏气机升降出现咳嗽,多与“四逆”、“腹中痛”共见,故治疗运用疏肝理气的四逆散,方中柴胡、枳实疏肝理气、一升一降,芍药缓急止痛并防伤肝。

以上所论咳喘皆以肺部功能失调为主,除此以外,其他脏腑病也会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喘。如《金匮》第九言:“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胸肺皆在上焦,若胸中血脉受阻,阳气不能通达,胸肺皆病,故胸痛喘息,冷汗淋漓。该病主要以胸阳痹阻为主,与单纯肺病不同,故治疗以栝楼、薤白温通心阳,白酒温散寒邪。

通过对张仲景论治咳喘理论的梳理我们发现,他将咳喘大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伤寒论》六经病证中的论述,从病因讲其或是外感,或是循经传变,总之与各系统密切相关,这体现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道理;另一部分是《金匮》中所论述的杂病,从病因上看或痰饮,或燥热,或实,或虚。在治疗上,张仲景充分把握其病机特点,欲从表解则汗,欲从上则吐,欲从下则利小便,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药灵活,照顾周到,既治疗本病又防止药物导致新的损伤。其所论咳喘几乎涵盖咳喘的所有方面,论述详实,为后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缜密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中医临床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金永祜.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J]. 湖北中医杂志, 2000,1: 9-10.

[2] 张仲景,王叔和.《伤寒论》[M]. 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

[3] 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

[4] 朱广仁,王效菊. 《伤寒论》、《金匮》咳症治疗阐微[J]. 中医函授通讯, 1991,3: 20-22.

猜你喜欢

麻黄汤咳喘张仲景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善良的打劫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中微量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