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黄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2014-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0期
关键词:白芨合剂肠炎

云南省砚山县中医院肛肠科,云南 砚山 663100

三黄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谢德正曹乾榕朱映蓉何廷芬卓春香潘波

云南省砚山县中医院肛肠科,云南 砚山 663100

目的观察三黄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肠炎疗效。方法选取203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三黄合剂保留灌肠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三黄合剂治疗后显效75例,有效1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1%。结论三黄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肠炎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三黄合剂;保留灌肠;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偶尔涉及回肠末段。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病可缓渐或突然发生,多数病人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1],后期易导致肠纤维化,甚则恶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以抗炎、抑制免疫反应,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笔者采用中药三黄合剂保留灌肠法治疗,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根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持续的反复发作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餐检查至少有一项特异性改变。不包括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明确的结肠炎症。

1.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②有严重并发症,如局部狭窄、肠梗阻、肠穿孔、直肠息肉、中毒性结肠扩张、结肠癌、直肠癌及肛门疾病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0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3例慢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门诊病例120人,住院病例83例。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113例,20~40岁100例,40~60岁90例,61岁以上13例,平均年龄42.3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5年。平均病程5.35年。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直肠及乙状结肠,10例病人累及结肠下段,1例累及横结肠,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三黄合剂组成:黄连20g,黄芩20g,黄柏20g,青黛20g,紫草20g,白芨20g,枳壳15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10g。上方水煎取浓汁300~400ml,过滤后均分装入两个输液瓶内备用。治疗加温至39~41℃。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予39~41℃温水清洁灌肠排空肠内容物,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20cm,将准备好的中药药瓶连接输液管和1次性灌肠袋,前端涂石蜡油由肛门缓慢插入乙状结肠(20cm)处,调节输入滴速60滴/min。滴完后嘱患者平卧位,用手从下腹部向上腹部轻推15~20次然后膝胸位、右侧卧位各10min,最后再取平卧位,使药液均匀流入结肠内肠粘膜病变部位直接吸收。一般使灌肠液保留肠道时间不小于1h。密切观察记录灌肠后有无腹胀,便意、排便时间、大便形状改变或不良反应。每日2次,早晚灌肠,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两疗程之间可休息一天。

1.4 疗效判定[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均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后显效 75例,有效1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1%。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诉肛门灼热不适,余未见明显异常反应。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有效的197例患者中随访到153例,其中有3例复发,均因饮食不节及情志不遂诱发。

3 讨论

慢性肠炎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属于“肠癖”、“泄泻”等范畴。笔者认为该病主因饮食不节、六淫邪气、情志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患者脾胃肠络受损,运化功能失司,湿热之邪下注蕴结于肠腑,致腑气不通,久病入络,久病致瘀;湿热、气滞、瘀血相互致病,形成恶性循环,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本病湿热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寒热虚实错杂,经久不愈,瘥后易复。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湿邪尽,则气滞、瘀血除。

三黄合剂由黄连、黄芩、黄柏、青黛、 紫草、白芨、枳壳、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共九味药物组成。方中黄芩、黄连、黄柏,简称“三黄”。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三者均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三者常相互配伍应用,以提高清热解毒燥湿之力。方中青黛、紫草,主要加强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止血;配伍白芨,是该药不仅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作用,而且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白芨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并能在胃肠的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进而保护胃肠粘膜,促进创面愈合;方中枳壳归大肠经,具有行气宽肠之功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胀有良效;佐使以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溃疡、抗炎、抗肿瘤,防止癌变。

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并在肠道内形成保护膜;促进水肿、炎症、溃疡的吸收或消退,有助于清除肠腔及肠黏膜上的有害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等损伤黏膜的刺激因子,使药物更容易为机体吸收并在局部发挥作用,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明显减少胃肠反应。灌肠前,嘱患者排空粪便,一方面,可使肠腔容量增大,直肠压力相应减少,避免因直肠压力刺激而引起排便反射,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减少,液体在肠内保留时间相应延长,另一方面可减少粪便对药液与肠黏膜的阻隔。使药液与肠黏膜充分接触,有利于保留灌肠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慢性肠炎保留灌肠的效果。患者在灌肠后采用不同的体位,主要是有利于药物的分散及吸收,提高临床疗效。

[1]黄光斌.160例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1,08(07):34-35

[2]中华医学会消化饼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国内科杂志,2008,47(1):73-79.

谢德正,男,中西医结合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对肛肠病的诊疗,肠炎病与身心医学。

R256.34

A

1007-8517(2014)20-0128-01

2014.08.02)

猜你喜欢

白芨合剂肠炎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石硫合剂熬制与保存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HPLC法同时测定退银合剂中6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二陈合剂中8种成分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白芨增殖扩繁的影响
白芨繁殖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