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致“痧”手法的临床应用与创新
2014-01-25
1.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推拿致“痧”手法的临床应用与创新
张欣1刘明军1韩永和1李亚1吴萌1尚坤2*
1.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医推拿致“痧”手法民间应用广泛,临床疗效显著。文章总结提炼出民间常用的推拿致“痧”手法及其临床应用情况,并提出了创新性的手法“抓痧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情况。推拿致“痧”手法操作简便,作用机理明确,值得深入研究整理并在临床实践中普及应用。
推拿;手法;痧;应用创新
中医推拿疗法,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安全价廉,深受广大人们群众的喜爱。在中医推拿众多的手法中,有一类手法,操作简便,通过刺激患者体表皮肤,使局部产生暗红色的“痧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民间广为应用。本课题组长期开展推拿致“痧”手法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推陈出新,形成了“抓痧疗法”的创新推拿技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 “痧”的含义
“痧”在中医古籍中,含有三层意义:第一是指疹症,即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病之秽浊而出现的一些病症,如头痛、烦闷、眩晕、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腹泻等,又称痧气或痧胀,多发于夏秋二季。《痧胀玉衡》中载:“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第二是指麻疹,即“痧”为麻疹的别称。《临证指南医案》[1]中载:“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第三是指“痧象”,即现代人们常说的“痧”。所谓痧象,是指人体局部皮肤经过器具刮拭或手法刺激后,所出现的充血性改变,如红色粟粒状、片状潮红,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2]。
2 推拿致“痧”手法的临床应用
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广大劳动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种致“痧”的推拿手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民间医疗中。
2.1 揪痧法 又名扭痧法、拧痧法、扯痧法或提痧法。操作时,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医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取少许润滑液后,夹扯起一部分皮肤向前揪,然后急速放开还原,此时常发出“叭、叭”的清脆响声。依此手法连续向一定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多夹揪20次左右即可,至局部皮肤处发红或发紫发黑但无皮肤破损为度。如果患者病情较重者,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发紫发黑。此法操作时,对局部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患者常伴有一定的痛感。但当痧被揪出后,患者会感觉周身舒展,病痛缓解。揪痧法常应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颈项部、胸腹部等部位,适用于缓解感冒、恶心、呕吐、头昏头胀、胸闷、腹泻、食积等病症。《急救痧症全集》[3]中载:“苏、扬、杭、绍风俗,患痧者令仆人以指抉其咽喉两旁及项下胸前作菊花样,谓之提痧。”曾立崑[4]以揪痧法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胃肠炎昏厥患者1例,效果显著。令患者仰卧,急捏两手腋下感导穴(即腋下麻筋)、季肋感导穴(即季肋下左右两大筋),重捏二、三下,即在脑后风府凹内扯痧带紫色,继则十宣穴放血,然后针人中、印堂,患者立即回醒。
2.2 挤痧法 又名撮痧法。操作时,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医者以双手拇指、食指相对,适度张开,轻提皮肤,拇指、食指指腹用力,由皮肤周边向中心部用力挤捏,3~4次即可出痧,痧痕一般呈菱形,大小可随意。医者在操作时可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路线进行挤痧,排列出整齐美观的痧痕图案。挤痧法常应用于患者前额部、颈项部、胸部、肘窝部等部位,适用于缓解头痛、眩晕、咽喉肿痛、中暑、伤风感冒等病症。谢俊英[5]等以挤痧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患者98例,治疗结果是痊愈61例,显效27例,好转10例,无效0例,治愈率62.2%,有效率100%。叶松龄[6]曾以此法治疗伤风患者1例,仅治疗1次,第二天患者即痊愈,血常规检查显示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2.3 拍痧法 又名打痧法。操作时,患者全身放松,依据拍打部位的不同取坐位或卧位。医者五指并拢成勺状,在肌肉丰满处或关节部位适度有力扣拍,一般扣拍30~50次即可出痧。扣拍时注意指尖不要有抽、拉的动作,以减少局部痛感。《捏筋拍打健康法》[7]中载,拍痧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北魏时期的高僧达摩大师;另一说法是由起源于后汉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拍痧法常应用于人体的腋下、肘窝、腘窝、腹股沟等部位,也可以应用于膻中、极泉、曲池、气冲、委中等腧穴处,适用于缓解四肢痹症、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心烦、呕吐等病症,也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临床操作时,拍痧法既可以单纯使用手掌拍打,也可以借用拍痧工具,如竹条式拍痧棒、橡胶式拍痧掌等。
2.4 吮痧法 吮痧法多应用于小儿推拿治疗的过程中。操作时,患儿母亲在医者的指导下,对婴儿的某个部位进行轻柔地吮吸直至局部出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吮痧法操作过程中,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多吮吸2~3次局部即可出痧。吮痧法多为患儿母亲操作,动作轻柔,力量和缓,患儿不会害怕,依从性好,解决了小儿推拿中患儿依从性差的难题。吮痧法常应用于患儿的前额部、颈项部、后背部等部位,适用于缓解小儿发热、咳嗽、夜啼等常见病症。如治疗小儿咳嗽,可吮吸患儿前胸部的膻中穴、颈项部的天突穴、后背部的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等,疗效显著。
3 推拿致“痧”手法的创新
传统推拿致“痧”手法,操作部位局限,难于在腰背部等开阔部位进行治疗;且适用病症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课题组在查阅相关古代文献典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与推拿手法的操作体会,创新推拿技术,形成了“抓痧疗法”,应用于治疗风寒型感冒、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及单纯性失眠、腰背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及改善亚健康状态,疗效显著。
张欣[8]以背部抓痧疗法治疗亚健康状态患者35例,治疗结果是痊愈6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100%。宋宸宇[9]以颈项部和背部抓痧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治疗结果是痊愈24例,显效5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王宇峰[10]以背部抓痧疗法治疗风寒型感冒患者30例,治疗结果是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张欣[11]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抓痧疗法治疗单纯性失眠30例,治疗结果是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
抓痧疗法操作时,医者拇指自然伸直,其余手指指关节屈曲,腕关节略背伸,使整个手型呈鹰爪状。医者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端同掌根部协同用力,将施术部位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一同抓起,指端用力内扣,但指尖部连同指甲尽量上翘,至患者感觉有轻度疼痛时,掌指部松劲撤力,放开施术部位的皮肤即皮下组织。重复以上动作10~20次,至局部出痧为度[12]。操作时应注意指甲不要抠伤局部皮肤。
推拿致“痧”手法的作用机理多为刺激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同时致“痧”手法能够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或消除局部炎症、水肿,同时可以促使体内分泌内啡肽等神经体液镇痛因子,对急慢性疼痛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9-10]。因此,课题组认为,推拿致“痧”手法操作简便,作用机理明确,值得深入研究整理并在临床实践中普及应用。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杨金生,阎孝诚.《保健刮痧师》国家职业资质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 李琳.试述痧症及刮痧疗法源流[J].湖北中医杂志, 1995, 17(1):30-31.
[4]曾立崑.扯痧配合针灸对严重型肠胃炎的抢救[J].广东医学, 1965, 4:17-18.
[5]谢俊英,庞继明,葛翠瑶. 挤痧对急性扁桃体炎的特殊治疗作用[J].中国针灸, 2008, 28(11):822-823.
[6]叶松龄,孙启勤.撮痧疗法初步报告[J].福建中医药,1959, 4:10-11.
[7]张基石,张玉英,张维忠. 拍痧疗法治病作用机理初探—微循环再造理论假说[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4:125-126.
[8]张欣.背部抓痧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35例[J].环球中医药,2007,23(5):63-64.
[9]宋宸宇,韩永和. 抓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4):288-289.
[10]王宇峰,韩永和. 抓痧疗法治疗风寒型感冒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1]张欣,韩永和. 抓痧调神法推拿治疗失眠36例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128-129.
[12]韩永和.抓痧疗法的应用探讨[J].中华推拿疗法杂志,2005,4(2):60.
ClinicalApplicationandInnovationofTuinaTechniqueswhichcanmakeSha
ZHANG Xin1,LIU Ming-jun1,HAN Yong-he1,Li Ya1,Wu Meng1,Shang Kun2*
1.Changchun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cupunctur and tuina,Changchun 130117,China;2.Changchun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
Tuina techniques which can make Sha are widely used with clin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The article summarizes common tuina techniques which can make Sha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article presents an innovative tuina technique“zhuasha therapy”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article think Tuina techniques which can make Sha is simple, clear mechanism of action,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Tuina; Technique;Sha;application innovation
吉林省卫生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S005;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js04。
张欣(1976-),男,汉族,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手法治未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尚坤(1976-),女,汉族,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及药理研究。
R244
A
1007-8517(2014)20-0028-02
2014.07.02)